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校的UDP課程框架主要做了以下三件事:
第一,重構課程體系。
重構學習內容。原來我們是把教科書作為學習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把知識技能作為學習的目的?,F在我們是從三大關系出發(fā),即“我與自然、我與他人社會、我與自我”這樣一個真實的生活世界作為學習內容的主要來源,知識技能成了手段,而生活成了目的。我們盡可能讓孩子們在真實情境中學習,把思考的權利還給他們。有一句話說,“虛擬世界越發(fā)達,真實世界越寶貴”。所以,真實的情境與孩子的學習對接是最有效的。
重構學習方式。原先孩子們在單學科內進行學習,采用的方式就是先學后做,先學會了新知識,然后做練習或者在生活當中鞏固,孩子們最終的結果是注重學到什么知識。而現在是超學科的學習方式,圍繞著主題去學習,孩子們的學習方法是在做中學,在體驗當中學習,注重的是會學,讓孩子們會學習,而不是學到什么知識而已。
重構備課方式。原來的流程是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備課時是單學科教師在一起備課,現在是目標、評價、實施、反思,評價前置到了實施的前面,這種“逆向設計”讓老師們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更有方向性、目標感。同時,強調協同備課,多學科教師在一起備課,這樣學科之間的知識才不至于割裂。
重構學生思維方式。原來孩子的學習往往采用的是事實性思維,是以記憶為主的思維方式,孩子記住了大量的知識,而現在必須讓孩子從事實性思維轉化到概念性思維上來,即從事實性的知識當中抽取出來可遷移、跨問題、跨地點、跨領域的知識。
重構評價方式。原先是甄別性的評價,目的是判斷好壞,現在是發(fā)展性評價,目的是改進孩子的學習。
第二,再造學習空間。
首先是教室空間再造,原先是排排坐的方式,這種方式是為集體授課建設的,現在教室內的功能區(qū)域發(fā)生了變化,有學生學習區(qū)、活動區(qū)、閱讀區(qū),還有教師辦公區(qū)。我們把教室打造成了一個學生學習生活的地方,也打造成了一個師生共同成長的地方。除了教室改造,還有學校之外家庭、社區(qū)、網絡、自然這些學習環(huán)境的擴展,只有學習環(huán)境的充分擴展才能促進真實學習的發(fā)生。
第三,改變組織管理。
課程體系變了,組織管理肯定要改變。曾經教學團隊各自為戰(zhàn),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任課教師之間溝通均不夠。這樣導致的結果是,各學科知識是割裂的,而孩子認識世界往往是綜合的,當世界被割裂的時候再將其進行綜合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孩子學習起來并不愉快。現在我們的團隊是由主班老師、副班老師和協同老師共同組成,主班老師任教四個學科——語文、數學、科學和思品課,其他教藝術、體育的協同老師都是專業(yè)教師,整個教學團隊圍繞同一主題、整合不同學科概念一起備課。
這樣教師角色就發(fā)生了變化,原來教師的角色就是傳授教科書知識的執(zhí)行者,而現在的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者。學生的角色也發(fā)生了變化,原來學生就是班長、副班長、組長、組員,而現在每個孩子都是班級志愿者崗位的負責人,人人是志愿者,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注重的是平等、義務、責任,這才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一種氛圍。家長的角色原本就是一個照顧孩子生活的人,而現在不僅僅要照顧孩子的生活,還要參與課程的設計,更要與孩子一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