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骨推拿療法是治療頸椎病病因分型中頸椎關節(jié)功能紊亂型的主治法。它是以中國醫(yī)學傳統的傷科正骨、內科推拿法為基礎,與現代脊柱生理解剖學、生物力學相結合,根據脊椎小關節(jié)錯位的病理變化,研究出的治療脊柱關節(jié)錯位,椎間軟組織勞損,關節(jié)滑膜嵌頓和椎間盤突出等病癥的有效方法。這種手法既治骨又治軟組織、具有準確、輕巧、無痛、安全及有效的特點。 正骨推拿法的手法操作分為四步,即放松手法;正骨手法;強壯手法及痛區(qū)手法。 1 放松手法:其目的使患者頸椎上下6個椎間以內的軟組織充分放松,主要通過掌心和拇指揉法,也可應用擦法、按法和摩擦法,在棘突、橫突附著的肌腱緊張壓痛點處做震法。手法應柔和輕松,避開椎小關節(jié)腫痛處,或者使用輕手法。 2 正骨手法:分快速復位法和慢速復位法兩種。前者多適用于青壯年及健壯者。后者適用于兒童及有骨質疏松的老年人,對體質弱和急性期疼痛劇烈不能接受快速復位手法者,也可應用緩慢復位法。快速復位法應先選好“定點”及“動點”,在操作中加一個有限制的“閃動力”,以使頸椎關節(jié)因受短速有力的“閃動力”而復位。緩慢復位法的動作與快速復位法基本相同,只是不用“閃動力”,重復3-5次的連續(xù)動作,讓關節(jié)在運動中受“定點”的阻力和“動點”的動力而還納復位。 3 強壯手法:對于椎旁硬結粘連組織,可用彈撥、拿捏、推拿等理筋法,以散結調理軟組織的平衡機能。對于松馳、萎縮的軟組織,可用指針點、捻、叩打、摩擦生熱等法,以溫熱補氣與強壯,并可選取一組穴位行調和陰陽,行氣活血的補益法。強壯手法對病程長,體質虛弱和老年病人尤為必要,同時對頸椎關節(jié)失穩(wěn)有康復作用。 4 痛區(qū)手法:脊柱病除椎旁疼痛外,由于神經、血管繼發(fā)性損害,還可在四肢、頭、胸、腹部出現癥狀和病癥。傳統推拿以病癥局部治療為主,治脊療法的正骨推拿法則是以脊柱部位治療為重點,只要祛除(改善)脊柱病的骨性壓迫,臨床癥狀??闪Ⅲ囊娪暗販p輕或消除,局部病癥也可不治而愈。但對病程長,癥狀重的病人,在結束治療之前,于脊柱復位后,應在痛區(qū)局部常規(guī)施行簡易手法,起到促進局部組織康復的作用。根據局部癥狀可以選用補虛瀉實的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搓擦法、捻彈法、捏拿法、震顫法、叩打法,點穴法和運動法等,必要時隨癥選用。 正骨推拿的要領在正骨,其它手法可以隨癥變通選用。正骨手法的目的是達到復位。一般選1-4種正骨手法即可,治療時間短暫而快捷。揉法可以貫穿于整個手法治療的每個階段(開始、結束及每個重手法之后),故又稱調整手法。病情輕者只用放松手法與正骨手法即可,無頸椎關節(jié)錯位或關節(jié)錯位已復正者,可停用正骨手法,加強強壯手法。 后方,另一手扶于肩部,作向前推、向后拉的搖動,“定點”作對抗阻力,使旋轉錯位在搖動中復正,此法與低頭搖正法復位原理及適應癥相同,只是“動點”在下,改為搖肩,使作用力易于達到頸胸交界處。尤其對上位頸椎失穩(wěn)的患者,可避免因低頭搖正角度過大而損傷上頸段。注意搖肩時先將其肩向下推,以免關節(jié)閉鎖影響復位。 5 側向搬正法:適用于頸椎2-6側彎、側擺式錯位的鉤突關節(jié)錯位。患者仰臥,術者立于床頭,一手拿其后頸并以拇指按住患椎橫突側方并向隆起處按壓(側擺者只按一點,側彎者由下而上按壓)。另一手托住下頜并以前臂貼其面頰部,兩手合作將患者頭向上牽引并屈向健側再屈向患側,(讓錯位關節(jié)先開后合),當頸屈向患側至最大角度時,拇指“定點”不放松,,并與“動點”手協同作扳、按、牽聯合“閃動力”以使錯位關節(jié)復位,有時病人可改用側臥位,去枕,用抬頭作側扳按動作,與側頭搖正法相同,抬頭角度加大。C6-T2側擺、側彎式錯位者,可將“動點”改為推肩拉肩法,此法必須使錯位椎間側屈活動度加大才能成功。 6 挎角搬按法:適于C2-6后關節(jié)錯位,或關節(jié)滑膜嵌頓,且關節(jié)腫脹者?;颊呷〗扰P位,低枕,將頭偏向健側前屈,充分展開患椎關節(jié),術者雙手拇指輕力彈撥其頸部緊張肌腱(提肩胛肌、夾肌多見)作滑膜嵌頓的誘導松解,使嵌頓的滑膜退出,并揉捏頸肌使之放松。然后一手拇指“定點“于腫脹隆起的偏下方,另一手扶對側頭面部,將頭搬起屈向健側前外45度,再搬頭向患側后外45度,如此斜向扳按壓該隆突關節(jié),重復2-3次即可復平。 7 俯臥沖壓法(旋轉分壓法):適于頸胸交界區(qū)(C6-T3)的關節(jié)錯位。以C7棘突左偏,T1棘突右偏伴壓痛為例,患者俯臥于軟枕上,頭在床邊懸空,面向頸部放松。術者立于床頭,右手掌根部按于C7棘突左側,力點落在椎板(棘突根)部,左手掌根部按于T1-T3棘突右旁作定點,令患者深呼吸,當其呼氣時,術者雙手用有限度的沖壓力下按,右手“動點力“稍加大,可重復2-3次,由于術者雙手作用力方向不同,對旋轉式錯位較易復正。對滑脫式錯位,可改為雙拇指同按于后突的椎旁兩側,在雙掌牽位頭頸時雙拇指加按壓力,以達到牽引推正之目的。本法亦常用于胸椎段錯位。 8 側臥推正法:適用于各種前后滑脫式錯位,對頸軸變直,反張者有效,患者側臥,平枕、低頭,術者用拇指、二指夾持后突棘突兩旁椎板處作“定點”,另一手托其下頜,使頭作前屈后仰活動。當仰頭時,“定點”之手稍加力向前推動,使反張的椎體在運動中被推正。滑脫較重者,用牽引下推正較易成功,或取仰臥位于推正時加牽引力,亦可復正。 9 牽引下正骨法 方法:用QY-6型牽引椅。 牽引重量,16-20kg,時間5-15分鐘。 手法:選用推正法(滑脫式),搖正法:搖頭、搖肩(旋轉式),搬正法(側擺式)、綜合法(傾仰式、混合式)、反向運動法(斜角?。?/p> 適用于頸椎間盤突出(膨出)、椎間盤變性并發(fā)錯位(徒手復位困難者)多關節(jié)多型式錯位,傾位、仰位式錯位及骨質增生合并錯位者。利用牽引使椎體間隙相應增寬,加大三條縱韌帶拉壓力,有利于前后滑脫式錯位的復位。牽引后選用搖正法、推正法、側向搬按法復位,對小關節(jié)有交鎖和滑脫嵌頓者較為安全和適用。研究證明,對于老年人的椎間盤變性并發(fā)錯位,用牽引下正骨法復位,較安全,舒適(無痛)而且療效顯著。本法對于重癥頸椎病病人,可以減少其手法復位的副損傷或免除手術之苦。對于C1、C2錯位同時伴有眩暈者,應先用臥位徒手復位,再用本法治療中下段頸椎錯位,以避免因牽引剌激椎動脈而致眩暈加重。牽引下正骨法與上述徒手正骨法原理相同。 患者坐于QY-4型牽引椅上(牽引力及角度同牽引療法)。術者站其后,雙手扶病人雙肩緩慢向后拉至一定角度,再緩慢向前推回中立位,囑患者雙手隨身體做前后擺動,頸肌放松,此為預備(放松)手法。 9.1 牽引下推正法:適于前后滑脫式、傾位、仰位式和左右旋轉式錯位者。術者雙手拇指“定點”于后突之棘突旁椎板處(滑脫、傾仰者“定位”于同一棘突旁,旋轉者“定點”于棘偏處左右不同棘突部),雙手拉其雙肩到最大角度,向前推動時雙手拇指加力推正之。若頸椎為前滑脫(暴力性損傷),則改為由前向后推,拇指“定點”于前滑脫的椎體橫突前側,左右側分別進行,術者站于病人的側方。 9.2 牽引下搖正法:適用于C2-T2旋轉式錯位者,或作為頸椎關節(jié)紊亂的常規(guī)調整法。手法與徒手低頭搖正法及搖肩法相同。選用復位角度后,讓患者雙手抓住坐椅后部以保持頸部前屈位,術者一手拇指按壓一選好的“定點”隆起橫突后側,另一手用搖頭或搖肩法完成正骨。以C4、C5椎間左右旋轉式錯位為例,觸診橫突部C4右側后突,C5左側后突,取30度牽引角度,左手坶指“定點”于C4右側后突的橫突,右手扶下頜作搖頭動作,在頭右轉達最大活動度時,左手拇指加阻力,以迫使C3,C4椎間復位??芍貜?-3次(緩慢復位法),或加閃動力(快速復位法)。術者改用右手拇指“定點”C5右隆起之橫突后側,左手托扶下頜作搖頭活動,當左轉頭達最大角度時,右手拇指加阻力,迫使C4,C5椎間關節(jié)復位,可加“閃動力”或重復2-3次。如錯位在頸胸交界處(C6-T2),則改用搖肩法,以拇指按于橫突后側或棘突偏歪處為“定點”,另一手掌由前向后推肩,(單側肩后旋使上體活動),重復3-5次,再如法做另一側。 9.3 牽引下搬按法:適用于側彎側擺式錯位(鉤突關節(jié)錯位)。術者一手虎口扶于錯位椎旁隆起之橫突側方(力點以第二指掌關節(jié)處為主)作“定點”,另一手握患者對側肘部或腕部,徐徐用力向下拉,使患者頸部側屈20度左右,此時“定點”手加力推按,然后還原,重復3-5次,頸椎關節(jié)側擺復正即完成。若為系列“C”形側彎或“S”形側彎,則應按序列每個按壓復位,先作健側(無癥狀側),后作患側(有癥狀側)。 10 反向運動法:用于松解肌痙攣、肌性牽涉性痛和肌肉的攣縮。如頸椎病正骨治療后屈頸時仍感頸連背處有牽拉性疼痛者?;颊咦诘噬?,術者立于其后,用同側拇指或屈肘按住病人背部痛點(稍上),另一手扶其肩部,囑患者頭先仰,然后用力前屈,在病人前屈頭時,術者用力按住痛點,力的方向與屈頭方向相反,使痛點肌肉因兩人作用力相反而得以松解,反復1-3次,??墒诡B固性痛點消失。又如,鉤突關節(jié)錯位引起斜角肌痙攣,用牽引下正骨復位后,觸診時仍有肌緊張者,亦可應用牽引下反向運動法使之松解,對于頸肩綜合征或老年性肩周炎者,如觸診時有后斜角肌緊張者,同時可觸及C5-C7橫突前方隆突處壓痛,作頭手對抗或肩手對抗法,同樣可起到作用。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jiguyish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