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傷寒論》第21、22條: 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21)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22) 條文解析: 【成無己】脈來數(shù),時一止復(fù)來者,名曰促。促為陽盛,則不因下后而脈促者也。此下后脈促,不得為陽盛也。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jié)胸者,此為欲解。此下后脈促而復(fù)胸滿,則不得為欲解,由下后陽虛,表邪漸入而客于胸中也。與桂枝湯以散客邪,通行陽氣,芍藥益陰,陽虛者非所宜,故去之。陽氣已虛,若更加之微惡寒,則必當溫劑以散之,故加附子。 【柯韻伯】促為陽脈,胸滿為陽癥,然陽盛則促,陽虛亦促,陽盛則胸滿,陽虛亦胸滿。此下后脈促而不汗出,胸滿而不喘,非陽盛也,是寒邪內(nèi)結(jié),將作結(jié)胸之癥。桂枝湯陽中有陰,去芍藥之酸寒,則陰氣流行,而邪自不結(jié),即扶陽之劑矣。若微惡寒,則陰氣凝聚,恐姜、桂之力不能散,必加附子之辛熱。仲景于桂枝湯一加一減,遂成三法。 【尤在涇】陽邪被抑,不復(fù)浮盛于表,亦未結(jié)聚于里,故其胸滿、其脈促。促者,數(shù)而時一止也。夫促為陽脈,胸中為陽之府。脈促胸滿,則雖誤下,而邪氣仍在陽分。故以桂、甘、姜、棗甘辛溫藥,從陽引而去之;去芍藥者,恐酸寒氣味,足以留胸中之邪,且奪桂枝之性也。若微惡寒者,其人陽不足,必加附子,以助陽氣而逐陽邪。設(shè)徒與前法,則藥不及病,雖病不增劇,亦必?zé)o濟矣。 ——《中醫(yī)經(jīng)典三家注·傷寒論》 拓展閱讀: 劉渡舟《經(jīng)方臨證指南》 桂枝去芍藥湯證: 胸悶案
李某,女,46歲。因患心肌炎而住院治療,每當入夜則胸中憋悶難忍,氣短不足以息,必須靠吸氧氣才能得以緩解。舌質(zhì)淡苔白,脈弦而緩。辨為胸陽不振,陰氣內(nèi)阻之證。
桂枝10克 生姜10克 大棗12枚 炙甘草6克 服藥二劑后癥狀減輕,原方加附子6克,再服三劑后,癥狀消除。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證
胸痛案
王某,男,46歲。多年來胸中發(fā)滿,或疼痛,往往因氣候變冷而加劇。伴有咳嗽,短氣,手足發(fā)涼,小便清長等證。舌質(zhì)淡嫩,苔白略滑,脈沉弦而緩。此乃胸陽不振, 陽不勝陰,陰氣竊踞胸中,氣血運行不利。治療當以溫補心陽,以散陰寒為主。
桂枝9克 生姜9克 大棗12枚 炙甘草6克 附子10克 連服六劑,證情逐漸減輕,多年的胸中悶痛,從此得以解除。 【解說】桂枝去芍藥湯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都是桂枝湯的加減方。這兩個方子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具有振奮胸陽的作用,這種作用首先都是通過桂枝湯去芍藥而得以實現(xiàn)的。因為桂枝湯的組方特點是陽中有陰,若去掉酸寒陰柔之性的芍藥,就變?yōu)樾翜胤鲫栔畡?。如果在此基礎(chǔ)上再加上辛溫氣雄的附子,使其補陽的作用就更為突出。 胸悶或胸痛,是“胸痹”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產(chǎn)生的主要病機在于上焦心胸陽氣虛弱而陰寒之氣內(nèi)盛,所以《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篇》說:“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因為“胸為陽位似天空”,心肺二臟居其內(nèi),營衛(wèi)二氣由此而得以宣發(fā)。如果胸陽不振,陰寒內(nèi)凝,則陽氣不能布達而痹阻,心肺之氣血不暢。所以,胸痹的臨床表現(xiàn),輕者胸中滿悶,重者就以疼痛為主。 ——《經(jīng)方臨證指南》,作者/劉渡舟,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