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上皮化生可大可小,及早識別干預很重要~ 作者|寧波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yī)師 王伯軍 來源|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這是個很常見的開頭,請看:
腸上皮化生是指正常的胃黏膜上皮被腸型上皮所取代,即胃黏膜中出現(xiàn)類似小腸或大腸黏膜的上皮細胞。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xiàn)象,特別是高齡病人更為多見,常常合并于慢性萎縮性胃炎,隨著年齡增長而上升。 ①完全性小腸化生; ②不完全性小腸化生; ③完全性結腸化生(又稱:完全性大腸化生); ④不完全性結腸化生(又稱:不完全性大腸化生)。 (并根據(jù)化生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級。) 一般結腸型化生發(fā)生的年齡較小腸型化生為晚,而且均位于較重的小腸化生灶中。兩型化生可混合存在,因此結腸型化生可能是在小腸型化生逐漸加重的基礎上發(fā)生的。 內鏡下雖能識別腸上皮化生,但腸化生的診斷以活檢病理為準。中、重度腸化生肉眼改變較明顯,內鏡診斷率及內鏡與病理診斷符合率比較高。所以內鏡檢查需要仔細觀察,認真識別,這樣才可以準確活檢,提高診斷率。 萎縮性胃炎并腸上皮化生與胃癌發(fā)生關系密切,已確定:腸上皮化生是胃癌癌前病變。但不是說出現(xiàn)腸化就一定會有癌變,且只有部分類型的腸化生才具有癌變的可能性。 一般地說,小腸型化生或完全性腸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好,見于各種良性胃病,尤其多見于慢性胃炎,且化生隨炎癥發(fā)展而加重,認為該型化生可能屬于炎癥反應性質,與胃癌關系不大。 而大腸型化生或不完全性腸上皮化生,上皮分化差,在良性胃病中檢出率較低,但在腸型胃癌旁黏膜中檢出率較高,說明該型化生與胃癌的發(fā)生有一定關系。 目前認為:不完全型、大腸型腸上皮化生與胃癌關系密切。 目前的假設是:胃粘膜腺體的頸部干細胞具有多方面分泌的潛能,在正常時它可以分化成各種胃粘膜的成熟上皮細胞。 干細胞不正常工作時 從腸化生過渡到胃癌的經(jīng)歷,大體是這樣:正常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完全小腸型腸化→不完全大腸型腸化→異型增生→早期胃癌→進展期胃癌的過程。從出現(xiàn)腸化發(fā)展到胃癌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胃黏膜上皮細胞癌變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由正常細胞一躍成為癌細胞,而是一個慢性漸進的過程,在發(fā)展成惡性腫瘤之前,經(jīng)歷多年持續(xù)的癌前變化。若能及早識別和及早干預,也是一種防止胃癌的有效途徑。 統(tǒng)計顯示,“腸化生”發(fā)生癌變的概率為5%。所以要克服“恐癌”現(xiàn)象。尤其對于完全性腸上皮化生或小腸型化生,更不必驚慌。 但如果腸化生進一步發(fā)展為“異型增生”時,其癌變概率就明顯升高。因此對于中、重度不完全性腸上皮化生或大腸型化生應重視,需胃鏡隨訪,建議每1年做一次胃鏡檢查,以監(jiān)測病情變化。同時,內鏡醫(yī)生精準取檢,病理醫(yī)生精準描述,給予精準的相應的分型,才有利于臨床醫(yī)生綜合評判,指導患者隨診并能減輕患者的思想壓力。 所以,一般單純腸化生不必過于緊張,胃鏡復查一年一次,一旦發(fā)現(xiàn)“異型增生”時,及時進行內鏡下治療,可以防止胃癌的發(fā)生。 大量研究表明:經(jīng)過適當?shù)闹委?,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胃黏膜萎縮、腸化生的進展。部分患者胃黏膜萎縮可得到逆轉,但胃黏膜萎縮發(fā)展過程中可能存在不可逆轉點,超過該點就難以逆轉;腸化生似乎難以逆轉,但可以延緩、阻止腫瘤的發(fā)生。 應避免緊張,除了必要的藥物治療及定期復查之外,最重要的是注意飲食的調節(jié),宜清淡飲食,盡量避免煙酒、過酸過辣、生冷油膩等刺激性食物對胃黏膜的刺激,從而減緩腸化生的進展。
① 根除HP感染,可以延緩或阻止胃黏膜萎縮和腸化生的進展。 ② 控制胃酸,如:H2受體阻止劑(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潘托拉唑、雷貝拉唑,等),適宜于高胃酸病人。但長期大劑量制酸治療,反而會加重胃黏膜的萎縮。 ③ 控制和改善膽汁反流,適用于膽汁返流性胃炎。如:胃動力藥(莫沙比利)、吸附膽汁的藥物(鋁碳酸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