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灝
《
中華讀書報
》(
2017年10月18日
17
版)
在古代中國,一度我們稱印度為天竺,稱阿拉伯地區(qū)為天方,稱羅馬為大秦,稱阿富汗為大月氏、大夏,名稱里要么是大要么是天,可見中國對這些國家的重視程度。而印度、阿拉伯地區(qū)、羅馬等又都經過阿富汗同中國相連接,相互影響,這足以說明,在歷史上中國和阿富汗的關系多么重要。在中國的唐代,阿富汗和中國之間的關系尤為緊密,一度甚至同屬于一個偉大帝國。 我們總是更多注意文化的獨特性,然而其實文化之間相互關聯(lián)與影響的緊密程度超乎我們的想象。正如我們所處的敦煌,就是文化相互影響與交融的結果,這種交融與影響自然會催生獨特的文化與極具魅力的文物,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寫經雕刻與阿富汗這次展覽的展品正是這樣,神秘、獨特而偉大。它見證了歷史變遷之中文化與文化之間相互的影響與交融,同時也深刻地說明了文化、藝術、政治、習俗、宗教、思想之間的關聯(lián)是多么緊密。中國古代的典籍《荀子·富國》中有一段文字說明了藝術與政治、思想之間的關系:“故先王圣人為之不然,知夫為人主上者,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不威不強之不足以禁暴勝悍也。”歷代的君主帝王,之所以看重藝術的意義,我覺得大致的原因都與荀子這段話相近。 從文化交流的發(fā)現來看,我們以為曾經的人類文明之間相距甚遠,其實這也是歷史研究中所暴露的無知。我們所熟知的一些圖案,如佛教的萬字符、道家的太極圖,都曾經被認為是本民族文化的原創(chuàng),實際上它們出現的年代遠遠超越了我們的想象,“卍”是上古時代許多部落的一種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臘、埃及、特洛伊等國的歷史上均有出現,后來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們把它看成是太陽或火的象征,后來則普遍被視作吉祥的標志。世界各地的古代遺址中都發(fā)現了“卍”字符的蹤跡,包括古代的克里特和特洛伊、斯堪的納維亞地區(qū)、蘇格蘭、愛爾蘭、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南美洲的瑪雅文明、阿拉伯地區(qū)、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羅馬、早期的基督教文明、拜占庭文明、古印度、中國和埃及等等,只是我們自身知識和眼光的狹隘,導致了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太極圖的出現則更早,這里就不加以贅述了。 阿富汗展覽的這批文物中,有許多細微的印記,可以從中看到,遙遠的歷史上文化的交流是多么頻繁。我們可以看到希臘和羅馬風格的雕像,其造型風格帶有極為明顯的歐洲古典傳統(tǒng),我們還可以看到法輪的圖案,這幾乎可以說是佛教法輪的翻版,然而這一切都奇妙地融入到了阿富汗的歷史文物中。本來在阿富汗國家博物館還藏有三面典型漢代風格的銅鏡,只是很遺憾這三面漢代銅鏡并沒有參與展出。但這已足夠說明,文化從來不是封閉的,而是充滿活力地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交流。 文化與藝術直接關乎人類的心靈,我們在文化和歷史里尋求精神存在的源頭,找尋慰藉,文化讓國家和每一個個人感受到了深深的自信與榮譽感,在這里,讓我們向文物致敬。 (作者為“絲路秘寶——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珍品展”策展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