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這個稱謂,在我國各大瓷窯中,不得不說有些特別。 通常我們簡稱某窯瓷器,一般以窯口名+瓷或窯口名+釉色/裝飾方式來概稱,如汝窯瓷、龍泉窯青瓷、定窯白瓷等。為何建窯黑釉瓷會被概稱為建盞呢? 1、建窯本身以黑釉聞名,也代表了黑釉建窯建盞,釉色紺黑純正,又富有變化,且斑紋為自然形成。建窯從宋代起到現代,都是以黑釉茶盞馳名海內外。 雖早期、宋末后衰落期曾燒制過其他釉色的瓷器,但通常語境下提及建窯瓷器,都是在說它鼎盛時期所產珍稀黑釉瓷。 {建窯烏金釉缽 作者:張中欽} {建窯銀油滴盞 作者:卓立旗} 另外建窯成熟時期的雜色釉中,雖然有外觀非黑的釉色出現,但那是由與烏金、兔毫、油滴等黑釉系列釉色同樣配方的釉料,在不同氣氛溫度下的窯變結果,本質上也屬于黑釉瓷范疇。 雜色釉盞經常是幾種釉色出現在一只盞上,亦可證明建窯的柿紅、茶葉末等釉色和黑釉系釉色是同一配方。 如下圖2只都是孫建興的柴燒作品,為同一窯燒出。一只盞同時擁有柿紅、烏金2種釉色,另一只則同時表現出藍兔毫、茶葉末2種釉色▼ 這兩只盞很好地證明不同釉色之間的關系,同一種配方,不同氣氛/溫度。柿紅那只是先還原成烏金,后被氧化為柿紅,故柿紅在外,烏金在內。同理可知第二只盞兩種釉色的關系——同出一源,但有先后。 要找到變化如此豐富,且具有美感的黑釉瓷,除建盞外,不做他想。 提到建盞,第一個就想起黑釉。而提到黑釉,也會第一個想起建盞。 可以說建盞一詞,本身就包含了黑釉這一層意思。這一點其實體現出建窯在黑釉瓷領域的代表性地位。 ▼陶瓷學書籍也是這么認為的 當然每個燒黑釉的窯口,都有自己的典型特征,也有其賴以立足陶瓷史的看家本領。 不過,建窯是公認的、黑釉瓷燒制工藝的巔峰。 畢竟宋以前,黑釉并不受推崇,宋末之后,黑釉又開始邊緣化,罕有發(fā)展余地。而宋代其他窯口所作黑釉茶碗,多少都受到建盞的影響。建盞作為宋代的黑釉瓷巔峰與代表,自然也是黑釉瓷史的巔峰與代表。 2、建窯幾乎專燒茶碗建窯生產的瓷器,絕大多數都是茶碗。只不過尺寸和器形有所不同。這在同時代其他窯口中也是很罕見的。 一般來說,一個大型窯口要滿足客戶需求,會考慮產品的多樣性。除了碗類,也會大量燒制碗碟等生活器具,以及瓶尊等裝飾擺件。 ▼龍泉窯燒制的各種青瓷 而建窯在成熟時期,光是靠燒茶碗,就養(yǎng)得活100米以上的超長龍窯,一窯能裝燒幾萬只茶盞,規(guī)模之大,世所罕見。而且憑借茶碗,獲得了帝王的獨寵。 既然專燒茶碗,就能獲得極大的回報,自然會令宋代的建窯窯工在茶碗這一領域深入鉆研。即使燒制其他器形,也是順帶,而不是作為主要的謀生手段。 建盞是為茶而生的瓷器,這一點人所共知。一說建窯,想到的不但是黑釉,而且必然會是黑釉茶碗。建窯固然也燒制茶具之外的器皿,但對于日常交流而言,還是以盞為主角。 詞匯是為了方便交流而產生,對于主燒茶器的建窯而言,盞的概括性已經足夠高。 ▼日本德川美術館收藏的各種宋代建盞,宋代建窯能在國家級、世界級博物館被奉為珍寶的作品都是茶盞。 3、為何叫“盞”而不是碗?如果是一個不玩建盞的現代人,見到傳統建窯12cm束口盞、15cm撇口盞的尺寸,恐怕第一反應是稱它為碗。疑問也隨之產生,即使建窯幾乎都在燒茶碗,為什么統稱建窯茶碗要說建“盞”呢? {建窯撇口油滴盞 作者:裴春元} {建窯銀藍油滴束口盞 作者:陸金喜} 首先我國的飲茶風俗興于唐代,比飲酒風俗來得更晚。國人最早的飲茶器具,唐代以前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 唐時,茶風漸盛,陸羽(733~804,字鴻漸,典出《易經》「鴻漸于陸」)撰寫第一本專門的茶書《茶經》,被后世奉為「茶圣」。 有了經典的依托,喝茶成為公認的講究活。茶客在飲茶本身之外,也更加注重飲茶情趣;除茶葉、茶水、飲茶方式之外,對飲茶器具,也開始產生特別的要求,比如質地、顏色和保持香氣的能力等。 自唐代開始,茶文化日益興盛,茶具工藝也隨之快速發(fā)展,并頻繁出現在文人墨客大作之中。從這些詩文字句,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朝代對茶器的「雅稱」有所不同。 在唐代,飲茶器具常被稱為「茶碗」、「茶甌」。而唐詩里「茶甌」出現的頻次要遠高于「茶碗」。 碗是日常的、口語化的表達。如果要做成文章, 說「碗」未免有些太大白話了。在唐代,可代替碗的就是「甌」 「甌」字在《說文》中被注解為「小盆」,它與盆、碗、盂、杯、盞的具體分野,目前也還沒有定論?;蚩衫斫鉃樘拼鷮Σ杵鞯膽T用稱呼。 從具體的實物上看,唐代的茶碗,器型上較為疏朗。口大、腹淺(如下圖)。 而到了宋代,「茶盞」是最為普遍的說法,但以甌、碗指代茶器的說法,并未在宋代消失。 描述建盞的詩文中,有說兔毛紫盞的,也有說兔毫紫甌的,還有毫盞雪濤、兔毫甌子等。 盞的本義是淺而小的杯子。從宋代的文物上看,宋代茶器的形制有別于唐代,除特別為斗茶而改進的束口盞之外,撇口盞等器型,也較唐代更為疏朗挺拔(如下圖)。 典型的宋代茶盞,口闊底窄腹深,給人一種克制內斂、優(yōu)雅協調的感覺。配合盞托使用,頗具纖秾簡古的意味。 進入明清以后,飲茶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革,飲茶器具的尺寸也隨之明顯地縮小。這個時期的新型茶具,更多地是被稱為茶杯,在觀感上,顯然就比唐宋的大尺寸茶碗小多了。 雖然明清時期也會將茶盞作為茶杯的書面語使用,但是其本質已經和宋盞唐甌有明顯的區(qū)別。 ▼清代白瓷杯 對于現代人來說,杯和碗也是有明顯差別的,有生活常識的人都不會指杯為碗。 不過建盞的口徑跨度比較大,有15~20cm以上的大碗,也有7~8cm的小杯。不僅出于口語、書面的考慮,就算是尺寸而言,直接稱為茶碗,也有片面之嫌。稱為建盞,不僅雅俗共賞,而且不拘什么尺寸。 ▼不同大小的新燒建盞,大撇口盞口徑達20cm 結論:建盞之稱,妥當之至建盞作為建窯瓷的統稱,從各方面而言,都是妥當的。 建盞一詞,作為書面語使用,毫無違和,在日常交談中也不會有裝腔拽文的嫌疑??芍^雅俗共賞。 唐時茶器多稱甌,宋代則稱甌或盞,建窯的產品在宋代文獻中也是被稱為甌、盞的時候占絕大多數。盞亦曾寫作“琖”,建盞的底款中有一類代表款識就是“進琖”。 宋代文獻雖然不常用建盞二字,但兔毫盞出現頻率很高;在明代,建盞已經成為茶書慣稱。 古籍上有出處可考,對于現代人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實乃貫通古今,一脈相承。 建盞經歷過斷代,也曾有多種稱謂。 在日本,建盞又被稱為天目、天目茶碗,故而在中文語境也有人如此稱呼。雖然也不能算錯,不過天目一詞,不僅是舶來詞,還定義模糊。 即使在詞源地日本,茶道、陶瓷各界都對其定義有不同看法,而且天目所指瓷器,并不止建盞一種,還有許多其他窯口的瓷器,日本、朝鮮產的瓷器,也都可以稱為天目。 可見天目著實是一個太大的概念,在日文語境下,為便于對方理解,用以介紹建盞尚可,在中文語境下就有些舍近求遠,舍簡就繁之嫌。 簡稱的目的,是用最少的字數道出最大的信息量。 建盞以區(qū)區(qū)兩個漢字,不僅道出其產地為建州,且道出本質是茶盞,集產地、造型、用途于一身,簡潔明了,古意斐然,實為中文語境下最佳簡稱。 {建窯束口盞 作者:孫建興} 如今建盞已確實成為群眾喜聞樂見,學術界也公認的稱謂。 「建盞」二字也是建窯瓷作為「為茶而生」的一代名器,神魂之體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