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錯字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沒文化,一種是太有文化。在我國許多著名景區(qū)的牌匾上都看到過'錯別字'。但是這樣的字背后都有它的歷史典故,錯得恰到好處,所以至今也無人說三道四,反成一段佳話。 '明孝陵'寫成了'眀孝陵' 在清代把'明'寫成'眀'的現(xiàn)象很多。 清代文字獄很厲害,當時文人不敢直書大明王朝中的'明',但又不能繞過此字,于是 把'日'易為'目'。另一種說法則相反,用'目'代替'日'是種智慧,代表一雙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明君之明'重在能識人、識勢',所以重'目',而諸葛亮正是這樣有眼光的人。 '流'字少一點,'在'字多一點 '風流宛在'匾額出自清光緒初年兩江總督劉坤一之手,據(jù)說劉坤一是為追念曾在揚州主政的歐陽修所作。劉坤一把'風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寫一點,'在'字多一點,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極富哲理。 7 疑似錯字: '魚'字少一點 '花港觀魚'碑,也是康熙皇帝的御筆,'魚'字少一點是'有意寫錯'??滴跣欧穑泻蒙?,題字時他想 '魚'字下面有四個點,四點代表'火', 魚在火下烤,還能活嗎?于是有意少寫了 點,三點成'水',這樣魚便能在湖中暢游,瀟灑地活了。 '避'右邊的'辛'多了一橫 之所以說它是天下第一錯字,因為它是由皇帝親筆手書,且懸于國家重要場所的門前。此錯字是康熙親筆御書,題寫于康熙五十年??滴醵鄬懸粰M,臣僚應該當即看出來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誰也不敢提醒皇帝寫錯了,結果就造就了這天下第一錯字。 來自書法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