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在外出時,由于不適應地域環(huán)境、氣候時差的改變,加之旅行舟車勞頓、精神緊張疲憊、飲食習慣的不適,自身免疫力下降,很容易水土不服。 旅行中稍不注意飲食問題,易導致感染性腹瀉。 中醫(yī)學認為,腹瀉的基本病機為脾虛濕盛,病因或為感受濕邪,脾陽受損,或是恣食油膩,飲食不節(jié);或情志失調等因素影響脾胃運化失司,小腸受盛及大腸傳導功能失調而致泄瀉。 (圖片來源網絡) 中醫(yī)將泄瀉分為七種類型,“旅行者腹瀉病”常表現為外感泄瀉,多挾表證,辨證當進一步辨其屬于寒濕、濕熱與暑濕證。 寒濕者大便清稀如水樣,腹痛腸鳴,脘悶食少,或兼見惡寒發(fā)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舌質淡苔白,脈沉細。 濕熱泄瀉,腹痛即瀉,瀉下急迫,肛門灼熱,或瀉下不爽,糞色黃褐而臭,甚至帶黏液、膿血,煩熱口渴,小便短亦,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暑濕泄瀉,多發(fā)于夏暑炎熱之時,除泄瀉外,兼發(fā)熱心煩,胸悶脘痞,泛惡納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舌質紅,苔黃厚而膩,脈濡數。 傷食者,以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伴有不消化食物,瀉后痛減為特點,兼有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脈滑。 脾胃虛弱者表現為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谷不化,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便次明顯增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紅,脈細弱。 肝氣乘脾者常常腸鳴攻痛,腹痛即瀉,瀉后痛緩,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而誘發(fā)。平素多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矢氣頻作。舌薄白或薄膩,脈細弦。 腎陽虛衰之泄瀉,俗稱“五更瀉”,每于黎明之前,臍腹作痛,繼則腸鳴而瀉,完谷不化,瀉后則安,兼有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軟。舌質淡,苔白,脈沉細。 大部分患者起病較急,屬于急性暴瀉居多,病情較輕,少數者治不及時或未行徹底治療,易由實轉虛,變?yōu)槁跃脼a,病情易反復難愈。 建議旅行前可提前準備健胃消食片、黃連素、蒙脫石散、整腸生等胃腸藥或止瀉肚臍貼等隨身攜帶。 “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中醫(yī)認為健脾養(yǎng)胃,溫補脾腎是關鍵。 旅行中的腹瀉多表現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部分還會出現低熱、頭痛、畏寒和肌肉酸痛。 一旦腹瀉劇烈時最好暫時先禁食肥甘厚味,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食物,比如可少量多次進食淡鹽水、白米粥,適當補充糖鹽水或電解質液,或是吃些熟蒜止瀉。 若受寒中暑后出現的腹瀉可選用藿香正氣水; 濕熱腹瀉腹痛伴有口渴者,宜使用葛根芩連膠丸; 脾胃虛弱所致腹瀉,可用人參健脾丸等; 以上藥物均可在當地藥店酌情選購。 待腸胃功能恢復后也要清淡易消化飲食,不宜吃甜、冷、肥膩的食物。 注意: 絕大多數病人癥狀較輕,1-3天可自愈,預后良好。 若病情嚴重,體質較差,或遷延不愈,或合并其他并發(fā)癥者,尤其老人及幼兒,千萬勿隨意自行服用抗生素,應立即去醫(yī)院就診。 |
|
來自: 為什么73 > 《神黃中醫(yī)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