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起吃羊肉的習慣,有些地方的人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而山西大同人吃完羊肉后,會把羊頭、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腸以及羊血等洗凈,煮熟、切碎,配以蔥、辣椒、鹽等調(diào)料熬制成湯,故稱“羊雜割”。 大同純“羊雜”,除了雜割沒有其他配菜 據(jù)說 , 大同人吃羊雜始于元朝。 那時, 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jīng) 山西 曲沃縣。 曲沃名醫(yī)許國楨的 母 親 韓氏善主廚,隨子侍奉莊圣太后。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凈,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發(fā)現(xiàn)其味甚美。 她聽說 母莊圣太后染疾, 遂敬獻 一份請 太后品嘗。太后吃罷,渾身大汗淋漓,頓覺神清氣爽,就此病愈,當即賜名 這種吃食為 “ 羊雜割 ” 。 《宋書》載,一個叫修之的人擅烹羊雜割湯,獻給太武帝拓跋燾(音“桃”),拓跋燾贊之絕味,封修之以太令官,直到光祿大夫、南郡公。這事發(fā)生在平城,也就是現(xiàn)在的大同。 大同地處塞外,在歷史上一直處于半游牧民族地區(qū),養(yǎng)羊者眾,因而不缺羊下水。所以,做羊雜、吃羊雜的有備條件,這種美食一直伴隨著大同人的生活。 大同“粉羊雜”,配菜有土豆粉條等 據(jù)經(jīng)歷過民國的老年人講,他們記憶中的羊雜,是要加白菜之類的東西的。這樣的羊雜不膩,而且還能沖淡羊膻味。只是到了解放后,大同的羊雜開始加土豆粉條之類的東西,做法簡單了許多,吃法多配以“黃糕”以及莜面等佐食。有葷有素,色澤紅亮,油而不膩,質(zhì)醇味美,具有驅(qū)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較好的食療保健食品。但凡是外地人來到大同都會品嘗一碗又辣又香的羊雜粉湯,才覺不虛此行。 大同“羊雜割”一般配以本地產(chǎn)“黃糕”(原料為黃米面)佐食 土豆進入中國也只是百余年的歷史,可見古時的羊雜就是我們所說的純羊雜,其包括羊心、羊肝、羊肺、羊肚、羊腸等雜碎,而其味則更純,調(diào)料主要以油、鹽、蔥、姜、蒜、胡椒為主,當時大同地區(qū)沒有辣椒種植的記載,其辣是來自胡椒的香辣。 大同的“羊雜割”有多好吃,只有大同當?shù)厝瞬胖馈K]有像大同的刀削面一樣名聲在外,但卻是大同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