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安靜集中,始終用意引導動作。保持身軀正直,頭頂百會穴至襠中會陰穴上下對拉成一條垂直線。用意引導放松全身內外器官、肌肉、關節(jié)。即使負擔體重的膝關節(jié)也要緊中有舒松的感覺。有人說太極拳是意識體操、放松功,有一定道理。 一開一合,一虛一實;開中有合,合中有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開之再開,合之再合;以虛破實,以實破虛。足盡拳術之妙。呼吸自然協(xié)調。 能松則輕,能輕則靈,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柔摩蕩,即為輕靈沉著兼而有之。中氣亦稱元氣、內氣,中氣貫足,方能柔中寓剛,剛中有柔。 以腰為軸,上部動而下部隨之,下部動而上部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步到、身到、手到,是謂“上下相隨”。至于“內外相合”,初練時先注意外形合乎要求,成熟后再以外導內,逐漸轉為由內及外, “內動導外形,外形合內動”“內不動,外不發(fā)”。始而意動,繼而內動,然后外動,逐漸做到一動內外俱動、“形神合一”。 每一拳勢一般都包括有多種著法,造拳者就其中主要著法,像其形,會其意,以定勢名。如“懶扎衣”(明代人長服束腰,當交手時,左手撩衣塞于身后腰帶,右拳橫舉右側,左足尖向左前成丁字步,眼視左前,藝高膽大,藐視對手,隨意撩衣,以便動步出腿,故定勢名為“懶扎衣”),“懶扎衣出門架子”,在拳套中作為第一式。每一式既有多種著法,也各有其技擊作用,并又連環(huán)套似的編成套路,因此要著與著之間貫串起來,不使有斷續(xù)、生硬之處。兩人交手,各立一勢,俟機而進,如不可誘,或不利于己,即可移步換形,另立一勢,但變換動作,仍需按照著法(技擊作用)承接,這是古代武術家編拳的原則之一。練太極拳明白著與勢之區(qū)別與作用后,其行氣運勁便有著落。每一拳勢,各有其起、承、轉、合。發(fā)勢為起,接榫為承,變換為轉,成勢為合。合者,合其全體之神,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自然相合。勢與勢之間,似停非停之際,內勁漸漸貫足,精神團聚,下勢之機勢自生。練習日久,逐漸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一氣貫串”“一氣呵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