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jù):《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列位看官,如果問你,中風是否可怕,相必您一定是點頭稱是吧。 沒錯。中風確實可怕。你看那患者,有的口眼歪斜,有的語言不清,有的四肢不靈,有的則干脆不省人事。甭管你從前如何英俊瀟灑、風流倜儻,一旦患上此病,就再無往日風采了。若患者正值壯年,生命的恢宏越長,似乎戛然而止。 所以,提起中風,我們都唯恐避之不及。 可是,這本不該是我們中國人所為。 因為我們中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不畏懼中風的民族。 為什么這么說? 看官要知道,在我們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千百年的發(fā)展進程中,早就對中風這件事給予了關注。從上古的《黃帝內經(jīng)》,到漢代的《金匱要略》,再到明清時期的《醫(yī)林改錯》,關于中風的治療理念和方法,就一直在不斷豐富中,良方迭現(xiàn),名家輩出。 正因如此,我們中國人應對中風的手段,可謂繁多、犀利、有效。 這里面,有一張方劑,是我們今天要和您重點說說的。它體現(xiàn)了中華先民對中風的深刻認識,以及燦爛的中醫(yī)文化。深究其中,令人沉醉。 這張方,誕生在八百多年前,被記載于金元時期著名醫(yī)家劉完素所撰《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一書里。此方的誕生,標志著中國人治療中風之法向前邁了一大步。中風再不如從前那般可怕了。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所有中醫(yī)學方劑著作中都要重點介紹的,大秦艽湯。組方如下—— 秦艽9克,川芎、獨活、當歸、白芍、石膏、甘草各6克,羌活、防風、白芷、黃芩、白術、茯苓、生地、熟地各3克,細辛2克。這些藥物研為粗末,每次服用30克,水煎服即可。此等用量,我們參考自《醫(yī)方臨證指南》一書。 看官,在解讀此間精義之前,我們先得說說中風這個病。 中風,即腦卒中,現(xiàn)代醫(yī)學基本把它分作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兩大類別。中國古人不知道大腦里的血管,是出血了還是缺血了,所以他們不這么分類。他們怎么分?就從癥狀上分,基本分為中經(jīng)絡、中臟腑量大類。兩者有什么區(qū)別?說起來很復雜,我們可以簡單理解,就是中經(jīng)絡的,癥狀輕很多;中臟腑的,癥狀重很多。后者往往伴隨神智障礙,前者,很多時候患者還算明白,沒到不省人事的程度。 那么,前面這個大秦艽湯,治的是哪一種呢?答案是中經(jīng)絡,而且還是初中經(jīng)絡,即發(fā)病時間短,患病程度輕。 這個時候,患者是什么癥狀呢?大家記得三個要點就可以了:口眼歪斜、說話不清、手足不能動。這個時候,用這大秦艽湯,往往藥到病除。 近來,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叫做“打鐵還需自身硬”。那上面這些癥狀的發(fā)生,其實就是和我們自身“不夠硬”有關系。說白了,就是正氣虧虛,然后風邪乘虛而入。也就是說,一切的根由,源于我們自身氣血、衛(wèi)外不足。 風邪來了之后,它們侵襲了我們的面部經(jīng)絡。面部經(jīng)絡氣血一旦受阻,肌肉就緩廢了。而那些尚沒有緩廢的肌肉,就會牽引這些已經(jīng)生病的部分,于是,我們就口眼歪斜。這風邪有侵襲了我們的舌頭和四肢的經(jīng)絡,再加上之前氣血虧虛,血液不能濡養(yǎng)筋脈,所以我們就舌強不語、手足失靈。你看,我們的古人雖然不知道中風對腦神經(jīng)的傷害情況,但是卻從另外一個角度和維度,解釋了患者癥狀。你說他們聰明不聰明? 這個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大秦艽湯給了我們很好的方案。為了您看著方便,再把好方贅述一下:秦艽9克,川芎、獨活、當歸、白芍、石膏、甘草各6克,羌活、防風、白芷、黃芩、白術、茯苓、生地、熟地各3克,細辛2克。 首先,既然是外來的風邪引起了諸多癥狀,那我們當然要祛風。 這里面,秦艽、獨活、羌活、防風、白芷、細辛,都是祛風的,而且還有一點解表的功能。所謂解表,就是把人體的肌表打開,讓風邪有出路。雖然都是祛風,但是這些風藥里,各有所長。秦艽,祛風除邪,通經(jīng)活絡,還能清熱,《別錄》說它“療風無問久新”,所以是君藥。緊接著,羌活散陽明經(jīng)之風,獨活和細辛散少陰經(jīng)之風,白芷散陽明經(jīng)之風,防風為風藥走卒,指哪打哪,無處不到。而且,羌活善治上,獨活善之下,解一身之風。由此可見,這些藥物搭配起來,身上風邪再多變,也難逃這天網(wǎng)恢恢了。 接下來再看,這里有川芎、白芍、當歸、熟地??垂偃绻?jīng)常閱讀我們“精誠名醫(yī)匯”應該了解了,它們實際上是四物湯的組合。四物湯是干嘛的?養(yǎng)血的。為什么要養(yǎng)血呢?一來,“血行風自滅”。養(yǎng)好了血,自然能夠幫助我們祛風。二來,前面那么多辛散的藥,容易傷陰。而陰血不足,不能濡養(yǎng)舌本和經(jīng)脈,恰恰又是引發(fā)舌強和手足不靈的根源,所以我們要養(yǎng)血。 再往下看,我們見到了白術、茯苓。白術和茯苓是干啥的?是健脾胃養(yǎng)的。為什么要健脾胃?脾胃乃是氣血生化之源,氣血足,風自去,且衛(wèi)外之功能夠加強。同時脾主四肢,脾強大了,四肢不靈的問題就有了解決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健脾。 看官,前面這健脾和養(yǎng)血兩件事,就是為了扶正,讓我們自身硬起來,好去驅邪、“打鐵”。 最后,我們看到了黃芩、生地、石膏。這三味藥是清熱的。為什么要清熱?風邪郁久,容易生熱。 就這樣,全方以去風邪為主,以固本扶正為基,兼具清熱之能,周周正正、十分嚴謹,足見古人立方之妙了。一般來說,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面神經(jīng)麻痹、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都可以用它治療,效果非常好。臨床常常隨癥加減。列位看官如要應用,務必請中醫(yī)師辯證指導。 這就是中國古人,在八百年前創(chuàng)制的治療中風的辦法。它不知道幫助了多少人恢復健康。 可遺憾的是,在人人都關注健康的今天,在中風發(fā)病率高企的今天,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面臨復興的今天,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呢?而在了解它的人群里,又有多少愿意重視它、探索它、應用它呢? 正因如此,我們撰寫此文,兼以弘揚華夏醫(yī)道,彰顯岐黃之美。 全文完。列位看官以下如何?請在評論區(qū)暢所欲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