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醫(yī)分析胃痛原因 緩解胃痛的小妙招你可知? 胃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個癥狀,多見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病,胃神經(jīng)官能癥。也見于胃粘膜脫垂、胃下垂、胰腺炎、膽囊炎及膽石癥等玻如打嗝、脹氣、惡心、嘔吐、腹瀉、胸悶等癥狀。如果胃痛時身邊卻沒有胃藥,該怎么辦? 胃痛中醫(yī)原因分析 1、胃寒痛:胃寒痛證見喜手按熱飲,痛時持續(xù),伴吐清水,胃寒,手足冷,脈沉遲,舌苔白膩。中焦受寒所致,屬實證,治宜溫中散寒,方用厚樸溫中湯。兼飲食不慎,寒食交阻,疼痛加劇者,酌加神曲、山楂等以消食滯。胃寒痛如惡寒或嘔吐白沫,宜用桂枝,不宜用紫蘇。紫蘇行氣寬中,可用治脾胃氣滯,胸悶、惡心嘔吐等,但偏重于風寒解表,不若桂枝通陽化氣,治里虛寒證最適宜。 2、胃氣痛:胃氣痛多因飲食所傷,胃氣阻滯引起。證見胃脘脹痛,胸悶痞塞,得噯氣則舒,或伴腹脹,大便困難,脈多弦滑。治宜行氣散滯,常用香砂枳術(shù)丸。較重者結(jié)合用沉箱降氣散。胃氣痛多由肝氣引起,惱怒之后,肝氣橫逆犯胃,常見脅滿脹痛,時有太息。治宜疏肝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或調(diào)氣散。凡肝氣引起的胃痛,經(jīng)久不愈,極易化火,治宜宣泄苦降,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 3、胃虛痛:胃虛痛證見空腹痛,得食或得溫則緩解,伴泛酸胃寒喜暖,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或虛弦。此證與脾關(guān)系密切。因胃主納,脾主運;胃宜降,脾宜升;胃喜涼,脾喜溫;胃當通,脾當守,兩者作用不同,但相互為用。胃虛痛,其病機偏重于脾氣虛寒,治宜黃芪建中湯溫養(yǎng)中氣。 緩解胃痛的小妙招 揉內(nèi)關(guān) 內(nèi)關(guān)穴位于手腕正中,距離腕橫紋約三橫指(三個手指并攏的寬度)處,在兩筋之間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轉(zhuǎn)圈36次,兩手交替進行,疼痛發(fā)作時可增至200次。 點按足三里 足三里穴位于膝蓋邊際下三寸(相當于四個手指并攏的寬度),在脛骨和腓骨之間。以兩手拇指端部點按足三里穴,平時36次,痛時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揉按腹部 兩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臍為中心揉按腹部畫太極圖,順時針36圈,逆時針36圈;此法可止痛消脹,增進食欲。 平時如何保養(yǎng)預防胃痛? 定時定量 即每日三餐定時,到了規(guī)定時間,不管肚子餓還是不餓。都應(yīng)主動進食。避免過饑或過飽,使胃堅持有規(guī)律的活動。每餐還應(yīng)堅持食量適度。 溫度合適 飲食的溫度應(yīng)以“不燙不涼”為度。否則,過燙過冷的食物進入胃部之后,都會刺激胃黏膜,久而久之。易引發(fā)胃病。 細嚼慢咽 對食物充分咀嚼,使食物盡可能變“細”,以減輕胃的工作負擔。咀嚼的次數(shù)愈多,隨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對胃黏膜有維護作用。 飲水擇時 最佳的飲水時間是早晨起床空腹時及每次進餐前一小時。餐后立即飲水會稀釋胃液,湯泡飯也會影響食物的消化。 (責編:任志慧、鄧 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