每次去南通的狼山,在范曾先生的十八高僧壁畫前看到弘一法師,腦子里總會冒出一個問題:李叔同當年為什么要皈依佛門? 下雨天,翻看《李叔同傳》,弘一法師的人生經(jīng)歷令人唏噓,也令人稱奇。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在天津一個鹽商之家。 李叔同的父親李筱樓與晚清重臣李鴻章同一年中的進士,兩人私交甚密。李筱樓去世后,李鴻章親自到場祭拜,李家勢力之大,就連外國的領(lǐng)事也不敢小覷。 李筱樓妻妾成群,原配姜氏,續(xù)弦張氏,王鳳玲是李筱樓的五姨太,李叔同就是李筱樓68歲的時候與五姨太王鳳玲所生。 據(jù)傳,生李叔同的當天,一只喜鵲銜著松枝直接飛入王鳳玲的產(chǎn)房,篤信佛教的李筱樓認為這是佛賜祥瑞。后來,李叔同將這根松枝一直攜帶在身邊,終生不離。 老來得子,對于李筱樓來說是高興的,對于李叔同來說,未必是好事。 其一,李叔同的母親是李筱樓的五姨太,在李家的地位可想而知。其二,李叔同幼年喪父,1884年9月23日李筱樓去世時,李叔同的實足年齡還不到4歲。 好在,李叔同的母親王鳳玲對兒子要求嚴格,李家對少年李叔同也寄予了厚望,李叔同因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為后來成為多才多藝的一代宗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李叔同19歲時遷居上海,參加城南文社,其詩文屢獲第一。 可惜,李叔同生不逢時,晚清政府搖搖欲墜。23歲那年,李叔同首次參加鄉(xiāng)試即告失敗。此時,八國聯(lián)軍攻陷京津,清政府與英美等國簽訂了喪權(quán)辱國的《辛丑條約》,李叔同感嘆“河山悲故國,不禁淚雙垂?!彼_始沉迷于聲色犬馬之間,結(jié)識了不少社會名媛、青樓女子。 李叔同的母親喜歡看戲,李叔同一直跟著母親看戲。1901年,李叔同遇見了名伶楊翠喜,盡管四年之前李叔同已經(jīng)奉母親之命與茶商之女俞姑娘結(jié)婚,并且在1900年生了一個兒子,李叔同依然認為,楊翠喜才是他可以廝守一生的女人。 命運和李叔同開了一個不小的玩笑。后來,楊翠喜被賣入官家,有人不惜重金把楊翠喜從戲院贖出,作為禮物送給了慶親府。再后來,幾經(jīng)周折,楊翠喜又嫁給一位商人。一代名伶,從此消失在江湖之上。李叔同的一片癡情化,成了萬種情愁。 1904年,李叔同的生母王鳳玲在上海病逝。 忙完了母親的喪事,1905年秋天,李叔同東渡日本留學(xué),在上野美術(shù)學(xué)校學(xué)習(xí)西洋畫。在日本留學(xué)期間,李叔同辦詩社、演話劇、畫油畫,生活還算豐富多彩。 因為繪畫,李叔同結(jié)識了房東家的女兒、17歲的日本姑娘雪子。 1911年春天,32歲的歲的李叔同攜日本妻子雪子回到中國,在老家天津任教,原配俞氏只能接受這個現(xiàn)實。1912年,李叔同轉(zhuǎn)赴上海,短暫停留后,又轉(zhuǎn)赴杭州,任教于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xué)校,直至后來遁入佛門。 關(guān)于李叔同為何出家?說法很多。 比如,有人認為是家道中落。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可靠的。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李叔同一身技藝,是不可能為錢所困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豐子愷先生的解釋: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zhì)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有的人做人認真,滿足了“物質(zhì)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還必須去探求人生的究竟。 在浙江第一高等師范學(xué)校,李叔同遇到了夏丏尊。夏1905年也在日本留學(xué),后來,因為學(xué)費問題,輟學(xué)回國,李叔同長夏丐尊6歲,兩個人情投意合,互相影響。 1913年的某一天,為逃避一次無畏的聚會,李叔同和夏丐尊到西湖湖心亭喝茶,夏丐尊說“像我們這種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边@當然是一句玩笑,不難看出,這時候,李叔同已經(jīng)萌生了皈依佛門的想法。 1916年,夏丐尊在一本日本刊物上看到一篇題為《斷食的修養(yǎng)方法》的文章,該文章認為,斷食是修養(yǎng)身心的好方法,釋迦、耶穌等都曾進行過斷食修煉。夏丐尊覺得文章很有趣,就推薦給李叔同,李叔同看后,一發(fā)不可收拾。 斷食修煉需要在僻靜之處,李叔同選擇了杭州的虎跑寺。 虎跑寺群峰環(huán)峙,叢林莽莽,溪水淙淙,空氣清新。李叔同在虎跑寺的斷食進行得十分順利,第一周半斷食,第二周全斷食,前后斷食17天,李叔同非但不覺得有任何的痛苦,反覺得“身心靈化,似有仙象”。 虎跑寺斷食修養(yǎng),讓李叔同進一步了解親近了僧人們的生活,甚至有些羨慕僧人與世無爭的神氣。一代高僧,從這個因緣,開始一步步走進佛門…… 虎跑寺斷食修養(yǎng)返回學(xué)校,李叔同開始吃素。 兩年之后,在其人生最繁華的時候,李叔同選擇剃度于虎跑寺。法名演音,號弘一。 李叔同在給日本妻子雪子的信中這樣寫道: “做這樣的決定,非我薄情寡義。為了那更永遠、更艱難的佛道歷程,我必須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間積累的聲名與財富,這些都是過眼云煙,不值得留戀的” 電影《一輪明月》還原了當時的場景: 1918年春,西子湖上,霧氣氤氳。 水天一色的灰蒙晨霧里,一南一北劃來兩艘小船。 一男一女各立船頭,男子身穿素樸僧衣,女子身穿日本和服。 兩艘小船緩緩靠近,女子盯著僧人凝視許久,開口說道:明天,我就要回國了。 僧人回答:好。 女子含淚悲喚:叔同…… 僧人糾正:請叫我弘一。 女子低頭,沉默良久,問道: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么是愛? 僧人答:愛,就是慈悲。 說完,轉(zhuǎn)身而去,再未回頭。 從此,世間少了“李叔同”,多了一位“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剃度之后,用了半年左右的時間整理自己的財產(chǎn)、私物,將自己多年來視若珍寶的書籍、字畫、折扇、金表都贈給了友人,就連衣服也一件不留。 在天津的祖產(chǎn)、在上海的房子,都安排妥當。李叔同在出家前預(yù)留了三個月薪水,分為三份,其中的一份,連同自剪下的一綹胡須托人轉(zhuǎn)交給日本的雪子。 李叔同的原配俞氏聽聞?wù)煞虺黾?,曾帶著生病的兒子趕到杭,想見丈夫一面,她和兒子長跪在虎跑寺外,也沒有能打動弘一法師。 上圖:電影《一輪明月》中的俞氏 俞氏的郁悶可想而知。1922年正月,年僅45歲的俞氏在天津去世,報喪的書信送到了杭州,不巧的是,當時京綏鐵路工人正在大罷工,杭州到天津的交通中斷,加之弘一在加緊編修他的佛學(xué)著作??蓱z的俞氏獨守空房一世,最終凄涼入土,仍然獨居一穴。 這或許就是命吧! 1942年10月13日晚,弘一法師圓寂。 李叔同的一生,悲欣交集。 他曾經(jīng)說過: 心術(shù)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寫到這里,我似乎有些明白了李叔同為什么要皈依佛門了。在晚清民初的風(fēng)煙里,弘一法師無疑是活得恣意瀟灑的,他是一個不為生活奔波所苦,不為時局艱難所限,不蠅營狗茍于亂世的人。在日軍侵華之際,弘一法師寫下了“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名句。
但是,一個人的命運,終究離不開時代的大背景,生于亂世,皈依佛門,與其說是李叔同的個人選擇,不如說是那個時代的局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