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時方荊防敗毒散的認識與應用 樓主 炎亮 2007-12-04 21:42:12 案一:陳**,女,七歲。2007-06-3隨母求診。其母代訴其發(fā)燒一天,耳疼,鼻塞,體溫38.8℃。愚望其女面頰、唇紅,舌紅苔白根厚潤,其脈浮細略緊稍用力其軟。問其母是否出汗、怕冷、有無要水喝?其母:無汗、怕冷、不喝水!診其為風寒夾濕型感冒。其處方: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炙草/羌活/防風/芥穗/云苓/薄荷/桔梗/辛夷花各10克/白芷15克/蒼耳子12克,兩劑,每劑加生姜五片,大棗二枚(劈),用冷水高過干藥約3厘米。浸泡半小時,大火煎,用水分煎三次,每次煎藥,水滾起15分即可取藥汁,分別投入盛藥器皿混合!服法:一日一劑,頻頻飲服。兩日愈! 案二:楊**,男,36歲。2007-07-28來診。望舌紅苔白黃,脈略浮細軟,腹痛,渾身皮膚起大小疙瘩(風團白多紅少)連片,頭蒙乏力;問其有汗、口渴否?答曰:無。愚診其為蕁麻疹。診斷:風寒兼濕型;處方:柴胡/前胡/羌活/獨活/枳殼/云苓/川芎/桔梗/芥穗/防風/蘇葉各15克;焦曲/藿香各20克,甘草10克。兩劑愈。 以上兩則病案都為荊防敗毒散加味而愈!以下自己的認識: (案一);面紅、舌紅、無涕、鼻塞;體溫38.8℃。一般按教科書上講是風熱之證;而愚通過觀察與切脈,其疑之處就是舌苔潤,不飲水、無汗;脈細而略帶緊。雖近高熱而不飲水、 無汗,這些表明是風寒夾濕之郁熱,因而出現(xiàn)鼻塞、耳痛、體溫高。因而取荊防敗毒合蒼耳子散加味散寒祛濕而愈。 (案二);舌紅應是熱,而脈略浮細軟,渾身大小白色疙瘩連片捎癢。內(nèi)經(jīng)云:諸風者,善行數(shù)變。風團發(fā)白多紅少,而頭蒙乏力又處在夏季應是風寒濕襲表,無汗,因受涼而起。方?。呵蓟?獨活/防風/芥穗祛風除濕散寒,濕困肌表而處夏季,以蘇葉/藿香祛濕醒脾等,二劑而愈。注(煎服法:一日一劑,分三次飯后服用;用冷水高過干藥約3厘米。浸泡半小時,大火煎,用水分煎三次,每次煎藥,水滾起15分即可取藥汁,分別投入盛藥器皿混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8.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 荊芥 防風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桔梗 枳殼 茯苓 川芎 甘草 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 治一切瘡瘍。時毒。腫痛。發(fā)熱。左手脈浮數(shù)。 荊芥防風人參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枳殼茯苓川芎甘草(各一錢)即人參敗毒散加荊芥防風作一劑。水二鐘。煎八分。食遠服。 藥物組成:荊芥穗5克,防風5克,羌獨活各5克,柴胡6克,茯苓6克,甘草3克,枳殼6克,桔梗5克,川芎5克,黨參6克,薄荷3克。 適應證:頭面部癤及癤病。 點評:本方為《外科理例》方,適用于癤子及反復發(fā)作之小瘡小癤,其審證要點為:局部色紅灼熱疼痛,突起根淺,腫勢局限在3厘米以內(nèi),伴有全身惡寒發(fā)熱表證者可服用。方中荊芥、防風、羌活、獨活辛溫,解表散風;柴胡疏散半表半里之邪;黨參、茯苓、甘草扶正以助祛邪;桔梗宣肺;枳殼理氣,川芎理血,薄荷疏散解表,又可透疹。諸藥配伍,有疏散邪氣,調(diào)理氣血之功。也可用于痤瘡、麥粒腫以及耳鼻喉科的外耳道癤等疾病。 本篇文章來自\u003CA>百拇醫(yī)藥網(wǎng)\u003C/a>原文鏈接:http://www.100md.com/Html/Dir0/21/86/61.htm 荊防敗毒散是用于風寒感冒初期的一劑中藥,具有鎮(zhèn)痛,消炎,解毒的功效。 處方來源 :明·《攝生眾妙方》?!缎l(wèi)生部藥品標準》 (1989年)。 劑型 :丸劑;湯劑 藥物組成 :荊芥、羌活、獨活、柴胡、枳殼、桔梗、川芎、。 功效 :解表散寒,祛風除濕,消瘡止痛。 主治 :瘡瘍初起有表證者,或外感風寒,身痛、咳嗽等癥。用于治療皮膚病,流感,發(fā)熱,咳嗽,破傷風等。 用法用量 :湯劑:日1劑水煎分2-3次服。丸劑:水丸,每袋9g,每次1袋,日2次口服。 用藥禁忌:忌生冷、油膩之品。 荊防敗毒散 - 臨床應用 1.高熱:用本方加減:荊芥30g,柴胡15g,防風10g,薄荷10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產(chǎn)后高熱加、;腎孟腎炎加金錢草、瞿麥;加藿香、厚樸;部感染加金蕎麥、桔梗;丹毒加黃柏、蒼術(shù)。治療高熱45例,男18例,女27例;年齡5-44歲;體溫38.5-41℃。45例中產(chǎn)后發(fā)熱10例,腎孟腎炎4例,肺部感染4例,傷寒5例,丹毒8例,原因未明12例。根據(jù)療效標準(服藥3日后發(fā)熱漸降至正常為痊愈,3日后熱不退為無效)判定,結(jié)果:產(chǎn)后發(fā)熱痊愈9例,肺部感染痊愈4例,腎盂腎炎痊愈4例,傷寒痊愈4例,丹毒痊愈6例,不明原因發(fā)熱痊愈9例,共痊愈36例;無效9例。 2.女性外陰皮炎:用本方加減:荊芥、防風、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各5000g,甘草2500g。制成沖劑,每袋含生藥10.5g。每次1袋,每日3次,10日為1療程。外陰伴有白色苔蘚樣變者,服藥需3個療程以上。治療女性外陰皮炎103例,結(jié)果:自覺癥狀消失,外陰皮膚恢復正常者為痊愈,共65例,占63.11%;癥狀基本消失,外陰皮膚基本恢復正常者為有效,共35例,占33.98%;自覺癥狀及外陰形態(tài)同治療前比較無改善者為無效,共3例,占2.91%;總有效率為97.09%。 荊防敗毒散 - 藥理作用 主要有解熱,鎮(zhèn)痛,抗病毒等作用。 1. 解熱:以荊防敗毒湯、丸、袋泡劑(0.56g/kg)三種不同劑型灌動物,在給藥后3小時,對傷寒菌苗所致的家兔發(fā)熱均顯示明顯的解熱作用,各劑型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2.鎮(zhèn)痛:荊防敗毒湯劑、丸劑、袋泡劑(3.0g/kg)三種劑型對醋酸誘發(fā)小鼠扭體反應均有抑制作用,袋泡劑作用最強,丸劑、湯劑稍差。 3.抗病毒:將荊防敗毒散水煎液與流感病毒混合后接種雞胚,或先將荊防敗毒散水煎波注入雞胚尿囊腔,30分鐘后再接種流感病毒;或先將流感病毒接種鴨胚尿囊腔,30分鐘后再接種藥物;均能抑制流感病毒在鴨胚內(nèi)的增殖。 [1] 來源http://www.hudong.com/wiki/荊防敗毒散 《攝生眾妙方》卷八:荊防敗毒散 【處方】羌活 獨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茯苓 防風 荊芥 桔梗 川芎各4.5克 甘草15克 【功能主治】疏風解表,敗毒消腫。治鳳寒感冒初起,惡寒發(fā)熱,頭疼身痛,苔白,脈浮者;瘡腫初起,見表寒證者。 【用法用量】上藥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溫服。 【摘錄】《攝生眾妙方》卷八 頁首 《痘疹會通》卷五:荊防敗毒散 【處方】 荊芥、防風、薄荷、連翹、甘草、桔梗、蟬蛻、前胡、花粉。 【功能主治】麻疹初起。 【用法用量】加燈心、竹葉,水煎服。 【摘錄】《痘疹會通》卷五 頁首 《回春》卷八:荊防敗毒散 【處方】 防風、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連翹、桔梗、枳殼、川芎、茯苓、金銀花、甘草。 【制法】上銼。 【功能主治】散毒。主癰疽疔腫,發(fā)背乳癰,憎寒壯熱,甚者頭痛拘急,狀以傷寒,1-2日至4-5日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瘡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大便不通,加大黃、芒消;熱甚痛急,加黃芩、黃連。 【摘錄】《回春》卷八 頁首 《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三:荊防敗毒散 【處方】穿山甲1錢,甘草1錢,紅花1錢,羌活1錢,當歸1錢,川芎1錢,赤芍1錢,生地1錢,銀花1錢,荊芥1錢,防風1錢,木通1錢,枳殼1錢,烏藥1錢,天花粉1錢,槐米末2錢,牛膠5錢。 【功能主治】便毒,初起之時,寒熱交作,兩腿牽絆腫起,不能屈伸。 【摘錄】《瘡瘍經(jīng)驗全書》卷三 頁首 《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一:荊防敗毒散 【處方】 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川芎、桔梗、枳殼、天麻、地骨皮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兒痘疹始終熱毒之甚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微汗熱退為佳。 初出不快,加紫草、紫蘇、姜蠶、蔥白;泄瀉、加豬苓、澤瀉,去紫草;熱勝譫語,煩渴,加辰砂六一散調(diào)服。 【摘錄】《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一 頁首 《直指·附遺》卷三引《傷寒蘊要全書》:荊防敗毒散 【處方】 獨活1錢,前胡1錢,人參1錢,茯苓1錢,川芎1錢,枳殼1錢,桔梗1錢,甘草1錢,荊芥1錢,牛蒡子1錢,薄荷1錢,防風1錢半,羌活1錢。 【功能主治】瘟疫。 【用法用量】《瘟疫論》有柴胡一錢。 內(nèi)熱,加黃芩1錢;口渴,加天花粉1錢。 【摘錄】《直指·附遺》卷三引《傷寒蘊要全書》 頁首 《外科心法》卷七:荊防敗毒散 【處方】芎藭1錢,茯苓1錢,枳殼1錢,前胡1錢,柴胡1錢,羌活1錢,獨活1錢,荊芥1錢,防風1錢。 【功能主治】小兒黃水瘡,瘭瘡。 【用法用量】每服1兩,水煎服。 【臨床應用】1.黃水瘡:一小兒頭面患瘡數(shù)枚,作癢,出水,水到處皆潰成瘡,用綠豆粉、松香為末,香油調(diào)敷,飲以荊防敗毒散而愈。 2.瘭瘡:一小兒頭面胸腹患水泡數(shù)枚,潰而成瘡。此因風邪乘于皮膚而然。飲荊防敗毒散,更以牛糞燒存性為末敷之而愈。 【摘錄】《外科心法》卷七 頁首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荊防敗毒散 【處方】犀角(銼末)、連翹、凈蟬蛻、薄荷、防風、荊芥、當歸、紫花地丁、雙花、綠豆、赤芍。 【制法】上共研為極細末。每服5分至1錢,白開水送下。 【功能主治】宣表疏風,透疹解毒,解肌清熱。主四時感冒,頭痛身熱,惡心嘔穢,傷風流涕,目赤流淚,干咳噴嚏,痛疹麻疹,周身疼痛。 【摘錄】《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沈陽方) 頁首 《醫(yī)學正傳》卷八:荊防敗毒散 【別名】消風敗毒散 【處方】 柴胡4分,甘草4分,人參4分,桔梗4分,川芎4分,茯苓4分,枳殼4分,前胡4分,羌活4分,獨活4分,荊芥穗4分,防風4分。 【制法】上細切,作1服。 【功能主治】發(fā)散痘疹,疏解寒熱。主癰疽瘡瘍初起,發(fā)熱,脈浮數(shù),及水腫邪在表者;傷寒溫春發(fā)斑重者;痘疹,及時氣風毒邪熱;風水、皮水,凡在表宜從汗解者;腸風下血清鮮者;腦疽、甘疽、赤白游風、疥瘡初起有表證,虛者。 【用法用量】消風敗毒散(《醫(yī)學六要·治法匯》卷五)?!夺t(yī)學六要·治法匯》有生姜三片。 【臨床應用】耳目赤腫:一人耳面赤腫作痛,咽干發(fā)熱,脈浮數(shù)。先以荊防敗毒散2劑,勢退大半,又以葛根牛蒡子湯4劑而痊。 【摘錄】《醫(yī)學正傳》卷八 頁首 《白喉全生集》:荊防敗毒散 【處方】 防風3錢(去蘆),柴胡(去蘆)2錢,僵蠶(姜汁炒)2錢,法夏(姜汁炒)2錢,桔梗2錢,前胡2錢,獨活2錢,荊芥1錢5分,羌活1錢5分,銀花1錢5分,枳殼1錢,粉草1錢,生姜3片。 【功能主治】白喉初起,白見于關(guān)內(nèi)或關(guān)外,色必明潤而平,滿喉淡紅微腫略痛,頭痛,惡寒發(fā)熱,飲食如常,舌苔白,二便和,寒邪尚在表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白喉全生集》 頁首 《青囊全集》卷下:荊防敗毒散 【處方】 荊芥1錢5分,防風2錢,羌活1錢,獨活8分,前胡1錢5分,柴胡1錢,桔梗1錢,元參2錢,茯苓1錢,川芎1錢,白芷2錢,草節(jié)5分,皂刺1錢5分。 【功能主治】疔瘡,憎寒壯熱者。 【用法用量】野菊為引。 【摘錄】《青囊全集》卷下 頁首 《喉科種?!肪硭?荊防敗毒散 【處方】 荊芥、防風、柴胡、前胡、皂角刺3個,羌活、獨活、川芎、薄荷、生姜1片,桔梗、枳殼、茯苓、甘草、蘇葉3分。 【功能主治】喉閉初起。因肝肺火盛,復受風寒,寒氣客于會厭,致咽喉腫痛,面赤腮腫,項外漫腫,甚則喉中有塊如拳,湯水難入,猝然如啞,暴發(fā)寒熱。 【用法用量】方中荊芥、防風、柴胡、前胡、羌活、獨活、川芎、薄荷、桔梗、枳殼、茯苓、甘草用量原缺。 【摘錄】《喉科種?!肪硭?/div> 頁首 《醫(yī)方簡義》卷四:荊防敗毒散 【處方】 荊芥1錢5分,防風1錢5分,薄荷1錢5分,桔梗1錢5分,元參3錢,牛蒡子(炒)3錢,人中黃1錢,象貝母1錢,射干1錢,黃芩(炒)1錢。 【功能主治】時毒。風邪上干肺胃,致咽喉腫痛,兩頤發(fā)腫,身有寒熱。 【用法用量】加竹葉20片,青果2個,水煎服。 【注意】忌食生冷等物,恐阻肺氣,變幻莫測也。 【摘錄】《醫(yī)方簡義》卷四 頁首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荊防敗毒散 【處方】 荊芥7分,粉草7分,連翹7分,川芎7分,羌活7分,獨活7分,五加皮7分,角刺1錢,穿山甲(炒)1錢,歸尾1錢,防風1錢,蒼術(shù)1錢,酒防己1錢,地骨皮1錢,白鮮皮1錢3分,金銀花1錢3分,土茯苓1兩。 【功能主治】耳后忽然腫痛,兼發(fā)寒熱表證者,及楊梅瘡初發(fā)者。 【用法用量】水煎,加酒,食后服。 【摘錄】《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 頁首 《準繩·幼科》卷六:荊防敗毒散 【處方】 人參、赤茯苓、羌活、獨活、前胡、薄荷、柴胡、枳殼、川芎、桔梗各等分,甘草減半,牛蒡子、防風、荊芥、連翹、金銀花。 【功能主治】余毒癰腫。 【用法用量】方中牛蒡子、防風。荊芥、連翹、金銀花用量原缺。 病在頭,加白芷、升麻;上身,倍加桔梗;手,加薄桂;腰,加杜仲;腿足,加牛膝、木瓜。 【摘錄】《準繩·幼科》卷六 頁首 《醫(yī)部全錄》卷四二○引《幼科全書》:荊防敗毒散 【處方】生大黃、防風、荊芥穗、酒紅花、牛蒡子、升麻、元參、人參、桔梗、酒芩、酒柏、甘草。 【功能主治】小兒諸熱。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錄】《醫(yī)部全錄》卷四二○引《幼科全書》 頁首 《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一:荊防敗毒散 【處方】 荊芥1兩半,防風1兩半,桔梗8錢,枳殼1兩半(炒),茯苓1兩半,大力子3兩(炒),蟬衣1兩,半橘紅1兩半,甘草8錢。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散風清膈。主風毒內(nèi)攻,清肅之氣不行,故耳竅被擾,耳內(nèi)作癢,脈浮數(shù)者。 【用法用量】 荊芥散血分之風;防風散氣分之風;桔梗清利咽膈以清耳竅;枳殼破滯化氣以平逆氣;茯苓清治節(jié),甘草和中氣,大力子疏風解熱,廣橘紅利氣除痰,凈蟬衣輕揚解散,善蛻皮膚,肅清耳竅,耳癢有不退者乎。 【摘錄】《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一 頁首 《幼幼集成》卷四:荊防敗毒散 【處方】 荊芥穗1錢,北防風1錢,凈連翹1錢,陳枳殼1錢,綠升麻1錢,南薄荷1錢,川羌活1錢,川獨活1錢,粉干葛1錢,川木通1錢,金銀花1錢,片黃芩1錢,正川芎1錢,黑梔仁1錢,炙甘草1錢。 【功能主治】小兒瘡疥毒氣內(nèi)陷,肚腹作腫。 【用法用量】上身腫,加蔥3莖,下身腫,加燈芯10莖,水煎服。 【摘錄】《幼幼集成》卷四 來源http://www.zysj.com.cn/zhongyaofang/yaofang_j/jingfangbaidusan.html 要是感冒了可以選擇荊防敗毒散 組成:柴胡9克,前胡9克,川芎6克,枳殼9克,羌活9克,獨活6克,茯苓9克,炒桔梗6克,人參6克,甘草5克,生姜2片,薄荷2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溫服。 功效:益氣解表,散風祛濕。 主治:氣虛之人,外感風寒濕證。憎寒壯熱,無汗,頭項強痛,肢體酸痛,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舌苔白膩,脈浮濡,或浮數(shù)而重取無力。 制方要義:本方原為素體氣虛、外感風寒濕邪證而設。邪滯肌表,衛(wèi)陽被遏,經(jīng)脈不利,故寒熱無汗,項強肢痛;素體脾弱氣虛,易停濕生痰,加之風寒犯肺,肺氣不宣,痰濕阻滯氣機,故鼻塞胸悶,咳嗽有痰,苔膩脈浮;脈濡或重取無力,為正虛氣弱之象。本證的病機要點在于風寒濕客于肌表經(jīng)絡、痰濕氣阻于胸膈肺脾、正虛氣弱無力祛邪外出,治宜解表祛風除寒濕,健脾化痰暢氣機,益氣扶正助祛邪。 方中羌活、獨活辛溫發(fā)散,祛一身上下之風寒濕邪,通利關(guān)節(jié)而止痛,為君藥。柴胡辛散解肌退熱,川芎行血祛風,助君藥解表散邪、宣痹止痛,為臣藥。枳殼降氣,桔梗開肺,前胡祛痰,茯苓滲濕,合以暢氣機而寬胸膈,除痰濕而止咳嗽;更以小量人參益氣扶正以助解表,使祛邪不傷正,共為佐藥。甘草和中調(diào)藥,兼助益氣;生姜、薄荷發(fā)散外邪,也為佐使。全方正邪兼顧、表里兼治,祛邪而不傷正,可使表解里和。 效用特點:1.寓補于散,祛邪不傷正。2.內(nèi)外并調(diào),即祛風散寒除濕以解表,健脾化痰理氣以和里。3.解表尤擅散邪退熱止痹痛,和里兼能健脾暢肺復升降。 臨床應用:本方適用于小兒、病后、產(chǎn)后、年老、體弱等外感風寒濕邪者?,F(xiàn)代主要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氣管炎、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蕁麻疹、濕疹、瘡瘍、痢疾等病。 用方原理:足太陽經(jīng)脈行一身之表,主束骨而利關(guān)節(jié);手太陰肺主宣降,外達皮毛,與大腸相表里;足太陰脾主運化,外通肌腠,與胃相表里。大凡氣虛之體多兼停濕蘊痰,易感外邪,外感初發(fā)之時多見里外同病,且邪易入里。風寒夾濕外客肌表,營衛(wèi)郁滯,則見寒熱無汗、瘡瘍隱疹;或風濕滯于經(jīng)脈關(guān)節(jié),則見頭身關(guān)節(jié)疼痛;在(轉(zhuǎn)載自中國健康網(wǎng)http://www.,請保留此標記。)里之痰濕氣滯,肺失宣降,水道不利,則見咳痰胸滿、身腫尿少。若邪陷胃腸,清濁相混,則見腹痛瀉利等癥。本方具有多種功用,不僅能祛風散邪退寒熱、行氣和血散癰瘡、除濕通絡止痹痛,又能宣肺化痰寬胸膈、通暢氣機利水濕、健脾升陽止瀉,故臨床被廣泛運用于四季感冒、肌膚瘡瘍、風毒癮疹、風濕痹證、痰嗽喘逆、水濕腫滿、痢疾初起等病證。 此方以“透表和里”為特點,清代醫(yī)家喻昌曾用本方治時疫初起之痢疾者,可使陷里之邪退表而解,痢疾得愈,被稱為“逆流挽舟”之法,現(xiàn)代則多用于氣虛或痰濕之人,感受風寒濕邪之胃腸型感冒者。 臨證運用經(jīng)驗 1.根據(jù)原方證病機之偏頗加減:氣不虛者,去人參;內(nèi)濕不甚,去茯苓、枳殼;痰氣阻滯重見胸滿痰多,加旋覆花、鼠曲草、炒蘇子;內(nèi)有蘊熱見口苦苔黃,加黃芩以清里熱。風邪為甚加防風、荊芥,寒邪為甚加白芷、細辛,濕邪為甚加蒼術(shù)、薏苡仁。 2.臨床拓展運用:①肺系?。焊忻?、流感屬于風寒或夾濕見頭痛熱甚,加蔥白、豆豉、葛根;邪郁化熱入里見咽痛煩渴,加蚤休、板藍根、石膏。支氣管炎屬內(nèi)蘊痰濕,復感風寒見咳痰胸滿,加半夏、橘紅、杏仁。②皮膚?。和饪企w表感染見瘡癤初起,伴寒熱、脈浮者,去人參,加荊芥、防風,此為“荊防敗毒散”,或加銀花、連翹,此為“銀翹敗毒散”。急性或慢性蕁麻疹分別加荊芥、蟬衣、制僵蠶,或夜交藤、當歸、地黃;濕疹加苦參、蒼術(shù)、白鮮皮;牛皮癬加露蜂房、白鮮皮、赤芍;扁平疣加防風、蒼術(shù)、薏苡仁。③關(guān)節(jié)類?。猴L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屬風寒濕郁滯經(jīng)絡見關(guān)節(jié)疼痛,可選加威靈仙、桂枝、防己。④胃腸?。杭毙愿篂a或痢疾初起屬表里同病,見惡寒發(fā)熱、身痛腹瀉,加車前子、蒼術(shù)、神曲;腹痛痢疾,加白芍、木香、荷葉。⑤急性腎炎屬外邪郁表滯肺,見寒熱無汗,身腫尿少,加麻黃、桑皮、車前子。 總之,本方適用于外感風寒濕邪,內(nèi)有濕停氣滯,或兼有氣虛之證。臨證用方當以寒熱無汗、肢節(jié)酸痛,或皮膚瘡疹、胸滿咳痰、苔白、脈浮或重取欠力為辨證要點。本方藥性偏于辛溫香燥,陰虛外感者忌用,痢疾屬于濕熱或無表證者不宜。 您可以訪問中國健康網(wǎng)(www.)查看更多與本文《要是感冒了可以選擇荊防敗毒散》相關(guān)的文章。 荊防敗毒散臨床應用體會 荊防敗毒散源于(《攝生眾妙方》)組成為: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荊芥、防風、桔梗、川芎各一 錢五分,甘草五分。功效:發(fā)汗解表,散風祛濕。主治:外感風寒濕邪,以及時疫瘧疾、痢疾、瘡瘍具有風寒濕表 證者。筆者多年來,用本方隨證加減治療多種疾病,頗多效驗。現(xiàn)舉驗案4則,以就教于同道. 1 玫瑰糠疹葉某,女,33歲。2009年1月8日 初診?;济倒蹇氛?月,外用內(nèi)服西藥均效不顯,疹塊遍及后背、前胸散在,瘙癢難忍。發(fā)病前無明顯誘因。苔 白膩,脈浮數(shù)。處方:荊芥、防風、柴胡、羌活、獨活、前胡、當歸、枳殼、川芎、丹皮、桔梗、赤芍、甘草各10g,茯 苓15g,生石膏20g,日1劑,上藥冷水浸泡20min,武火煎開,文火20min,去藥渣取汁450mL,每次150mL, 每日3次。連服6劑,出疹消退,瘙癢明顯好轉(zhuǎn)。再進6劑鞏固療效,藥后殘存疹塊亦消,見少許色素沉著,服 藥期間禁辛辣食品。此后未見復發(fā). 按:玫瑰糠疹是常見的炎癥性皮膚病,好發(fā)于軀干和四肢近端大小不等,數(shù)目不定玫瑰色斑片,其上有糠 狀鱗屑,本病有自限性,一般持續(xù)6~8周而自愈。但也有經(jīng)久不愈的情況,由于很多玫瑰糠疹患者延誤治療 后容易遺留難看的色素沉著。多發(fā)于青年人或中年人,以春秋季多發(fā)。病人常有劇癢,下腹部或大腿內(nèi)側(cè)出現(xiàn) 大片紅色斑片或斑丘疹,用荊防敗毒散加石膏、丹皮,疏通腠理,祛風止癢。方中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 胡、桔梗、前胡疏通腠理祛風,枳殼、茯苓、川芎健脾祛濕活血,石膏、丹皮涼血通絡。收效良好. 2 虛寒感冒患者,男,58歲。2007年12月9日 初診,有慢性鼻炎病史,近日受涼后出現(xiàn)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全身疼痛,納可,寐差,舌質(zhì)偏紅、 苔白膩微黃,脈滑。自服感冒藥無效。運用荊防敗毒散加味為主方治療,用藥:荊芥、防風、柴胡、百部、白芷、 桔梗、炒枳殼、川芎各10g,羌活、獨活各12g,前胡15g,茯苓20g。日1劑,上藥冷水浸泡20min,武火煎開,文 火20min,去藥渣取汁450mL,每次150mL,每日3次. 4劑收效.按:感冒是由于感受觸冒風邪,邪氣襲表,引起肺 衛(wèi)功能失調(diào),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頭痛,惡寒,發(fā)熱,全身不適、脈浮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外感病 證。參考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中醫(yī)內(nèi)科學》擬定虛寒感冒的診斷依據(jù):(1)自覺畏寒重,發(fā)熱輕,無汗 或自汗,頭痛頭暈,鼻塞,流涕,肢體骨節(jié)酸痛乏力,咽部不適,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無力。(2)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 胞正?;蚱?但淋巴細胞稍高或正常。本類感冒常服感冒藥無效,特點是反復感冒,背畏寒重,惡心,納呆. 運用荊防敗毒散加味為主方治療。荊防敗毒散與人參敗毒散均能祛風散寒除濕,均可用于外感風寒濕之證. 但荊防敗毒散較之少人參、生姜、薄荷,而多荊芥、防風,故荊防敗毒散祛風散寒除濕力較強而無扶正之功, 多用于感受風寒濕邪而正氣不虛者;人參敗毒散則適用于正氣不足,而感受風寒挾濕者。方中羌活、獨活兩 藥有發(fā)散風寒止痛作用,柴胡、前胡發(fā)散風寒退熱,可散風邪于頭面,桔梗、前胡宣肺化痰;枳實、茯苓化痰行 氣消滯;荊芥、防風、川芎等藥加強祛風。此方合理緊湊能散寒祛風祛邪. 3 夜咳患者,女,50歲。2007年1月8日,咳嗽 2個月就診,因受涼后一直咳嗽不止,以夜間發(fā)作為主,且都在臨睡前或下半夜,咽癢始作咳嗽,持續(xù)1h左 右,咳出少量白粘痰,納呆,精神差,怕冷。舌質(zhì)紅、苔白,脈細。多次做血常規(guī)檢查、痰菌培養(yǎng)、胸部X線片 及胸透檢查,均無異常,曾服用抗生素無效。中醫(yī)辨證為中陽不足,寒邪客肺。治當溫陽通絡,發(fā)表散寒。以荊 防敗毒散加減治療。藥用:荊芥、防風各12g,獨活、羌活、柴胡、川芎、炙甘草、蟬蛻各6g,前胡、桔梗、桂枝各 9g,細辛3g,炙紫菀18g,款冬花10g。水煎服,3劑。復診,咳嗽、咽癢明顯減輕。繼服5劑,諸癥悉除,隨訪未 復發(fā). 按:咳嗽作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臨床治療方法較多,但是夜間發(fā)作為主的咳嗽,影響睡眠及日常工作 與生活,久治難愈,最為患者苦惱。夜咳特征為白天不咳或少咳,入暮則咳嗽加劇,尤以入睡前后為劇,究其 原因,患者多因受涼引起,表現(xiàn)咳嗽,痰白粘或泡沫樣,不易咳出,以夜間就寢時發(fā)作為主,需咳出少量痰后方 舒,多由于感受外邪之時,失治,或過用清肺寒涼中藥,或過早使用收澀之品,導致表邪未解,由外入里,肺失 宣肅,津液停聚成痰成飲,痰從寒化,寒痰內(nèi)伏。蓋人之陽氣在夜間最弱,而陰氣最盛,本已肺氣宣降失常,氣 血不暢,更加之陰寒凝滯,故而陰血運行更加受阻,停而成瘀,發(fā)為夜咳。在臨床實踐中,根據(jù)患者咳嗽夜間 發(fā)作時間及伴隨癥狀,用荊防敗毒散加蟬蛻、紫菀、冬花進行治療,取效頗好. 4 寒哮病陳某,男,53歲。2006年1月20日就 診?;颊哂?年前患咳嗽,日漸加重,背部有冷感。因居住環(huán)境差,反復感寒,咳喘痰并作,抗炎平喘藥逐漸不 效,見呼吸急,喉中哮鳴,胸悶動則盛,痰多,咯吐不爽,怕冷,背惡寒,脈弦緊,舌質(zhì)淡紅、苔白膩。血常規(guī)、胸片 檢查無異常。屬風寒客于肺,用荊防敗毒散加炙麻黃、附片,散寒發(fā)表止哮。處方: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 胡、枳殼、桔梗、炙麻黃、制附片各10g,前胡12g,茯苓15g,桂枝、款冬花9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6劑 后其癥好轉(zhuǎn)。繼服上方15劑至今未發(fā).按:寒哮是風、寒、濕邪侵襲于肺,多為早期失治或 誤治,致使邪氣滯于肺。閉阻肺氣,氣不布津,聚液生痰,痰氣相搏,痰隨氣升,氣因痰阻,氣道攣急而生寒 哮。風、寒、濕之邪為誘因,寒痰壅盛為主因,除喉中哮鳴,咳喘外,兼有背冷、咽癢、噴嚏、畏寒等癥存在。治療 以表里兼顧,復顧兼癥可也。用荊防敗毒散加炙麻黃、 附片散寒發(fā)表止哮,收效良好.中醫(yī)學是以整體觀念為思想基礎,以臟腑經(jīng)絡為 核心,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醫(yī)學理論體系,辨證是中心。證是中醫(yī)對某一特定疾病階段的病理本質(zhì)的概 括。在臨床上疾病不一樣,只要出現(xiàn)同一證,就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療,即“異病同治”,所以在臨床實踐中,中 醫(yī)的經(jīng)方對證不對病,如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等,這些方可用于數(shù)十種病。上述病癥究其原因,均與風邪 侵襲有關(guān),故對“祛風除濕散寒”之荊防敗毒散通過加減,治療上述疾病均取得了很好療效,體現(xiàn)了中醫(yī)辨證 論治的特色. 來源http://www./lunwen_zhongyi/635.htm 對時方荊防敗毒散的認識與應用 案一:陳**,女,七歲。2007-06-3隨母求診。其母代訴其發(fā)燒一天,耳疼,鼻塞,體溫38.8℃。愚望其女面頰、唇紅,舌紅苔白根厚潤,其脈浮細略緊稍用力其軟。問其母是否出汗、怕冷、有無要水喝?其母:無汗、怕冷、不喝水!診其為風寒夾濕型感冒。其處方: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炙草/羌活/防風/芥穗/云苓/薄荷/桔梗/辛夷花各10克/白芷15克/蒼耳子12克,兩劑,每劑加生姜五片,大棗二枚(劈),用冷水高過干藥約3厘米。浸泡半小時,大火煎,用水分煎三次,每次煎藥,水滾起15分即可取藥汁,分別投入盛藥器皿混合!服法:一日一劑,頻頻飲服。兩日愈! 案二:楊**,男,36歲。2007-07-28來診。望舌紅苔白黃,脈略浮細軟,腹痛,渾身皮膚起大小疙瘩(風團白多紅少)連片,頭蒙乏力;問其有汗、口渴否?答曰:無。愚診其為蕁麻疹。診斷:風寒兼濕型;處方:柴胡/前胡/羌活/獨活/枳殼/云苓/川芎/桔梗/芥穗/防風/蘇葉各15克;焦曲/藿香各20克,甘草10克。兩劑愈。 以上兩則病案都為荊防敗毒散加味而愈!以下自己的認識: (案一);面紅、舌紅、無涕、鼻塞;體溫38.8℃。一般按教科書上講是風熱之證;而愚通過觀察與切脈,其疑之處就是舌苔潤,不飲水、無汗;脈細而略帶緊。雖近高熱而不飲水、 無汗,這些表明是風寒夾濕之郁熱,因而出現(xiàn)鼻塞、耳痛、體溫高。因而取荊防敗毒合蒼耳子散加味散寒祛濕而愈。 (案二);舌紅應是熱,而脈略浮細軟,渾身大小白色疙瘩連片捎癢。內(nèi)經(jīng)云:諸風者,善行數(shù)變。風團發(fā)白多紅少,而頭蒙乏力又處在夏季應是風寒濕襲表,無汗,因受涼而起。方?。呵蓟?獨活/防風/芥穗祛風除濕散寒,濕困肌表而處夏季,以蘇葉/藿香祛濕醒脾等,二劑而愈。注(煎服法:一日一劑,分三次飯后服用;用冷水高過干藥約3厘米。浸泡半小時,大火煎,用水分煎三次,每次煎藥,水滾起15分即可取藥汁,分別投入盛藥器皿混合) 來源http://www.iiyi.com/med/thread-1360069-1.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