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唐代仙道小說中的道教金丹術

 隋春雨 2017-12-03

李春輝

一、唐前的長生追求

早在道教產(chǎn)生以前,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就有許多表現(xiàn)希冀長生不死的主題,它們是后來道教神仙思想的淵源之一。先民們想象出了許多不死之民、不死之鄉(xiāng)、不死之藥等傳說。《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記載:“不死民在其東(交脛國之東),其人為黑色,壽,不死。”屈原《天問》有“何所不死”之問,《楚辭· 遠游》說:“過羽人之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xiāng)。”《淮南子· 時則篇》有“不死之野”的記載?!俄n非子· 說林上》說:“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山海經(jīng)· 海內(nèi)西經(jīng)》記昆侖山,有巫咸諸巫“皆操不死之藥”?!痘茨献印?/span> 覽冥訓》說:“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高誘注:姮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在先民的精神世界里,最大的局限莫過于生命本身的局限。擺脫這種局限,是先民們持久的愿望。他們在當時的生產(chǎn)力水平和認識能力的前提下,想象出這樣一些長生不死的神話和傳說,表達了自己美好的愿望和追求。

秦漢的時候,方士們?yōu)橛系弁蹰L生不死的渴望,就在古代長生不死傳說的基礎上又編造了一些新長生不死的神話?!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曾派齊人徐市帶領童男女數(shù)千人入海求仙人,后來又使燕人盧生求仙人羨門、高誓,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秦始皇的求仙舉動都是為了實現(xiàn)他常生不死的夢想,妄想永遠地統(tǒng)治他龐大的帝國。《史記· 封禪書》記載,漢武帝更加熱衷于求訪仙藥的活動。方士李少君靠仙術得寵,他對漢武帝說:“祠灶則致物,致物則丹砂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則海中蓬萊仙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又說自己曾親眼見過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合則見人,不合則隱”云云。后來,漢武帝又先后任用方士少翁、欒大、公孫卿等人求仙,皆無效應。但武帝好之不衰,在派人入海求仙藥的同時,他還造柏梁臺、銅柱、承露仙人掌以求仙藥。

帝王的求仙活動,間接催化了戰(zhàn)國以來神仙家的理論和實踐,為日后道士們的長生久視的煉丹活動拉開了序幕。道教形成后,道士們在易學、老莊以及方士們求仙實踐的基礎上,升華了長生久視的追求。

魏晉六朝以來,在道士們的推動下,煉丹服食在士大夫階層中頗為流行。魏晉之際著名的文人何晏、王弼、夏侯玄等都是服藥的名士。竹林名士嵇康也服藥,《晉書· 嵇康傳》說他“常修養(yǎng)性服食之事,彈琴吟詠,自足于懷”。魏晉時人多服五石散。南北朝時期,服食之風延綿未息,這時候,金丹道教興起,道士指出燒煉金丹才可以成仙不死?!侗阕印?/span> 金丹》云:“老子之訣言:子不得還丹金液,虛自苦耳!夫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銷,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不老不死。”《南史卷七十六· 陶弘景傳》就有著名道士陶弘景曾為梁武帝用黃金、朱砂、雄黃等燒煉金丹的記載。燒煉金丹遂成為道教修煉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二、唐人煉丹求仙的宗教狂熱

唐代承魏晉六朝余緒,服食之風繼續(xù)興盛。由于唐代統(tǒng)治者的崇道政策以及道教自身的進一步完善,唐代社會掀起道教信仰的高潮,帝王、后妃、宗室、公主、大臣、文人士大夫階層等都熱衷于煉丹求仙的道教活動。從客觀條件上講,一方面,唐代興旺發(fā)達的社會經(jīng)濟為統(tǒng)治階級積累了大量的可供揮霍的財富,使煉丹這樣糜費巨大的活動成為可能;同時,唐五代時期,以燒煉金石藥物為主的煉丹技術得到空前發(fā)展,安置鼎爐,合煉藥物,減毒解毒的方法都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另一方面,唐代興盛的社會形勢,又促進了統(tǒng)治階級中追求逸樂、享受人生的風氣。丹藥的功效,無論是實際還是超越的,皆可滿足這一需要。

當時人們迷戀煉丹,有的固然出于一定的信仰,但許多人與信仰無關,只是為追求長生不死或聲色之樂而已,當時上層社會彌漫著煉丹求仙的風氣。這樣,部分得真?zhèn)鞯恼嬲行叛鲇袃?nèi)煉基礎的道士固然可以獲得效果,但是部分人的煉丹服食活動必然會走向歧途——這就是后來外丹走向衰落的原因。

據(jù)陳國符先生《道藏源流考》附錄五《中國外丹黃白術考論略稿》輯錄唐代丹經(jīng)書目百余種,另陳先生《中國外丹黃白法考》附錄二統(tǒng)計:“唐宣宗大中年間長安及四海精心燒煉龍虎丹者數(shù)千人?!碧拼S多皇帝迷戀煉丹術,許多皇帝嗜食“仙藥”,也就是所謂“長生藥”,以求長生不老。尤其是唐代后期諸帝,食藥者更加普遍。唐代不少皇帝的死,都與食藥有關,這在《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有記載,清代學者趙冀《二十二史札記》卷十九中的“唐諸帝多餌丹藥”條中對此也敘述甚詳。

大臣也多服藥?!缎绿茣肪砭哦抖欧鳌份d:“伏威好神仙長年術,餌云母被毒,武德七年二月,暴卒?!薄缎绿茣肪砭湃段具t敬德傳》載:“敬德晚節(jié)……又餌云母粉,為方士術延年?!敝刑茣r的昭義節(jié)度使李抱真更是一個迷戀于丹藥的悲劇的典型,《舊唐書》卷一三二《李抱真?zhèn)鳌份d:“(抱真)晚節(jié)又好方士,以冀長生。有孫季長者,為抱真煉金丹,紿抱真曰:‘服之當升仙’,遂署為賓僚。數(shù)謂參佐曰:‘此丹秦皇、漢武皆不能得,唯我遇之,他年朝上清,不復偶公輩矣?!瘡蛪赳{鶴沖天,寤而刻木鶴、衣道士衣以習乘之。凡服丹二萬丸,腹堅不食,將死,不知人者數(shù)日矣。道士牛洞玄以豬肪谷漆下之,殆盡。病少間,季長復曰:‘垂上仙,何自棄也!’益服三千丸,頃之卒?!?/span>

煉丹術

唐代道教煉丹長生之說的影響極大,不但帝王大臣多迷戀于丹藥,文人學士也不例外。盧照鄰、李頎、李白、韓愈、元稹等著名文人都曾煉過丹藥,這在他們的詩文中多有反映。

盡管人們懷著巨大的熱情煉丹求仙,雖然不少人是通過外丹成就的,如葛洪、陶弘景,對于普通人有時也暫時有一定效應,但長期來看,服丹的社會效益弊大于利,更沒有哪個人不內(nèi)修就可以真的長生久視,僅僅依賴丹藥反而可能為此而喪命,因此,人們開始懷疑、開始反省。批判和揭露丹藥危害的內(nèi)容,在唐人的詩文中層出不窮。

韓愈撰寫了《故太學博士李君墓志銘》述自己所聞八名遭水銀之禍的事例,文中韓愈沉痛地描述他的八位故舊服藥痛苦死去的慘狀,令人觸目驚心。韓愈總結服藥者的心理說:“不信常道,而務鬼怪,臨死乃悔。后之好者又曰:‘彼死者,皆不得其道也,我則不然?!疾。唬骸巹庸什?,病去藥行,乃不死矣?!扒宜?,又悔?!睂Ψ幷叩男睦淼拿悦?、虛妄和幻想揭示的入木三分,表現(xiàn)了其矛盾痛苦的復雜心情。

韓愈自己后來也因服丹藥而斃命。王琎民先生說:“仙術之盛,以唐為最。以韓愈、李泌之明達,至晚年皆以服丹不起,可見假丹道學說誤人之深。”與韓愈同時代的白居易在《思舊》(《全唐詩》卷四五二)詩詠述韓愈服丹藥病死之事曰:“……退之服硫黃,一病訖不痊。微之煉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訣,終日斷腥膻。崔君夸藥力,經(jīng)冬不衣綿?;蚣不虮┴?,悉不過中年。唯予不服食,老命反遲延?!疫M杯中物,其馀皆付天。”白居易列舉了當時的詩人、也是他的朋友的韓愈(有人認為是衛(wèi)中立,字退之,可備一說)、元稹都因服丹藥而過早的離開人世,杜元穎和崔玄亮也因服藥而深受丹毒之害,而自己因不服丹藥反而得到保全,因而感嘆說樂天知命、順其自然才是養(yǎng)生之道。白居易的詩表現(xiàn)了部分文人對煉丹服藥、求長生行為的清醒認識。

 

三、唐代仙道小說中的煉丹描寫及其時代精神

唐代仙道小說中形形色色的煉丹描寫

煉制丹藥以追求長生的描寫,在唐代仙道小說中多有表現(xiàn)?!墩氯亍罚ā短綇V記》,卷三一,出《宣室記》),《劉晏》(《太平廣記》卷三九,出《逸史》),《劉無名》(《太平廣記》,卷四一,出《仙傳拾遺》),《王卿》(《太平廣記》卷四五,出《原化記》),《劉商》(《太平廣記》,卷四六,出《續(xù)仙傳》),《陳惠虛》(《太平廣記》卷四九,出《仙傳拾遺》),《侯道華》(《天平廣記》卷五一,出《宣室志》),出《神仙感遇記》),《杜巫》(《太平廣記》卷七二,出《玄怪錄》),《杜子春》(《太平廣記》卷一六,出《續(xù)玄怪錄》),《蕭洞玄》(《太平廣記》卷四四,出《河東記》),《韋自東》(《太平廣記》卷三五六,出《傳奇》),這些篇目都有記載。

其中,《章全素》、《侯道華》都講得道長生需要誠心和機緣、貧賤者可仙的道理。《章全素》中,蔣生因為傲慢無禮,沒能認出給他做仆役的章全素是一位得道神仙,錯失煉成丹藥、得道成仙的機會,煉丹十年終無功效,死在四明山。杜光庭的《神仙感遇記》卷三《鄭又玄》也可為證,鄭氏因為“驕傲之甚”,“凌辱于物”,故終不得成仙。相反,《侯道華》中,侯道華是個被人瞧不起的奴仆,但他不畏譏笑,刻苦學習,孜孜以求,終于成仙,致使專事修仙的道士們乃不能及。這個故事可以說明:對于道教,身份和背景并不是得道成仙的必要條件,正如葛洪在《抱樸子內(nèi)篇· 論仙》中說:“夫求長生,修至道,訣在于志,不在于富貴。茍非其人,則高位厚貨,乃所以重累耳?!?/span>又說:“是以歷覽在昔,得仙道者,多貧賤之士,非勢位之人?!毙≌f告訴人們,成仙的關鍵在于修仙者的態(tài)度、誠心,而不在財富、地位等外在條件。

《劉無名》、《劉商》、《劉晏》、《杜巫》則揭示了煉丹求仙者的心態(tài)。《劉無名》中,奉命追捕他的泰山使者告訴他“大限既盡,將及死期”,只有入峨眉山求得金丹之道才可以超越生死;無名從其言,終于修成得道。《劉商》中,劉商“每嘆光陰甚促,筋骸漸衰,朝馳暮止,但自勞苦,浮榮世官,何益于己”,最終尋得丹藥,長生不死。對生命易逝的憂患和對命運無常的抗爭,使許多人把迷茫的目光投向了道教長生術,希望通過煉丹求仙等修煉活動來超越生命的局限,永遠地存在于這個世界上。這大概是當時多數(shù)煉丹求仙者的共同心態(tài)。當時人們對丹藥的功效十分推崇,丹藥甚至成為人生死的關鍵?!秳㈥獭分?,宰相劉晏結識變化為園丁的仙人王十八,對他盡心招待,后來,劉大病欲死,王十八用丹藥為他延命三十年;三十年后,王來索還丹藥,劉晏數(shù)月后去世。這里,得到道士的丹藥就能起死回生,失去就會死去,丹藥成了生命存亡的關鍵。

但是,煉丹長生畢竟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高深修煉行為,是真正有信仰、有研究、有傳承、有實修的少數(shù)人才可能達到的巔峰。在無數(shù)修煉成功的正面例子和少數(shù)反面例子不斷發(fā)生的巨大反差下,唐朝普通世俗人煉丹求仙的心情極為矛盾復雜。小說《杜巫》較典型地反映了唐人對煉丹求仙的矛盾心情。杜巫尚書在年少未達時得到一粒道士贈給的丹藥,“不飲食,容色悅懌,輕捷無疾。后任商州刺史,自以既登太守,班次已崇而不食,恐驚于眾。于是欲去其丹,遇客無不問其法……道士教以食豬肉,仍食血”,這樣才把丹藥吐出來。杜巫剛服食修煉時產(chǎn)生過一些效果,但后來為世俗目光所苦,又極力想去丹,這應當是心性不過關的普通跟風修煉者服丹的典型情況。小說的結尾又寫道:“巫后五十余年,罄產(chǎn)燒藥,竟不成?!毙≌f敘述中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之情??磥恚m受少數(shù)世俗人之苦,唐人對煉丹求長生之事始終不倦,并未徹底破滅這一人類歷史上最瑰麗神奇的偉大理想。

人們崇拜金丹的功效,煉丹在普通人眼里就顯得頗為神秘,講究很多禁忌,比如時辰、火候等諸多因素?!锻跚洹分?,道士在大灶上煮藥,命王卿在廚下守火,王卿私自開鍋窺藥,藥化為一白兔,從釜中走出。道士說“藥已失矣”。后來,道士施香禹步作法,道士二人變成白鶴,才擒得白兔,投入釜中,繼續(xù)燒煉,王卿也因此被逐歸。這篇小說中,王卿私自窺藥犯了煉丹中的禁忌,而仙藥化成白兔走失的想象頗為新奇。

煉丹求長生的風氣在唐代盛行一時,許多僧人也追求此道?!蛾惢萏摗分?,“陳惠虛者,江東人也,為僧”,一次偶入神仙之境,仙人張老告訴他神仙可學,只要“立志堅久”,就可“肉身升天”,惠虛自此慕道,晚年終于得到大還丹,得道成仙。僧人也參加道教的煉丹求仙的活動,說明外來佛教文化也有浸融匯合到道教的態(tài)勢,另外也說明道教的外丹術在唐代廣泛流行。

許多時候,煉丹術可以燒制黃金,有人竟以此牟取暴利?!冻慑觥罚ā短綇V記》卷四○○,出《廣異記》)中,成弼侍奉在太白山煉丹的道士,道士送他十粒丹砂,一??墒故锍嚆~化為黃金,后來,成弼過分貪婪,求丹砂不成,殺死道士,奪得道士剩余丹砂,多變黃金,很快殷富,被人告發(fā),唐太宗得知后召令造黃金,要盡天下之銅乃已,凡數(shù)萬斤而丹盡,其金即所謂的大唐金。太宗令列其方,弼實不知方,帝謂其詐,遂斬之。而大唐金遂以流通。這種大唐金即是藥金,并非真金。

而在小說《王?!罚ā短綇V記》卷三三,出《瀟湘錄》)中煉制黃金之術成為志士救人濟世、賑濟貧困的手段。王常負氣任俠,有掃平天下禍亂、拯救天下饑寒的志向,神人授以燒煉黃金的神術,并告誡他不要授之以貴人和不義之人,濟人之外,不要奢逸。后來,王常以此術游歷天下,用黃金賑濟乏絕。小說借神人之口表現(xiàn)出作者對身處救人之位而無所作為的統(tǒng)治階級的強烈不滿:“秦皇、漢武,帝王也。帝王處救人之位,自有救人之術而不行,反求神仙之術則非。爾無救人之位,欲救天下之人,固可行此術。”這篇小說表現(xiàn)了道教的濟世思想。小說中用煉丹術救人濟世的想法雖難以普及,但也表達了道教對中晚唐社會現(xiàn)實的憂慮和關注,希望挽救社會危機的愿望。

 

四、外丹術之轉變與唐人仙道小說

外丹術在唐代發(fā)展到極盛之日,同時也是其走向衰落之時,陽極變陰,不易之理。普通人單純服食丹藥的危害和危險,自煉丹術出現(xiàn)之時就不斷被事實驗證,越來越多的人從這些慘痛的教訓中醒悟過來,明白真正的金丹大道難以在功利心太強的世俗社會普及,必須強化內(nèi)煉之道。

其次,內(nèi)丹之取代外丹,也與當時學術思想的轉型有密切聯(lián)系。在中國原始的傳統(tǒng)道學中,修道德而性命、心性自然在其中,不需要特別的將心性提出,因此并不重視對人的心性的研究。道教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吸收了佛教的部分思想,注重關于人的心性的探討。佛教追求的是成佛,佛教哲學就探討佛性問題;道教追求的是成仙,道教哲學就探討道性問題。道教認為,道性本來清靜,所以人人皆有可能得道成仙,但是,這個道性由于心的妄想,或外物(或曰“境”)的引誘,或是性由于動而生情,又往往不能保持,所以要恢復。

與此同時,煉丹理論也逐漸發(fā)生變化。初期的煉丹理論,是認為萬物可變,人能變成神仙,它物也能變成金丹。服食金丹,就是將金丹堅固不敗朽的性質轉移到自己身上,即所謂“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抱樸子內(nèi)篇· 仙藥》),“假求外物以求堅固”(《抱樸子內(nèi)篇· 金丹》)。后來,內(nèi)丹興起,取代外丹,所謂煉丹也不再是燒煉礦物材料,而是以人體為丹鼎,以精氣神為汞鉛?!剁妳蝹鞯兰氛f:“真氣隱于人之內(nèi)腎,所謂鉛者此也。所謂汞者,心液之中,正陽之氣是也。”這樣,把人體作為鼎器,煉丹就完全成了體內(nèi)修煉的過程,修煉的始發(fā)點,是人心的活動。初期的煉丹活動,煉丹家強調(diào)道德淳厚、心靈虔敬,而心靈的修煉蘊含其中,因此決定了藥物和火候等,當外丹轉為內(nèi)丹時,一切都將決定于人心的品質。這樣心靈的修煉就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對心性的研究和鍛煉成為修煉的關鍵。

外丹到內(nèi)丹的轉變過程,在唐代的仙道小說中也有表現(xiàn)?!抖抛哟骸?、《蕭洞玄》、《韋自東》三篇都表現(xiàn)煉丹不成的故事,情節(jié)大致雷同。

杜子春縱酒閑游,蕩盡家產(chǎn)之后,策杖老人一次給他三百萬資財,又給他一千萬,兩次他都故態(tài)復萌,揮霍一空,這就暗示他的心性的脆弱,為他日后在最后一刻的動搖埋下了伏筆。第三次他接受老人三千萬的周濟,立志重新做人,行善積德。后來.老人同他一起登上華山云峰臺,老人煉丹,他為老人守護丹爐,老人囑咐他“慎勿語。雖尊神惡鬼,猛獸地獄,及君之親屬為所困縛萬苦,皆非真實。但當不語不動,宜安心莫懼,終無所苦?!庇谑牵?jīng)歷了種種駭人的幻境考驗。金甲將軍仗劍張弓,斬射相加,猛獸毒龍,爭前搏噬,子春神色不動;雷電交加,大水直下,子春端坐不動;甚至把他妻子捉來,在哀求號哭聲中百般折磨,慘不忍睹,他的神色皆不為所動。其后,他的靈魂沉入地獄,備受火坑鑊湯,刀山劍樹之苦,心念老人之言,竟不呻吟。后閻王使他轉世為啞女,長成后,與盧生結婚,得一子二歲,盧生怒其不言不笑,將嬰兒在石上摔死,血濺數(shù)步,子春愛子心切,忽忘所約,不覺“噫”了一聲?!班妗甭曃聪ⅲ蠡鹚钠穑菔揖惴?,煉丹功虧一簣。道士(即策杖老人)嘆息地說:“吾子之心,喜、怒、哀、懼、惡、欲皆忘矣,所未臻者,愛而已。向使子無噫聲,吾之藥成,子亦上仙矣。”這里指出:煉丹成敗的先決條件在于心性的堅定,只有內(nèi)心專一,徹底忘掉七情六欲,經(jīng)受內(nèi)心的考驗,進入忘我之境,排除種種幻境的干擾,才有可能煉成仙藥、得道成仙。反之,哪怕有一點私心雜念,則為心魔所乘,就會功敗垂成?!抖抛哟骸窐O其強調(diào)心性的作用,反映了正統(tǒng)丹道家對于世俗人不事內(nèi)修就希圖服食金丹成仙的功利心理的強烈批評!這些思潮促成了外丹向內(nèi)丹的過渡。

《蕭洞玄》的主旨、情節(jié)與《杜子春》大致相同,只是在這篇小說中,主人公終無為除了經(jīng)受猛獸地獄的折磨外,還經(jīng)受了美女的色誘;杜子春轉世為女子,終無為轉世為男子,同樣因愛子之心而煉丹失敗。

《韋自東》中,韋自東自告奮勇,打死兩個吃人的夜叉,成了有名的英雄。因此才有道士請他看護丹爐。韋自東也沒有經(jīng)受住考驗,妖魔變成道士的師父,騙過韋自東,破壞了藥爐。

這三個故事,錢鐘書先生認為是《大唐西域記》中卷七記婆羅痆斯國救命池一節(jié)的源頭,后來小說《綠野仙蹤》第七十三回《守仙爐六友燒丹藥》也是源于此。這個以道教故事為原型的煉丹不成的情節(jié)模式融入佛教文化之中,反映了當時道教文化統(tǒng)領社會思潮的歷史現(xiàn)象。道教的故事被佛教學習運用,被賦予了道教外丹向內(nèi)丹轉化的文化色彩,值得我們注意。

總之,仙道小說中大量的燒煉仙丹的描寫都是道教長生觀念和信仰的體現(xiàn),不管是內(nèi)丹還是外丹都表現(xiàn)了道教的這一核心信仰。道教是一種以生為樂、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久視的宗教。如《老子想爾注》便把《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中的“公乃王,王乃大”改為“公乃生,生乃大”;把二十五章中“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王”均改作“生”?!蹲ⅰ分姓f:“生,道之別體也?!币饧矗哼@個“生”,如生長、生命、生存,都是道的表現(xiàn)形式;“生”和天地同樣很重大?!短浇?jīng)》中說:“夫天道惡殺好生”,也是重視“生”。葛洪強調(diào):“天地之大德日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過乎長生之方也?!保ā侗阕觾?nèi)篇· 勤求》)

道教信仰的核心就是對生命的肯定和對永生的追求。肉體長生的成仙信仰,出于對人生、人間的摯愛,植根于華夏民族摯愛人生的現(xiàn)世主義人生態(tài)度;希求長期地、無限期地存在于人間,是人世間各種幸福的巔峰,這是是出于對人生、人間的肯定與大愛!盡管無論是飛升成仙,還是長生久視,離普通百姓都十分遙遠,缺乏毅力與道德者更是不可企及,但其希望生命的永存、人間大愛得到無限的滿足和延續(xù)的內(nèi)在精神,則是現(xiàn)代社會所缺乏,這正是道教重生觀念的對世俗社會的極大貢獻。因此,在這一角度上看,唐代表現(xiàn)煉丹的小說有其獨特的文化價值。

揭示出唐代仙道小說中的道教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本文嘗試從唐人仙道小說中的道教煉丹術這個切入點進行探討,揭示出唐代仙道小說中蘊含的道教文化色彩,展現(xiàn)了唐人仙道小說中宗教氣息背后真實的世俗觀念和時代心理,使我們走進那個時代的士人的真實世界,更加逼近歷史的真相。魯迅先生說:“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讀史,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我相信,沿著道教文化的思路探討包括唐代仙道小說在內(nèi)的許多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我們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和發(fā)現(xiàn)。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