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前半生,身上的標(biāo)簽是:天才、聰明、少年得志。
宋人筆記里有這樣一個故事:蘇軾曾經(jīng)做翰林學(xué)士,為皇帝起草詔書。后來蘇軾受人攻擊,被迫外放,翰林學(xué)士的位置也被別人取代。 這個攻擊蘇軾的人成功后,志得意滿,拿著自己的文章問別人:我的文章比蘇軾如何?別人說,你的文章并非不如蘇軾好,只是,你寫文章時總是翻書,人家蘇軾寫文章從來不見翻書。雖是笑談,但也可見蘇軾的聰明。 宋朝科舉考試規(guī)定,一共錄取五個人,蘇軾和他弟弟蘇轍一去,人就散了大半,因?yàn)橛X得自己肯定沒戲了。 歐陽修見了蘇軾,說他是未來的文壇領(lǐng)袖;皇帝見了他,說他是未來的宰相;眉山人都說“眉山出三蘇,草木為之枯”,意思是眉山出了蘇家父子三人,靈氣都被耗盡了。 但是人到中年的蘇軾,在朝云生下孩子之后,寫了一首《洗兒詩》: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但愿生兒愚且蠢,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
洗兒,也叫“洗三朝”,是我國古代的習(xí)俗,指嬰兒出生的第三天要給他洗澡?!坝耷音敗?,就是愚昧笨拙、反應(yīng)遲鈍的意思。全詩僅有四句,通俗易懂的語言中包含的情感卻跌宕起伏,表面上是為孩兒寫詩,而實(shí)際上既諷刺了權(quán)貴,又“似訴平生不得志”。
古代詩人,往往以詩教子,但這首詩中所表達(dá)的教子觀點(diǎn)與許多人截然相反。 蘇軾說:“每個人生養(yǎng)孩子都希望他們能聰明,我卻因?yàn)樘斆鞫宦斆鞯⒄`了一生。只希望我的兒子愚笨遲鈍,沒有災(zāi)難,沒有禍患,而做到公卿?!?br>
做父母的無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但是,但蘇軾卻“但愿生兒愚且蠢”,這是為什么呢?
其實(shí),當(dāng)了解了蘇軾的生平后,這種對子女的期盼,就容易理解了。 年輕的時候,蘇軾曾經(jīng)在太守陳希亮的手下任職。陳太守為人冷峻,對他諸多敲打。蘇軾年少輕狂,當(dāng)然不滿。于是在為太守作的《凌虛臺記》中,仗著自己的才華,暗中對陳希亮諷刺。陳希亮看后微微一笑,一字不改,命人刻為碑文,立在凌虛臺前。
多年之后,蘇軾才明白太守的良苦用心。陳太守是擔(dān)心他少年得志,不知分寸,遲早要吃大虧,所以才對他進(jìn)行敲打,這是一種愛護(hù)。
蘇軾身陷烏臺詩案,差點(diǎn)被砍頭。蘇轍為他求情,一語道破:蘇軾何罪?獨(dú)以名太高。蘇軾的文名太盛,人紅是非多。
后來在黃州,蘇軾被喝醉的市井鄉(xiāng)民沖撞,說:“自喜漸不為人識?!辈槐蝗苏J(rèn)識不是挺好的嗎?出頭的椽子先爛。名聲不顯,反而能夠頤養(yǎng)天年。聰明是鋒銳,愚鈍卻是斂藏。就像道家說的:和其光,同其塵。調(diào)和其光芒,混同于塵俗,這才是保身之道。 蘇軾寫道:“自覺功名懶更疏。若問使君才與術(shù),何如?占得人間一味愚?!泵c位都是虛的,蘇軾選擇戒掉自己的輕狂和傲慢,戒掉自己對名位的欲望。
這“一味愚”,是對生命困境的自然接納。聰明人總是喜歡掙扎,總覺得人定勝天,認(rèn)為自己才智無雙,不甘心做命運(yùn)的棋子。這樣的人太聰明,太有主見,有太多的執(zhí)著。
這“一味愚”,正是放下這份執(zhí)著,對上天的不公坦然接受。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既然朝廷待不住,那就外放去杭州、徐州、密州。只要能安身利民,哪里不可以?既然官場走不通,那就去種田、吟詩、煮東坡肉、烤羊蝎子,生命,在哪里不能開花?聰明難得,愚笨更難得,從聰明到愚笨,更是難上加難。聰明是一種天賦,愚笨卻是一種智慧,一種境界。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但愿生兒愚且蠢,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
詩中幾處轉(zhuǎn)折,情味全在其中:世人望子聰明,我卻望子愚蠢,一轉(zhuǎn);人聰明就該一生順利,我卻因聰明誤了一生,二轉(zhuǎn);愚魯?shù)娜嗽摕o所作為,但卻能“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三轉(zhuǎn)。一個“望”字,寫盡了人們對孩子的期待,一個“誤”字,道盡了蘇軾一生的遭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