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稱多維空間 自從地球上誕生出文明以來, 能夠讓地球文明觀察到的一個天體,首次突然消失不見了,其意義是多么深刻啊!這使得有關天體的形成與消亡再次變得富有爭議并充滿神秘性,經典的、傳統(tǒng)的宇宙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懷疑與挑戰(zhàn)。 一種假設宇宙中存在一種對稱多維空間的理論,獲得重新認識與重視。 雖然該種學說在某些方面上,說得讓人們幾乎達到恐慌的地步,可是隨著天文物理學的發(fā)展,越來越有效地證實對稱的多維空間處處都存在。而它的整體結構、運動規(guī)律和演變方式,人們在認識上還需要各種學科的研究。 在目前,人們的觀測宇宙范圍已擴大到了近200億光年的時空區(qū)域,現代宇宙學是研究這個大范圍內的時空特性和運動演化的規(guī)律,那么人們觀測得到哪些重要的現象呢? 河外星系的譜線紅移:從觀測中發(fā)現,除個別星系之外,河外星系的光譜都有紅移現象。 我們都知道,讓一束白光通過一個三梭鏡,就能在其后的屏幕上得到七種色彩光組成的光譜。在收集到的光譜中,除了有連續(xù)的色光外,還有明亮的色線,這個叫做發(fā)射線,而收集的光譜中存在暗線,于是將它稱之為吸收線。 光源中包含著元素,當光透過由某種元素組成的物質時,這樣在某些確定的位置上就存在吸收線。這樣人們就可以根據譜線來確定光源中含有什么元素。假如光源和觀察的一方是處于相對靜止的,那么譜線就在光譜確定的位置上。如果光源離開觀測者運動,那么譜線就會向長波七色光的紅端移動。如果光源對著觀察者的方向運動,譜線就向短波七色光的紫端移動?,F在發(fā)現絕大多數河外星系的譜線都有紅移,這就說明河外星系都在遠離銀河系。 天文學者經多年的觀測發(fā)現,一些比較暗的星系,它們的紅移量很大, 理論上說,星系離我們越遠,應該看上去就越暗,而紅移量越大表明退行速度越大,其中還有一項因素不得不引起重視,那就是星系的視角大小不一,相對視角大的紅移量要小,而視角小的星系紅移量就要大。設定星系大小及數量相差不大的話,離我們越遠的星系其視角就越小,反之亦然。從這種觀察說明,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遠離的速度就越大。 同時經觀察還得出這樣一種結論,物質在空間大尺度的分布是均勻的,各向同性的。 我們每天仰望星空, 天體是逐級成團,行星、恒星及行星系,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 這些星系系統(tǒng)的尺度是逐級增大。星系的尺度從幾千光年到幾十萬光年,星系團的尺度則從幾十萬光年到上百萬光年,而超級星系的尺度可達上億萬光年。 根據觀察得出的結果,在大于1億光年的空間范圍內,物質的空間分布似乎是均勻的,各向同性的。所以,無論在宇宙中的哪一點上向任何一個方向看去,在一定的角度范圍內看到的星系數目是大致相等的,也就是說,星系是分布均勻的。 從宇宙學原理上講,假定任何時刻,空間任一點和任一方向都是平等的,所看到的宇宙圖像相同,物理規(guī)律也到處適用。時間總是和運動圖像聯系在一起,這樣就意味著,宇宙各處有共同的時間標度。 原有的宇宙學原理受到巨大的挑戰(zhàn),有限與無限之爭也再次引起關注。一直未被完全認可的宇宙大爆炸理論,也因其本身的矛盾再次引起了爭論。 宇宙中存在著一個臨界密度。 如果宇宙中的物質密度大于臨界密度,那么宇宙間的物質引力就比較大,宇宙的膨脹速度將很快減小,最終停止膨脹并轉而收縮。這樣的話,我們現在所見到的膨脹宇宙將要轉變成塌縮的宇宙,物質的密度越來越大,宇宙溫度也越來越高,宇宙的背景輻射將會由微波輻射逐漸趨向紅外和可見光。在這種情況下,宇宙有可能由黑色變成紅色,并逐漸變成黃色和藍色,以后整個空間中充滿耀眼的輻射,溫度不斷升高,電子將從原子核附近被剝離,原子核可能進一步被拉碎成質子和中子。該種情況繼續(xù)下去,達到一定的時間段,所有的物質全部聚集到一個極小的區(qū)域之內,一個宇宙便結束了;等到再來一次大爆炸,開始生成新的宇宙,一切重新開始。 而矛盾也出在這里。事實上我們的宇宙正在膨脹。從辯證唯物主義來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在時間和空間中運動,物質的運動形式是無窮的,時空也是無限。而從大爆炸的理論來講,至少在時間上是有限的,空間上也是有限的,很明顯該點就自相矛盾。 很多人都會這樣去認為,既然哲學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概括與總結,那么哲學的宇宙概念就應當毫無疑問,也要概括及總結宇宙研究中觀察得到的事實;并且還應當隨時用觀測得到的事實,對哲學中的概念進行修改與完善。 證實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從客觀的實際出發(fā),不能僅靠思辨和傳統(tǒng)習慣來表達。然而,空間和時間的無限性,還需要更多的實踐來證明,但是目前沒法去證明。似乎人類的宇宙觀經過漫長的認識及努力探索,只證明了一點,強調時空無限的目的,只是為了把上帝從時空中排斥出去。然而我們都知道,即使是一個有限的宇宙,也并非要承認上帝的存在。 那些持宇宙大爆炸理論的人,無非是從物質自身的特點來研究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并不是求助于物質之外的精神力量,因此不產生矛盾;尤其是脈動宇宙模型理論,認為宇宙是無始無終,物質既不可創(chuàng)造也不會消失。該理論的基點闡述了我們的宇宙源自于上一代宇宙的末日,現在的宇宙結局是為下一代宇宙開創(chuàng)起點。每一次的宇宙模式都沒有相同的論點,避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宇宙圖景;但是空間是無限的觀點并不能作為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因為它本身就是可以改變的。 基于上述理論去進行延伸,為求達到更趨合理的論點,認為宇宙之外還存在無數個其他宇宙的觀點理論被提出來,并且進一步假設那里的情況和我們這里完全不一樣, 我們目前生活在該宇宙中是一件湊巧的事情,因為這個宇宙在發(fā)展的一定階段上恰巧為生命的出現提供了條件。而在其他宇宙中,也許演化的情況不同,或許根本就沒有出現過生命。 或許其他的無數宇宙空間里存在生命,由于客觀規(guī)律的作用,它們的信息無法傳到我們的宇宙中來,從而讓我們無法認識,或者是我們的科技水準無法去解讀,因為我們只能認識我們目前的宇宙。 歸納目前的種種學說及理論觀點,嚴格說來,它并不是一種自然科學觀點,而是一種哲學觀點,對無法認識的其他宇宙,事實上的確是一點也說不上來,一切只能歸屬到猜測。如此可見,哲學上的宇宙觀點,盡管對自然科學進行了概括與總結,然而它畢竟包含了理念的成分,而在自然科學中,要進行辯證的思維要求,于是只好總結我們所認識的客觀事實。 但是,各種認為及推斷的論點是層出不窮,其中有一名來自默默無聞的基層學者提出的宇宙模型觀,好像給現今激烈爭論的宇宙模型提供了各持己見者都能接受的理論根據。在這個模型中,宇宙的無限性被肯定了下來,它的模式是重疊的宇宙模式。就如同在一個大盆里,放上洗衣粉后,經攪拌,產生滿盆的肥皂泡,而每一個肥皂泡就是一個宇宙模式,有大有小,并且它們都有一個或者多個結節(jié)處相通,相通的方式就是目前科學家發(fā)現的宇宙中存在的黑洞。當某個宇宙間的物質經歷收縮階段后,這些物質可能被移到別的宇宙空間里,在這種情況下,該宇宙空間將徹底消失。也就是說,這個肥皂泡破裂不復存在。但是別的宇宙空間也在做著同樣的演變,也許在剛才破裂地方會出現兩個到多個宇宙,就像我們在肥皂盆里產生泡沫的過程一樣。而造成宇宙的消失及更多的宇宙被產生出來,攪動的力量就是黑洞發(fā)出來的力量。 根據其理論,可以想象到,在觀察到的遙遠恒星,可能并不是我們所屬宇宙空間里的天體物質,因為肥皂泡是透明的。同樣在提出的理論里,仿佛更合理地解釋了時空關系。這種理論首次打破宇宙?zhèn)鹘y(tǒng)意識的堅冰,將提出的景象模型帶人其中,因為有許多從觀測中取得的資料似乎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