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段奶奶暴打孫女的超市監(jiān)控視頻引發(fā)熱議。 在湖南岳陽一超市內,疑因孫女想買某樣商品,奶奶不同意后孫女鬧情緒,之后奶奶就對孫女拳打腳踢,短短28秒內,對孫女連續(xù)暴擊23下,直到她被打得站不起來。 不想給孩子買東西可以好好說,也可以任由她哭鬧,采取靜默的方式,無論如何也不能這樣對孫女拳腳相加,下如此狠手。 這位奶奶沒有想過,作為家長這樣大庭廣眾下暴打孩子,對小女孩來說,這23記暴擊造成的身體上的傷害或許很快愈合,但在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會留下終生陰影。 的確,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經常被這個“小魔頭”氣得抓狂,吼、打是最直接且見效最快的方式。 孩子做錯事情是應該批評或做適當?shù)膽土P,但懲罰也分方法,不恰當?shù)膽土P方式,很可能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甚至激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讓教育溝通難上加難。 那么當孩子有錯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樣做,才能真正幫助孩子改正呢? 歌手龔琳娜曾在一期“楊瀾訪談錄”里,提到過關于教育孩子的問題。 楊瀾問她: “當孩子犯錯時,你怎么去正確地引導?” 龔琳娜說:“我一般不會馬上判斷孩子的行為是對是錯,而是先分析行為背后的原因。” 她說,有一次她的兩個孩子在屋外玩。一起玩的,還有鄰居家的小孩。 正玩得盡興時,弟弟突然跑進屋子,哇哇大哭起來。哥哥也隨之進來了。 龔琳娜問大兒子:“弟弟怎么了?”哥哥說: “弟弟自己撞石頭上了。” 事后得知,并不是弟弟自己撞在石頭上,而是鄰居的小孩不小心用石頭磕破了弟弟的頭。 面對撒謊的大兒子,龔琳娜并沒有劈頭蓋臉地罵他,而是心平氣和地問他:“為什么要隱瞞弟弟磕破頭的真實原因?” 哥哥說:“我已經答應我的小伙伴(鄰居家的小孩),不把這件事告訴爸爸媽媽了,我怕他被爸爸媽媽罵……”原來大兒子撒謊,只是想保護他的小伙伴免受批評。 在孩子撒謊的背后,她看到一個義氣、守信的小男子漢。 龔琳娜沒有粗暴地責罵孩子撒謊,而是耐心地詢問并傾聽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這其中飽含了對孩子的信任、寬容、與激勵,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溫馨的成長環(huán)境。 試想一下,假如我們得知兒子撒謊,不問青紅皂白就將孩子罵一頓,結果會是什么樣呢?孩子那顆為朋友的俠義心腸可能會從此消失。 因此,不要一看到孩子做了不順自己心意的事,就劈頭蓋臉地斥責孩子。不論何時、何事,一定要先聽聽孩子自己的理由,讓孩子把事情的經過說清楚,然后再下結論也不遲。 美國說話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 研究者將媽媽們的吼叫聲以超過85分貝的音量,放給10名7至10歲的兒童聽。之后讓他們寫出媽媽吼叫的內容,結果只有13.3%的孩子寫對。 研究者稱,大音量的吼叫,對管教孩子毫無用處,音量越大,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 《爸爸去哪兒3》里有這樣的情節(jié): 林永健的兒子林大竣和夏克立的女兒夏天,被村長要求看守糖果和冰淇淋,兩個小孩子經不住誘惑,違反了規(guī)定,偷吃了糖果。 面對同樣事情,兩位爸爸的語氣和態(tài)度卻截然不同。 林永健看到兒子的表現(xiàn),怒氣沖沖地大聲訓斥大竣:“吃什么吃?你為什么要吃?站一邊自己好好想想去”,然后轉身走開了。 而夏克立則把女兒拉到一邊,心平氣和小聲告訴她:“錯在哪里?為什么不能這樣做?錯了就要接受懲罰的道理,然后讓女兒去罰站。” 受到批評后的兩個孩子后來的表現(xiàn)也大不相同。 被爸爸大聲訓斥的大俊,從“冰淇淋事件”開始心中就有了疙瘩,在之后各種活動中都和父親賭氣,一直不配合。 而被爸爸小聲教育的夏天,真心認錯,認為自己做的不夠好,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罰站,在接下來的節(jié)目中也完全沒受剛才事情的影響,繼續(xù)開心地玩樂。 同樣一件事,爸爸的大聲訓斥或小聲引導,效果天壤之別。 一個讓孩子認識到了自己錯誤,主動承認錯誤,并情愿的接受懲罰;一個讓孩子不明所以,郁悶賭氣一整天。 北師大教授錢志亮說過:“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教育的效果也就會越好。”確實如此。 溫聲細語比大聲怒吼更有震懾力,當父母的說話聲是甜的,孩子自然聽得進去,改得過來。 在孩子內心里,父母是愛還是嫌棄,全藏在父母的音量里。 批評的質量與其數(shù)量之間并不存在正比的關系,有效的批評往往能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和實質。 為了讓孩子心悅誠服而采用不斷重復的方法,不但不會起到正面效果,反而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這也可以用馬克吐溫提出的超限效應來解釋。
這種由于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的逆反心理現(xiàn)象,就是超限效應。 可見,嘮叨是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還有些爸媽,孩子越是認錯,他指責得越厲害。”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的教育只會起反作用。孩子會因此喪失信心,大部分的神經可能都集中在防止犯錯誤上了,從而變得怯懦,恐懼。 有些父母可能認為孩子并非真心認錯,批評一次達不到效果。 實際上不管認錯真假,認錯的態(tài)度本身就該表揚。當孩子認錯時首先要給予肯定,然后循序漸進地問孩子:
只要這些問題解決了,我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上文中夏克立做的就很好。 孩子能自我反思,承認錯誤,就不應該太過苛刻,總之犯錯誤是第一階段,認錯是第二次階段,改錯是第三階段。 無論如何,在孩子認錯之后,家長努力幫助他邁向第三階段,才是最終目標。 曾經網(wǎng)上看到一個教育案例: 一個5歲左右的小女孩,每次犯錯后都會被媽媽罰跪,之后媽媽還會把她受罰時的照片傳到朋友圈,讓所有人都能看到,其中包括不少女孩同班同學的家長。 這位媽媽的懲罰措施有效嗎?效果肯定是有的,但將女兒的難堪暴露在熟人的眼皮底下,對女孩內心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心理學里有個“權威期待”的概念,很多時候,父母就是孩子的權威,當父母對孩子持有某種期待時,孩子未來的發(fā)展很可能就會往該期待前進。 這個“權威期待”不僅僅是正面期待,還包括負面期待。 錯誤的懲罰,會給孩子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甚至會使親子關系出現(xiàn)裂痕。 懲罰的目的在于“育兒”,因此必須考慮“不傷及孩子的自尊”和“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就批評對象而言,我們應該根據(jù)孩子的年齡、性格調整批評懲罰的方法。 對于年齡的大的孩子應該以商討的語氣,引導孩子改正錯誤。而對于年幼的孩子,父母應多給予一些啟發(fā)性的批評,要注重引導。 就性格上的差別而言,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曾將人的性格,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兩類。
對不同類型的孩子應采取不同的批評方法,對于前者可以直接指出錯誤,對于后者需要委婉,斟酌措辭; 敏感的孩子在與父母交流的時候,比起內容更看重自尊。不在公共場合責罵孩子,能讓孩子感受到你對她的愛。 高爾基曾說:“愛孩子,母雞也會。”教育孩子,則需要技巧。 誰都免不了會犯錯誤,孩子更是如此,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犯錯”,將直接影響到孩子如何面對自己“錯誤”。 糾正錯誤的過程也是孩子成長的過程。因此,重要的問題不是孩子是否犯錯誤,而是父母采取何種態(tài)度何種方法。 家長管教孩子的態(tài)度和方式方法猶如一把犁刀的兩面:它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久的傷疤;也可以從中“掘出生命的新水源”。 只有正確的批評教育,才能教養(yǎng)出快樂、自信的孩子! 作者:歆小迪,富書簽約作者,職場媽媽,左手抱娃右手寫字,愛讀書,好獨處,專寫溫暖治愈系的正能量文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