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1年5月26日,立德樂租用木船裝載黃絲、海帶、煤油,懸掛英國旗,由宜昌始抵重慶南岸,成為第一艘進入山城的進口掛旗船。他是一個天才的商人,很快就發(fā)現(xiàn)重慶巨大的商機,立刻就在那里做起了進出口貿(mào)易。他在重慶大量收購?fù)┯?、豬鬢等當(dāng)?shù)赝撂禺a(chǎn)并進行初加工,光是租用用于重慶到宜昌的貨物運輸?shù)哪敬疃鄷r就達80多只。但由于木船航行緩慢和載重噸位有限 這更加堅定了立德樂欲駕輪船行駛川江的想法,這就叫下定決心。 立德樂商業(yè)成功的同時,繼續(xù)做著他的輪船入川的夢想,也得到英國政府的大力支持。立德樂有過親身經(jīng)歷,所以對開辟川江航道有著多方的考慮。先是重金聘請他的同胞蒲南田(S C
Plant)率測量隊深入川江水道繪制航線圖并沿江安設(shè)標(biāo)桿、浮標(biāo),英國政府除了在外交上給予幫助,又資助他三千英鎊,還派遣重慶海關(guān)職員率工程人員前往云陽炸毀江中的險灘暗礁,為即將開始的冒險做好充分的準(zhǔn)備。 1885年,立德樂以1萬英鎊向英國克來德廠訂造了照片上的這條取名為“固陵”號、排水量304噸的輪船,并向清政府申請宜昌與重慶之間的航行執(zhí)照。1888年,立德樂的川江輪船公司將從英國運回中國的“固陵”號輪船在上海裝配完畢,1889年2月駛抵宜昌,準(zhǔn)備駕船試航川江。英國駐華公使要求清政府發(fā)給立德樂的這艘輪船行輪執(zhí)照,卻由于受到四川各界、尤其是依靠木船為生的廣大船工的反對而遲遲未能實施。 于是中英之間的一場博弈又開始了,大清王朝自然要維護自身利益,英方也要保障自己的臣民在華投資經(jīng)商的安全合理性,最終以雙方各退一步:英方承諾十年內(nèi)不讓輪船駛?cè)氪ń磺逭畡t責(zé)成官辦的招商局以12萬兩白銀的高昂代價,買下了了立德樂的這艘輪船。之后,那艘“固陵”號加入到招商局輪船公司所正在經(jīng)營的漢宜航線,直到1926年報廢被拆除。 人算不如天算,1890年八國聯(lián)軍占領(lǐng)北京,英國在《煙臺條約續(xù)增專條》中不僅取得了在重慶開埠的特權(quán),而且還取得了自制木船或雇傭中國木船,掛英國國旗進入川江,上駛重慶,享有在其他口岸或水域所享有的優(yōu)惠權(quán)益。只是那上面白紙黑字寫明是木船。可是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國戰(zhàn)敗之后,日本不但要求割地賠款,還在《馬關(guān)條約》中寫明,同意日本輪船可以“從湖北宜昌逆長江以至四川重慶府”,許諾可以“附搭行客,裝運貨物”和享有“最惠國待遇”。 立德樂從《馬關(guān)條約》中看到了機會,他立刻在上海訂造了一艘長55英尺、寬10英尺、載重量10噸、時速9海里、柚木殼、雙水輪、以煤炭為蒸汽機動力燃料的木殼平底小輪船,為了適應(yīng)在灘險礁多的川江航道淺行,特將小船制成平底,自重吃水2.9英尺,滿載吃水5.5英尺;諳熟中國文化的立德樂用《易經(jīng)》中的“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為宜昌話里所說的“小火輪”取名“利川”號輪。 畢竟在中國呆了快40年,立德樂深知滿清官吏對洋人畢恭畢敬之下的畏懼,還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傳統(tǒng)觀念,因此在“利川”號輪船確定了下水時間后,他就請英國駐上??傤I(lǐng)事杰美遜(George
Jamieson)致書宜昌官府,談及立德樂“利川”號即將從宜昌到重慶一事。杰美遜在信中措詞強硬,表示拒絕和“固陵”輪那樣與中方進行商議。宜昌府衙在回信中滿口答應(yīng),不僅允準(zhǔn)“利川”輪通過長江三峽入川,還許諾進行保護和協(xié)助。 |
|
來自: 宜昌石頭書屋 > 《(文集)史海鉤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