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雙南,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員 編輯:婉珺
1895年,16歲的愛因斯坦思考了一個問題:如果一個人與光子以相同的速度并肩而行,那么這個人看光子的速度是0還是光速?
圖片來源:Robin Pierre|Unsplash
10年之后,他終于有了答案,并在1905年發(fā)表了狹義相對論理論。
愛因斯坦的解釋是,如果你的速度(v)能趕上光的速度(c),根據(jù)當時物理學的速度疊加公式,那么你相對于光的速度(u)應該是: u=c-v=0,
此時就會看到這道光是凍結的,而不再是麥克斯韋方程所描述的電磁波。但是,麥克斯韋方程和觀測者的速度無關,無論觀測者的速度如何,麥克斯韋方程預言真空中的光速都是常數(shù)。
于是在這種情況下,速度疊加公式和麥克斯韋方程產生了矛盾。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
思考了差不多10年,愛因斯坦最終認為,麥克斯韋方程如此美,只能選擇麥克斯韋方程。即與光子同速并飛時,看到的光子速度依然為光速。
該怎么理解這個明顯的“悖論”呢?
其實,正是在假設光速不變的前提下,再加上相對性原理,愛因斯坦發(fā)現(xiàn)了狹義相對論理論。在這個理論里面,悖論自然得到了解決。
牛頓力學vs狹義相對論 在牛頓力學中,在計算兩個物體的相對速度時,我們用的是伽利略速度疊加公式: u=(v1-v2),
其中v1和v2分別是這兩個物體相對于某一個參照物的運動速度,u是物體2觀測到的物體1的速度,也就是物體1相對于物體2的相對速度。
經典力學的適用場景。圖片來源:Goh Rhy Yan|Unsplash
而在狹義相對論中,兩個向同一個方向運動的物體的相對論的速度疊加公式為: u=(v1-v2)/(1-(v1*v2)/c^2),
其中v1和v2分別是這兩個物體相對于某一個參照物的運動速度,c是光速,u是物體1相對于物體2的相對速度。
和我們熟悉的牛頓力學里面速度疊加公式(也就是伽利略速度疊加公式)相比,相對論的速度疊加公式多了分母中的(v1*v2)/c^2這一項。當v1或者v2比光速c小很多的時候,這一項趨近于零,那么相對論中的速度疊加公式就和伽利略速度疊加公式完全一樣了,所以可以說伽利略速度疊加公式是非相對論(也就是速度遠遠小于光速)的情況下的近似。
在人與光子同速并飛的情況下,物體1和物體2的速度都是光速,分母中(v1*v2)/c^2顯然不趨近于零。如果我們依舊使用牛頓力學中的速度疊加公式,就不合理了。
那么,相對速度應該是多少? 利用狹義相對論的公式,我們可以計算如果物體1是光(v1=c)會發(fā)生什么。我們可以得到: u=(c-v2)/(1-(c*v2)/c^2)=c(1-v2/c)/(1-v2/c)=c.
也就是說,無論物體2是什么速度,對于物體2,光(即物體1)的速度永遠是c!這個結論即使對于物體2的速度是光速也是成立的。
圖片來源:Christopher Burns|Unsplash
下面讓我們看看是不是這樣。
愛因斯坦的追光假想實驗是v2=c的情況。如果直接利用上面的公式,我們得到: u=(c-c)/(1-(c*c)/c^2)=0/0.
這就尷尬了,學過數(shù)學的我們都知道,零除以零的結果是不確定的,豈不是說這個公式失敗了?
當然不是!我們用一點數(shù)學技巧(叫做“極限”)就可以了。
假設v2=c-delta,其中delta是一個無窮小量,delta有多小呢?用我高中數(shù)學老師的話說,就是要多小有多小。同樣使用上面的相對論速度疊加公式,我們得到: u=c*(delta/delta)=c.
因此,無論delta多小,也就是無論物體2的速度多么接近光速,物體2所觀測到的光的速度都是不變的。
這個結果不僅在v2=c的時候成立,在v2=-c,也就是物體2逆著光并且以光速運動時也成立,因為: u=(c+c)/(1+(c*c)/c^2)=2c/(1+1)=c,
并不是直觀想到的兩倍的光速哦。
作者名片 排版:曉嵐 向后臺回復關鍵詞“張雙南”,可查閱張雙南專欄合集 科學人問答 |
|
來自: wwdragonfly >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