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部冷門小眾的考古紀錄片——《土司遺城海龍屯》因為一些電影博主的推薦而走進大家的視線。 罕見的第一手考古資料,高度還原的服裝道具,大片般的畫面質(zhì)感。每一幀都飽含匠心。 也讓該片未公映便獲得了金雞百花獎最佳紀錄片的提名。 這部考古發(fā)現(xiàn)全紀錄電影的主角就是一座遺落在中國西南山巔的石城堡壘——海龍屯。 1979年初冬,在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中,貴州遵義縣終年濃霧彌漫的龍巖山上,一座消失四百多年的雄偉古城——海龍屯重現(xiàn)在世人面前。 四處坍塌剝落的巨石、手腳并用才能攀爬而上的巨大階梯、佇立在巍峨絕壁上的關隘都在靜靜訴說這座古城的不平凡。
千百年來,遵義地區(qū)一直流傳著天神使用趕山鞭趕石筑城的傳說。 而高山之巔時隱時現(xiàn)的海龍屯似乎就是這一傳說的印證。 這座傳說中天神所建之城,無盡寶藏的埋藏之所,是何人所建?又為何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呢?
這得從一個統(tǒng)治播州(今貴州遵義)725年的家族開始說起。
公元639年,貴州遵義地區(qū)首領納土為大唐羈縻之州,史稱播州。
羈縻州長官接受朝廷敕封,世襲享有轄區(qū)內(nèi)獨立的兵權和統(tǒng)治權,履行朝貢和鎮(zhèn)守疆土的義務。
名為臣子,實際是一方獨立政權。
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山西太原楊端率兵收復并掌管播州,楊氏家族自此世守其土。
由于“明形勢,識時務”,楊氏家族經(jīng)歷幾朝變更,卻從未失勢,堪稱“流水的皇帝,不變的播州”。 南宋時期,西南一隅已成為抗擊蒙軍的前沿。
公元1257年,抗蒙名將余玠采納了楊氏第十五代土司楊文的獻策:筑城以為根柢,形成一道屏障來抵御從云南漸漸逼近的蒙古大軍。 這座山城堡壘名為龍巖屯,也就是后來的海龍屯。
蒙軍受阻,只得繞過川蜀、播州的山城防御體系,攻破襄陽直圖臨安。
雖然南宋的潰敗之勢已如山倒,但在楊價楊文父子兩代土司的努力之下,還是將南宋的滅亡之期延后了三十年。 不過就像每個王朝覆滅總有一位亡國之君,楊氏土司百年基業(yè)也毀在一個“敗家子”手中。
公元1571年,20歲的楊應龍接過大任,成為楊氏土司第二十七代家主。他繼承的不僅是沃野千里的疆土,還有最堅固的石堡——海龍屯。 這個“敗家子”并不是個庸才,他很懂得經(jīng)營,屢次向萬歷皇帝進獻巨木、馬匹,博得帝王青睞。
他不僅獲得御賜飛魚服的榮耀,更在萬歷十五年,受封唐代以來楊氏家族中的最高官階——正二品都指揮使授驃騎將軍。
水滿則溢,花盛則衰。不知這一份榮耀是播州楊氏一族衰亡的前兆還是催命符?
因?qū)欐獪缙?,楊應龍遭受彈劾?/span>
借此油頭,四周潛藏在暗處的各方勢力如豺狼一般蜂擁而上,瘋狂撕咬。
回避無力的楊應龍再也無法壓抑自己心中的困獸。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土司楊應龍反。
曾經(jīng)無上的恩寵一夜之間全部被收回。次年,明廷派總督李化龍率24萬大軍分八路向播州進發(fā),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平播戰(zhàn)役。 由于海龍屯有天險可憑,易守難攻,這場戰(zhàn)爭一開始相持不下。 可惜即使再堅固的堡壘也阻擋不了先進火器的攻擊??鄳?zhàn)114天,官軍終于爬上“后關”,打下這座“堅不可摧”的軍事要塞。 心知播州楊氏一族725年的傳世基業(yè)即將在自己手中徹底終結(jié),楊應龍親手點燃了海龍屯,在熊熊大火中自縊身亡。 曾經(jīng)輝煌雄偉的巨石堡壘海龍屯徒留下斷石殘垣,隱匿于吹不散的濃霧之中。 四百多年后,這段掩埋在黃土之下的歷史往事被考古工作者的手鏟輕輕喚醒。 遺城海龍屯也在青蔥山林中等待著更多人的探尋。 從1257年到1600年,攝制組用50分鐘的時間為我們講述了一段跨度三百多年的歷史。他們從海龍屯的考古工作入手,構建還原出一個統(tǒng)治遵義長達725年的楊氏土司家族與四個中央王朝相互依存的歷史原貌。 很多人看完都有一種感覺:雖然這是一部紀錄片,但畫面劇情卻很有故事片的趣味。 這也是攝制組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嘗試,力圖將考古學術與劇情觀賞結(jié)合,恢復宏大的歷史敘事,講述播州楊氏土司一族的興與衰。制片人朱晶希望在觀眾收獲知識的同時,也能找到劇情片跌宕起伏的快感。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很聰明的做法。往常紀錄片給大家的既定印象就是真實記錄,平鋪直敘,大量干貨連珠炮似發(fā)射,在收獲之余總有些不可避免的......乏味。 將學術與劇情結(jié)合,既有干貨知識,又增加了觀賞性,這也是《土司遺城海龍屯》這部考古紀錄片能傳出圈外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外一個必須大大夸贊的點是這部影片服裝道具的高度還原。 攝制組查閱大量史料古畫和出土文物,在各方專家的幫助下,按照宋明兩代形制復原了圓領、補服、飛魚服、革帶、馬面裙、罩甲、旗盔等各式服裝。 重頭戲——平播戰(zhàn)役的場面,更是參考了明代傳世名畫《平番得勝圖》,從隊列、陣法、軍帳、傳令方式到點兵發(fā)兵儀式,都做到了高度還原。 讓武器迷們驚喜的是,片中也出現(xiàn)了虎尊炮、迅雷銃、三眼銃等經(jīng)典古武器。這些都是導演查閱資料在《武備志》中一一找到武器制式圖紙還原再現(xiàn)的。 這樣細致考據(jù)的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成本。而對于經(jīng)費和人手有限的《土司遺城海龍屯》劇組來說,無疑是一道難關。 但是為了達到最佳效果,許多團隊成員自愿降低薪水,身兼數(shù)職,連鏡頭后的攝影師們也穿上劇服,客串出演。 一部小成本的紀錄片對服裝道具如此用心考究,對比現(xiàn)在動輒上億投資的古裝影視劇中的“辣眼”戲服,真是讓人唏噓。 不過遺憾還是有的。 就小編個人觀感而言,攝制組從播州到遵義,一行人跟隨考古人員走過了四年的拍攝征程,最終只剪成了50多分鐘的影片。 雖說每一分鐘都是精華,但受時長限制,有些內(nèi)容只能簡單帶過,對于不了解這段歷史的觀眾可能需要自己再查閱資料作為補充。 而且這么好看的影片只有這么短,真的讓人意猶未盡??!(希望攝制組再多剪一些花絮出來,比正片長最好) 另外這樣一部匠心之作能傳出圈外,得到更多的人了解與認可,實為公共考古之幸。 然而一些自媒體的宣傳卻將它稱為央視清流版“盜墓筆記”,洛陽鏟還被介紹成“盜墓神器”,實在是有點可惜。 不過有這部紀錄片珠玉在前,或許以后同類型的影片就不需要借助一些“不恰當”的噱頭來吸引目光了。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span> 浮生若夢,個人甚至家族的興衰在歷史長河中不過是一朵翻涌的浪花。 顯赫如播州楊氏,也在一夜之間全盤崩塌。曾經(jīng)的輝煌已掩埋在黃土之下,當年的威名只在民間傳說中零星殘存。 還好有這么一群人,懷著對歷史的敬畏之心,將手中的手鏟、肩上的攝像機化身為時光機,帶我們親臨那幾百年前的滔天戰(zhàn)火,那雄偉堅固的巨石堡壘,那動人曲折的時實史事。 感謝考古工作者的辛苦發(fā)掘,感謝攝制組的用心拍攝。 期待有更多這樣的好作品出現(xiàn)。 觀看地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