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祠堂 2017-10-12 導讀 《桃花溪》是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這首詩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創(chuàng)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此時唐朝已經(jīng)由繁盛走向衰敗。張旭寫這首詩時的心境頗似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心境。 有聲朗讀
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 石磯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隨流水, 洞在清溪何處邊。
譯文 一座高橋隔著云煙出現(xiàn),在巖石的西畔詢問漁船。 桃花整天隨著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賞析 詩人在作品中通過描寫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對漁人的詢問,流露了對桃花源的向往及希望隱逸的追求。 “隱隱飛橋隔野煙,”作品開篇從遠處著筆,寫遠景。遠處深山幽谷,煙霧繚繞,透過煙霧,那橫跨在峽谷之上的“飛橋”似有似無,若隱若現(xiàn),宛若在空山云霧中騰空飛起一樣,使讀者仿佛走進了一處幽遠、神秘、朦朧、虛幻的神仙境地。這一愿景,不僅烘托了作品的整體意境,在結構上也起到了一個由遠及近的領起作用。 “石磯西畔問漁船,”這是一句近寫,寫眼前桃花溪中的“石磯”,寫“石磯西畔”的漁人。這一近寫切入了主題,引出了詩人詢問桃源洞的對象。問桃源洞口所在,當然最好去問當?shù)負未螋~的人,于是把筆墨落在了“石磯西畔”。再看看“問漁船”三個字?!皢枴弊?,首先把詩人自己投放到了詩人自己構筑的詩畫之中;“漁船”,問的對象,撐船打魚的人。引出了詩人自己,也引出了打魚的人,構筑了一幅問詢交流和溝通的活的畫面。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從“桃花盡日隨流水”中我們可以想象到,悠悠流淌的溪水,倒映著兩岸燦若云霞的桃林,飄著繽紛不斷地落英,漁人蕩著悠悠的小船,那漁人一定應該知道桃源洞口在什么地方吧?于是詩人問船夫:“洞在清溪何處邊?”漁人沒有回答,詩人也沒有說洞口的所在之處,能聽到的仿佛只有詩人的問詢聲清溪之上,在峽谷之中回響。桃源洞,在晉詩人陶淵明那兒是個謎,在張旭這兒依然還是個謎,然而,就是這個千年不解的虛幻之謎,留給了世人無盡的遐想和美好的向往。 在寫作藝術手法方面,詩人采取了形象描繪的方法,向讀者描畫了一幅清新、幽遠、神秘的畫面,全篇寄情于景,意趣盎然,含蓄清遠,回味無窮
作者介紹 張旭(675年—約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唐朝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曾官常熟縣尉,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也是“飲中八仙”之一。其草書當時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并稱“三絕”,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與李白、賀知章等人共列飲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責任編輯:傅氏祠堂
GIF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