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辨證舌看寒熱。 1.舌淡當溫 病可否溫陽,何時可以用溫熱藥?臨證最可憑的是患者舌質。如舌質不紅,或淡胖多齒痕者,則可以大膽遣用溫陽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肉桂等。在治療過程中,還應隨時查驗舌質變化,若舌質由淡轉紅,齒痕減少,則應將溫熱藥減量或停用,以免過用傷陰而變生他證。 2.苔黃當消 一般認為,苔黃為熱,當清,此為常法。舌苔黃或黃厚,主要是胃中積滯所致,應以消法為主,或在主方中加神曲、麥芽,萊菔子或配伍保和丸,效果明顯。不可過用苦寒清熱,因“脾胃喜溫而惡寒”(孫一奎《赤水玄珠》),在雜病處方中常規(guī)配伍谷麥芽“快脾開胃”(李時珍《本草綱目》)以鼓舞胃氣,助消化也可治苔黃。 3.苔膩當化 中焦?jié)駵匆娔佁?。何謂“濕”?這是中醫(yī)特有的概念,西醫(yī)沒有檢查“濕”的方法,更沒有治濕的辦法。中醫(yī)采用芳香化濕的方法有特效,常用白蔻仁、砂仁、藿香、佩蘭等,如苔膩而厚,可加用蒼術、麻黃、草果仁。一般來說,舌苔退了三分之二即可,不可過用,以免化燥傷陰之弊。 4.苔少當養(yǎng) 雜病所見到的舌苔少,多有一個較長的過程,一般先見到舌苔剝落,逐漸發(fā)展到苔少,最后出現(xiàn)無苔,或如豬肝狀的舌象,至舌體裂口疼痛,或兼有口干少津,食不知味,雙目干澀,大便干結等。此種苔少舌象,多屬陰虧血虛、津液脫失,概宜養(yǎng)陰、養(yǎng)血、養(yǎng)液,藥以甘寒為主,如石斛、麥冬、生地、山藥、玉竹、花粉之屬,并守方堅持,定回收效。 文章來源;老中醫(yī) |
|
來自: 鑒益堂 > 《36.[杏林醫(yī)話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