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雜志 2000年第9期第41卷專題筆談 作者:李德珍 單位: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中醫(yī)院 741500
黃精性甘平,入肺脾腎經(jīng);功能潤肺滋陰,補脾益氣。筆者根據(jù)長期臨床應(yīng)用,體會到治療慢性胃炎,在二黃公英建中湯的基礎(chǔ)上加黃精,其療效明顯提高。
處方:黃精15g,黃芪20g,黃連4g,蒲公英15g,桂枝9g,白芍15g,生姜6g,大棗10g。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脾胃虛寒明顯、胃脘寒冷怕涼者加高良姜、砂仁;兼肝郁氣滯者合柴胡疏肝散;肝郁化火者合化肝煎;兼胃陰虛者加沙參、麥冬、烏梅;兼瘀血者加丹參、莪術(shù)、延胡索(沖服)。
臨床觀察86例均以胃脘脹痛不適、納差為主證。全部經(jīng)過纖維胃鏡檢查而確診,并排除胃腸道癌變及肝膽胰臟器引起的胃部病變。其中男61例,女25例;年齡16~62歲,平均36.4歲;病程0.5~20年。其中慢性淺表性胃炎43例,糜爛性胃炎21例,萎縮性胃炎22例。
1月為1療程。療效標準:臨床癥狀消失,纖維胃鏡檢查胃粘膜炎癥消失,萎縮性胃炎加病理檢查胃粘膜萎縮病變消失或逆轉(zhuǎn)為淺表性胃炎為治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或大部分消失,纖維胃鏡下胃粘膜明顯改善,萎縮性胃粘膜病變減輕,或腸上皮化生及異型增生轉(zhuǎn)陰,尚存萎縮性病變?yōu)橛行?臨床癥狀及胃鏡、病理檢查無改善或加重為無效。治療結(jié)果:治愈35例,有效42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89.5%。
病案舉例:張某,男,42歲。1994年6月25日初診。上腹部脹滿疼痛,納差5年?,F(xiàn)癥:胃脘脹痛,食后尤甚,食欲明顯減退,形瘦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細。胃鏡檢查: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證屬脾胃虛弱,寒瘀內(nèi)阻,擬建中補虛,通陽化瘀。處方:黃芪20g,桂枝10g,白芍18g,生姜6g,大棗10g,蒲公英10g,丹參15g,砂仁5g。服藥1月,胃脹胃痛減輕,食欲好轉(zhuǎn),但仍形瘦乏力,胃鏡復(fù)查無明顯改善。后思黃精甘平,善補脾益氣又可用作食療,遂于原方中加黃精20g,再服1月,臨床癥狀消失,食欲大增,形充神爽;復(fù)查胃鏡:胃粘膜萎縮病變消失,腸上皮化生轉(zhuǎn)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