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取一個好名字?這是一個大眾話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地區(qū),不同的種族,都有不同的說法。但一個公認(rèn)的最基本的原則,應(yīng)該是別人看起來、聽起來都不別扭。在這里,我們不妨跟古人學(xué)學(xué),看古人都是怎么選字取名的。 名字,在現(xiàn)代人看來,是一個詞組,一個意思。但在古人看來可不是一回事情,“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兩個概念,這與“姓”、“氏”二字在古代早期有區(qū)別是一回事情。 名字是人的特定稱謂,原始時期,人們應(yīng)該沒有名字。那么,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東漢文字學(xué)家許慎,根據(jù)“名”字的結(jié)構(gòu)考證后認(rèn)為,人類的名字,最初是因為夜晚相遇分辨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黑夜里,無法看清對方,只能自我報名,讓對方知道“我是誰”。此即《說文解字》中所謂:“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p> 許慎的觀點未必正確,但還是有道理的。名字的原始功能就是一種社會符號,后來才產(chǎn)生了豐富的內(nèi)涵。那么,古人一般多大取名呢?從《儀禮》所記“子生三月,則父名之,死則哭之”來看,古人一般在孩子3個月大的時候,由父親起名字。 孩子為何在出生三個月后才取名?《白虎通義》是這樣解釋的:“人生三月,目煦亦能笑,與人相更答,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本褪钦f,孩子三個月大時,眼能左右望了,會笑有感知了,與人有了交流,這時候就應(yīng)該給他取名字,以方便親子交流。 在古人眼里,給孩子取名是一件相當(dāng)嚴(yán)肅和重要的事。起名當(dāng)天,要抱著孩子到宗族祠堂里,對著先人的牌位進行。因為古人覺得,取名是父親教育孩子的第一堂課,即所謂“謹(jǐn)其始而教其終身”。 古代給孩子取名有一套程序。取名前,丈夫會代孩子說“欽有帥”,取名后,妻子代為回答“記有成”。意思是,我將恭敬地遵循善道,記著父親的話,將來有所成就。 早在先秦時,古人便對取名用字定了規(guī)矩,據(jù)《禮記·內(nèi)則》記載,當(dāng)?shù)氐倪x字原則是這樣的:“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國,不以隱疾;大夫士之子,不敢與世子同名?!币馑际?,給孩子取名字要注意,日、月、國名、病名都不能用,也不能取和太子一樣的名字。 說到“太子”,有一個笑話。清代學(xué)者趙翼《陔余叢考》“命名奇詭”中有一故事,南朝劉宋孝武帝時,有個小公務(wù)員姓皇,取名“太子”,人稱“皇太子”。孝武帝聽說后,“移其點于外,改為‘犬子’?!?/p> 魯國大夫申繻(音rú讀“儒”)也給出了一套取名規(guī)則,他歸納出有五點:“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边@是《左傳》中所記,當(dāng)時桓公的太子出生,他咨詢申繻怎么給太子取名,申繻當(dāng)即說了這一番話,還具體解釋道:“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類?!?/p> “信”、“義”、“象”、“假”、“類”,這一取名基本規(guī)則,在當(dāng)時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申繻還提出具體的選字方法:“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 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先秦人已開始講究避諱,如果用國名、官名入名,將來死后很麻煩,因為要避諱,死人用過的字就不能再提,所以“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 先秦時,殷王家族喜歡用生日的天干取名。而且古人取“名”后,一般還會取“字”、“號”。這是因為,名是給父輩、長輩喊的,如果是同輩、晚輩叫就不太合適了,顯得不尊重,故古人想到再取個“字”。 在取名字上面,敬字、謙字、美字,是漢代人的取名時的首選,如《鹽鐵論》執(zhí)筆人桓寬,字“次公”;漢武帝時位列九卿的朱買臣,字“翁子”。這種取名傾向,折射出了當(dāng)時一種良好的社會風(fēng)氣和人們的價值取向。 漢朝是一個敬老、愛老、重老的社會,長幼尊卑的排行字,廣受青睞。在先秦時“伯”、“仲”、“叔”、“季”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元”、“長”、“次”、“幼”、“次”、“少”、“公”、“翁”、“君”、“臣”、“侯”、“賓”、“士”、“民”、“郎”、“兄”、“孫”、“房”等,與血緣親情相關(guān)的取名用字。 漢代人特別喜歡取單字名,與后來雙字名區(qū)別明顯。當(dāng)時,從皇室貴族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單字為好。如漢高祖劉邦、漢惠帝劉盈、漢文帝劉恒,在東西兩漢24位有廟號皇帝中,只有漢昭帝劉弗陵取雙字名,但在登基后出于避諱的考慮,除“陵”字,改用單字“弗”,故史家又稱漢昭帝為劉弗。 在《后漢書》、《三國志》里,90%以上的人名都是單字,如魏武王曹操、蜀主劉備、吳主孫權(quán),都是單字。 這一單字取名風(fēng)尚,對后代影響深遠(yuǎn)。如在唐代21位帝王中,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為雙字名,其他都是單字。可以說,南宋以前的皇帝大多數(shù)都是單字名,一直到明清兩朝,單字名才基本淘汰,在明清兩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一人是單字名。 為什么漢代人喜歡單字名?原來,那時的人認(rèn)為,雙字名有低賤、不懂禮數(shù)的味道。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古人取名字又出了新風(fēng)尚,單字名不再一統(tǒng)天下,而雙字名受到時人的重視和青睞。這期間,取名有兩大特點,一是助詞“之”最吃香,名字帶“之”成為一種時尚;二是父子、長幼之間用字不再避諱,可以用相同的字。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王獻之是中國東晉時著名的父子書法家,但他們名中都有“之”,這就代表了這一時期取名風(fēng)尚。除了王氏幾代共用“之”字入名,當(dāng)時,瑯琊的顏氏、范陽的祖氏、東海的徐氏、山東的孔氏、河間的褚氏、陳留的阮氏、南陽的范氏等有名望的家族,也都出現(xiàn)了父子同“之”、祖孫同“之”、兄弟同“之”的現(xiàn)象。 “之”字入名,確實寓意深遠(yuǎn),兼具文采。但魏晉時期的人為了一個“之”字,為什么連傳統(tǒng)的避諱也不講究了,長幼尊卑也不分了?原來,時人在名字中習(xí)慣用“之”字,與一種叫“五斗米道”的秘密宗教,有直接關(guān)系。 五斗米道,是中國早期道教派別之一,起初,入教者需要交納五斗米作為入教信物,故俗稱“五斗米道”,簡稱“米教”。因反對過朝廷,發(fā)動過農(nóng)民起義,官方一度稱其信徒為“米賊”。如何辨別入教者和非入教者,知道對方與自己同道?有識之士便開始在名字中使用“之”字,做為入教人士的一種暗記。當(dāng)然,后來“名”中再用“之”則與米教無關(guān)了,純是一種個人喜好。 宋代以后,起名時除了要考慮避諱外,還要講陰陽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屬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喜迎禍福,等等。這其中,以“生辰八字”與“陰陽五行”配合入名最為流行。這一現(xiàn)象至今尚存,不少現(xiàn)代“起名公司”,都喜歡用這一套來忽悠。 宋代取名還有復(fù)古的傾向,漢代的尊老字受到宋人的歡迎,“老”、“叟”、“翁”這些字常常入名。有人因此說宋人的名字“老氣”,如《東京夢華錄》作者叫孟元老;《鶴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宋代取名的另一大變化,是“字輩取名制”開始流行,到了明代則普遍推廣。字輩取名制也叫“世代排名制”,在宋以前,雖然有以字輩取名的現(xiàn)象,但并不普遍。在宋以后,這一命方式便成為古人取名的主要方式和原則之一,凡同宗同輩者,皆用一個固定的字入名。 明惠帝朱允炆,中間的“允”便是輩字。朱元璋有26個兒子,他給每一兒子分王后,還給他們定了不同的輩字,共20個字。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訓(xùn),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燕王朱棣一支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岷王朱楩一支是:“徽音膺彥譽,定干企禋雍,崇禮原諮訪,寬镕喜賁從”。所以,朱棣之兒皇帝仁宗取名“高熾”、孫皇帝宣宗取名“瞻基”。 明代“字輩取名制”的大流行,與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提倡不無關(guān)系,他不僅給自己各個兒子定了輩字,還給“圣人之家”孔氏家庭賜了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胤”。 |
|
來自: 輕風(fēng)無意 > 《姓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