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后期,劉備死后,蜀漢丞相諸葛亮秉承劉備遺愿,繼續(xù)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屢次發(fā)動對曹魏的戰(zhàn)爭,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想在有生之年完成克復中原的目標。然而蜀漢與曹魏相比,無論疆域面積、人口數(shù)量、經(jīng)濟實力、軍事實力,各個方面都相差甚遠,諸葛亮雖竭忠盡智,使出渾身本事,依然離目標遙遙無期。 諸葛亮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但在對曹魏的戰(zhàn)爭中,卻始終未能獲得突破性進展,連年興師動眾卻戰(zhàn)果不佳。除了上述的雙方實力對比原因之外,諸葛亮在北伐戰(zhàn)爭中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也引起了后世的很大爭議。有一種比較偏激看法認為,“諸葛一生唯謹慎”,正是由于諸葛亮在用兵方面過于老成持重,總是力求穩(wěn)妥,缺乏冒險一擊的勇氣,是蜀漢北伐中原勞而無功的重要原因。 持這種觀點的人,通常會引用一個例證?!度龂尽酚涊d,諸葛亮首次出兵魏國之前,曾經(jīng)召集眾將商討戰(zhàn)術。武將魏延建議,蜀漢應采取出奇制勝、攻其不備之策,諸葛亮帶領人馬正面佯攻,吸引魏國大軍主力,他可以率領數(shù)千精兵,秘密通過秦嶺中的子午谷,奇襲魏國的關中地區(qū),甚至可以有望連長安都一舉拿下。 但諸葛亮對此卻并不感興趣,他認為子午谷山路險阻,易守難攻。如果魏兵事先有所準備,利用地形設下伏兵,則蜀軍將全軍覆沒,因此果斷否決了魏延的建議,堅持走大路從正面強攻,才是“十全必克”之道。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謀之爭。千百年來,有關諸葛亮和魏延二人誰對誰錯的爭議,始終不曾停止。 由于諸葛亮一語否決了魏延的計策,因此蜀軍直到滅亡也沒有涉足子午谷,結(jié)果這樁公案因缺乏實際戰(zhàn)例,難以做出公正結(jié)論。直到一千四百多年后的明朝末年,終于有個武將冒險一試,違背諸葛亮的話,嘗試采用了魏延的計策,才使得這樁千年公案終于有了個結(jié)論。敢于違背諸葛亮的話之人,是明朝末年農(nóng)民軍首領高迎祥。 提起高迎祥,雖然名氣不如張獻忠李自成,但才是名副其實的明朝末年起義軍中的老大。論起義時間他位居前列,論起義規(guī)模他無與倫比,論打仗用兵,他多次大敗明朝官軍,李自成張獻忠都曾是他的部下將領。高迎祥因此成為崇禎皇帝最為憎恨的對象,必欲除之而后快。崇禎召集洪承疇。孫傳庭等名將,集中兵力圍追堵截,想把高迎祥徹底殲滅。 在明軍的重兵圍攻之下,高迎祥為了擺脫困境,決定來一個出其不意,想率部穿越六百里子午谷,直撲關中平原,乘其不備出其不意,一舉拿下長安,如此一來西北戰(zhàn)局頃刻扭轉(zhuǎn),明軍在西北將全面陷入被動。高迎祥帶兵進入子午谷后,克復山路崎嶇、糧秣補給困難的諸多不利因素,半個多月后終于走出子午谷,來到了關中腹地邊緣。 誰知他錯打了算盤。明軍大將孫傳庭棋高一著,準確預判到了高迎祥的動向,并在子午谷出口附近的黑水山峪設下伏兵。饑渴疲憊的高迎祥一露頭,養(yǎng)精蓄銳等候多時的明軍,立即對他發(fā)起猛攻。高迎祥措手不及,隊伍登時大亂,最終在明軍圍剿下全軍潰散。高迎祥也被抓了俘虜,押送到京師后,恨之入骨的崇禎以謀逆大罪,處以凌遲碎剮之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