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習篆刻,在秦漢印之后,必然會接觸名家印,而現(xiàn)在所謂能作為樣本的名家印,也大多就是清代印。因此,清代名家印在篆刻學習中,比重尤其大,今天就說說清代的這些名家,而清代的篆刻史,其實就是這些名家來寫就的。 一、清初期、中期 我們知道,明代的篆刻是由五大流派為主的,上節(jié)已經(jīng)講過,清初期與清中期能與明代五大流派對壘的,其實只有三派:徽派、浙派、鄧派。 1、徽派 在徽派名頭之下,要記的是這幾位: (1)程邃,安徽歙縣人,字穆倩,號垢道人,嚴格的說,程邃算是明代人,他明末在南京住了十多年,篆刻已在較突出的成就,而入清之后,程邃移居揚州,為什么移居揚州呢,因為清代第一任揚州的行政長官就是那位寫《印人傳》的周亮工,清初的揚州民生凋敝,瘡痍滿目,周亮工到任后想盡一切辦法恢復民生,因此,清初的揚州很快恢復了繁榮,這就吸引了一大批文人墨客聚集揚州,孔尚任(就是《桃花扇》的作者,孔子的正宗后代)說:“廣陵為天下人士之大逆旅,凡懷才抱藝者莫不寓居廣陵,蓋如百工之居肆焉。”程邃來揚州當然是為了謀生,其實這位安徽人還是個反清義士,他在揚州活動期間組織過反清活動,他的“垢道人”稱號,其實就是不“清”的意思。這跟石濤的“大滌子(”洗清“之意)、苦瓜和尚(青皮紅心)”等號有異曲同工之趣。清初的有志文人,大部分是不愿意事清的。 程邃的篆刻,并不沿襲文何舊習,而是白文印徑取漢法(文何也是學漢,程邃大概是想,我何必再隔一層),朱文印則以《款識錄》大小篆入?。ㄟ@其實是早期的“印外求印”),因為以大篆入印,文字自然不可能整齊劃一,必然是離奇錯落的,但正因如此,在借用朱簡的碎刀技法之下,程邃的篆刻風格就是蒼渾古拙(入印文字夠古,刀法也是斑駁生姿的),淳樸厚重的,如: (程邃之?。?/p> (少壯三好音律書酒) (一身詩酒債,千里水云情) 程邃既有篆藝,又有氣節(jié),因此追隨者甚眾,此后有黃呂、汪肇龍等都沿著程邃的印風發(fā)展,由此形成了徽派印風(程邃是安徽人、黃、汪也是安徽人,同鄉(xiāng)),有一部分學者還所此后的董洵、巴慰祖、胡唐、王振聲等四人也列入徽派,稱“歙四家”,這里不再詳細介紹,只是后來的浙派諸家、趙之謙等人提到清初印壇時會提到這些人,因此簡單記幾個名字。甚至連“歙四家”也是有爭議的,初學者不要在這個問題上糾纏。 與此同時還有一個特別的派別需要記一下,他們的印風大致也是程邃一脈的徽派,這個派別叫“四鳳派”,其實印風還是徽派風格下的,但比程邃的徽派更加“精雄老丑”,這一派的代表印人是高鳳翰、沈鳳、高翔(鳳崗)、潘西鳳,因為名或者字里都有“鳳”字,因此這個派就叫‘四鳳派“,四鳳派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鳳翰,他在55歲時,因冤入獄,備受折磨,致使其右手完全殘廢,但此后,高鳳翰改為左手刻印,作品更加風格老辣,雄健古樸,因此,新學印的朋友,再不要說,自己老了如何,55歲仍然可以從頭開始,怕什么!看兩方高鳳翰的作品: (借持螯手續(xù)翰墨緣) (雪鴻亭長)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程邃借鑒了朱簡的切刀,但徽派渾厚樸茂的印風主要還是以沖刀完成的,創(chuàng)作學習方法還是印中求印的,即,基本上都是從秦漢印、古璽印中取資,古印中有的文字拿來入印,古印中沒有的文字,一般不敢亂用。 2、浙派 真正以切刀立派的是乾隆年間的丁敬,他是浙江錢塘(就是現(xiàn)在的杭州)人,他開創(chuàng)的門派就叫浙派,這是一個發(fā)展時間長,影響深遠的大流派,在中國印壇風靡了一個多世紀。 丁敬,字敬身,號硯林,鈍丁,龍泓山人,后面篆刻史上提到的這些名字都是指這一位大師,其實丁敬的篆刻是承接四鳳派的,但丁敬是位極富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宗師都是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他在論印絕句里說:“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同嶺上云??吹搅扑蚊?,何曾墨守漢家文?!睗h印確實很好,但不可以墨守,墨守就會走向僵化,因此他認為六朝唐宋以及元明印家的風格也能化而入印,變而出新,并由此開宗立派。浙派最大的特點是刀法,丁敬繼承并發(fā)展了朱簡朱文碎刀短切的刀法,并進一步發(fā)展成浙派風格,行刀波磔而進,鋒棱畢現(xiàn),由于這種刀法形成的線條古拗曲折,因此作品表現(xiàn)出極強的金石味。丁敬之前,中國印壇因為對于工藝水平的高度追求,已漸露工藝化的頹勢,丁敬的出現(xiàn),使中國印壇避免走向極度工藝化的死胡同,因此隨后又出現(xiàn)了跟隨丁敬印風的蔣仁、黃易、奚岡三人,與丁敬一起被稱為“西泠四家”,再后來又有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錢松四家被稱為“西泠后四家”,八人又合稱“西泠八家”,現(xiàn)代中國印壇最大的印社團體就叫西泠印社,可見浙派影響之巨,此后還有一些印人,也算是浙派的,只是名在八家之外,影響小得多。如張燕昌、胡震等。我們來看一下浙派的作品: (丁敬:丁敬身?。?/p> (蔣仁:真水無香) (黃易:茶熟香溫且自看) (奚岡:龍尾山房) (陳豫鐘:文章有神交有道) (陳鴻壽:問梅消息) (趙之?。豪紫f廬) (錢松:余事作詩人) 浙派流行期間,徽派影響日漸式微,趨于消亡,直到鄧石如出現(xiàn)。 3、鄧派 鄧石如,原名琰,字石如,號古浣子,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從某種意義上說,鄧石如受程邃影響,也算徽派,但由于他的貢獻太大了,在徽派里算是奇品,作品有他區(qū)別于徽派的明顯特征,獨樹別幟,因此,后世稱他創(chuàng)立的門派為“鄧派”。鄧石如最大的貢獻是“印從書出”,鄧石如被高時顯認為是“完白承穆倩破碎之極,致力斯冰,以雄渾出之”,這是后話,但卻是準確的,鄧石如的篆刻得益于他的書法,他的書法被趙之謙認為是:“國朝人書以山人為第一”,鄧石如利于書、印相通的藝術(shù)規(guī)律,探索出了“印從書出”的藝術(shù)道路。 我們?yōu)槭裁凑J為鄧石如重要,就重要在這一點,他由此完全可以稱作中國篆刻的轉(zhuǎn)折點。在鄧之前,印人們只能從前人印章中取得文字材料用以入印,在鄧之后,印人們終于擺脫了這個限制,開始以風格各異的篆書入印了,印人有什么樣風格的篆書,就有什么樣的印章風格,印壇由他開始百花齊放了,再也不用擔心走入工藝化過重的死胡同了。 另外,鄧派的刀法上,雖然都是沖刀為主,但鄧派與徽派的澀刀不同,鄧派行刀如筆,作品風格婉轉(zhuǎn)流暢,婀娜多姿。后人評其作品“剛健婀娜”,金石意與書意在鄧石如手里完滿統(tǒng)一。我們來看一下他的作品: (意與古會)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鄧派的傳人中,最有名氣的當然是吳讓之。 吳讓之,原名廷飏,字熙載,讓之是后來為了避清穆宗載淳的的諱改的。吳讓之原曾是刻竹藝人,因此刀法精熟,又加自小喜弄石刻印,自言曾在15歲后臨摹漢印達十年之久,后又臨近世名家,他步入印壇時,鄧石如已去世,但30歲的吳讓之“始見完白山人印,盡棄其學而學之”。不過學問學到身上就是藝術(shù)習慣,他可能想棄也棄不掉,因此,吳讓之的篆刻功夫,要比他所敬慕的鄧石如更加高超,他不僅解決了鄧石如沒有解決的以印人自己篆書入白文印存在的問題,使“印從書出”理論完全完善,還使篆刻刀法達到了極高的境界,當代篆刻名家韓天衡稱他是“……精湛而隨意的用刀給鐫刻后的點畫以內(nèi)涵豐富、豐看不厭的生命力,似‘屋漏痕’,似‘折釵股’,故后之宗鄧者大抵以吳為師”,其實這里的“后之宗鄧者”最典型的就是篆刻大師吳昌碩。這里先不多說,先看一下吳讓之的作品: (懼盈齋主) (遲云山館) 鄧派的傳人里還有幾位較優(yōu)秀的,分別是吳咨、徐三庚,這里先略過不講,大家可以在我另一個系列文章《印人傳》里找他們的介紹。 二、晚清 中國篆刻在晚清發(fā)展至前所未有的高潮,代表的印人是這幾位:趙之謙、吳昌碩、黃士陵,如果把齊白石(生于晚清)也算晚清人,則還需要強化記憶一下齊白石(其實他算民國印人) 。鄧石如探索出來的“印從書出”加上晚清乾、嘉以來的金石研究成果,使印人們有了豐富的可資借鑒的古文字材料,印人們有了印內(nèi)、印外“兩條腿”走路的機會。 1、趙之謙 首先要提到的印人是趙之謙,字益甫,號冷君,后更字為撝叔,號悲盫,浙江紹興人。趙之謙因為是浙人,因此學印先從浙派學起,17歲后從師學金石文字,又接觸秦漢印,后來又轉(zhuǎn)學鄧石如風格,大概在34歲左右,他的妻女死于太平天國戰(zhàn)亂之中,這對趙之謙刺激較大,他開始了他“印外求印”的道路,開始“一心開辟道路,打開新局”。他用戰(zhàn)國泉幣、秦漢碑版、權(quán)詔、鏡銘等文字入印,并由此融會貫通,自成面貌。趙之謙由此成為“印外求印”的典范,也是有史以來“印外求印”最成功的一俠印人,他曾聲稱“為六百年來撫印家立一門戶”,他也確實做到了,他在徽浙鄧之外,又開出了新路。我們也看一下他的作品,這兩方全部是近年來拍賣高價成交的印作,拍賣價一方500多萬人民幣,一方1000多萬人民幣,但趙之謙臨死之時,連棺槨都是鄉(xiāng)人幫忙籌措的。 (趙之謙印,這一方拍賣成交價500萬以上) (為五斗米折腰,這方拍賣成交價1000萬以上) 總之,趙之謙是個牛人,后世的篆刻大家?guī)缀跞渴苓^他的影響,只是他后來把精力轉(zhuǎn)向了做官,晚年極少刻印,一輩子刻了不到400方印。 2、吳昌碩 晚清篆刻不得不提吳昌碩,吳昌碩,初名俊,字俊卿,后以字行,更字昌碩,號苦鐵、缶廬、老缶等,別名別號極多,暫不列舉了,浙江安吉人,吳昌碩少時曾致力金石,跟大金石家、學者、書法家楊峴(xian四聲)、俞樾學習,課余以篆刻自娛,初受浙派影響,兼及漢印,后受鄧石如影響,以自家書法入印,把自己寫有心理的《石鼓文》運用于篆刻,遂獨成一家,同時他又受趙之謙影響,走“印外求印”的路子,所涉資料比趙之謙更廣,封泥、磚瓦所特有的渾樸蒼莽風格是吳昌碩的主流風格,因為這種風格更易與他自己熟習的石鼓文氣自息相通,得古拙、養(yǎng)大氣,終成斑駁高古、雄渾蒼勁的自家面目,后人也稱其及后來學吳的印人為“吳派”,我們來看一下他的作品: (雙梧桐館) (海日樓) 3、黃牧甫 晚清另一位印外求印的重要印人是黃牧甫,黃士陵、字牧甫,一作穆甫,晚號黟山人、倦叟等,安徽黟山人。黃牧甫學漢印,印中求印,又學趙之謙印外求印,以漢印為根基得其平正,復又參法秦權(quán)量詔版與兩漢吉金文 字,融入險絕、靈動的機理,因此,他的作品往往看似平淡無奇,但又往往通過恰當?shù)目鋸垼_到化靜為動的藝術(shù)效果,汪關(guān)沒有做到的,趙之謙沒有做到的,在黃牧甫這里都做到了。黃氏弟子李尹桑稱他跟趙之謙的區(qū)別時稱:“悲盫之學在貞石,黟山之學在吉金;悲盫之功在秦漢以下,黟山之功在三代以上”。這里的吉金是指金屬器皿文字,如鐘鼎文 、詔版文、權(quán)量文 、貨幣文、銅鏡文等等,特征是光潔、挺勁、娟整,華美。后世稱黃及學黃印人為“黟山派”。我們來看一下他的作品: (古槐鄰屋) (曼青) 晚清印壇,除趙、吳、黃之外,還有胡鑺為較有成績的一位,先知道有這位,不細說了。晚清以后印壇,說民國時期的近代印壇,其實被這三家印風三分天下,名家輩出,但均是這三家印風的延續(xù),鄧散木在他的《篆刻學》里稱他的恩師趙古泥為“趙派”,其實趙古泥是吳昌碩的弟子。與這三家爭雄的還有另一路印人,就是“西泠印社”一派的浙派印人。民國最優(yōu)秀的印人當屬齊白石,只是今天的內(nèi)容主要講晚清,齊白石以后專門說,齊派風格易學難精,亦不太適合初學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