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胡同,南有弄堂。你最喜歡行走在上海的哪一個部分? 不同于外灘、南京路、陸家嘴……所展示的上海,弄堂是由日常生活和凡俗人生所組合而成的,同樣是上海真實和難忘的一部分。 老人背手負暄的聚談,小孩拆天拆地的喧嚷,亭子間家人的碎語,隔壁爺叔吃飽老酒的牛皮……是每條弄堂的常景,飄著油煙味也伴隨著記憶。 你也喜歡行走在上海的弄堂中,聞著記憶中的飯菜香么? ?
上海弄堂 站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它有著觸手的涼和暖,是可感可知,有一些私心的。 那溝壑般的弄底,有的是水泥鋪的,有的是石卵拼的。水泥鋪的到底有些隔心隔肺,石卵路則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感覺。兩種弄底的腳步聲也是兩種,前種是清脆響亮的,后種卻是吃進去,悶在肚里的;前種說的是客套,后種是肺腑之言,兩種都不是官面文章,都是每日里免不了要說的家常話。 上海的后弄更是要鉆進人心里去的樣子,那里的路面是飾著裂紋的,陰溝是溢水的,水上浮著魚鱗片和老菜葉的,還有灶間的油煙氣的。 因此,它便顯得有些陰沉。太陽是在午后三點的時候才照進來,不一會兒就夕陽西下了。這一點陽光反給它罩上一層曖昧的色彩,墻是黃黃的,面上的粗項都凸現(xiàn)起來,沙沙的一層。窗玻璃也是黃的,有著污跡,看上去有一些花的。 上海弄堂的感動來自于最為日常的情景,這感動不是云水激蕩的,而是一點一點累積起來。這是有煙火人氣的感動。 弄堂的歷史 弄堂其實是上海開埠后誕生的產物。從1843年開埠至1847年11月正式簽發(fā)道契的5年時間中,已有60件左右的土地交易悄然展開。 待到19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租界的現(xiàn)代都市輻射效應不斷顯現(xiàn),大量江浙富商子弟、破產的手工業(yè)者、仕途不通的文人士紳將上海視為樂土,移居來此。1882至1891年上海的《海關十年報告》這樣說道: 上海租界的房租之貴超過中國的多數(shù)城市,但是由于人身和財產更為安全,生活較為舒適,有較多的娛樂設施,又處于交通運輸?shù)闹行奈恢谩Y果是中國人占有了收入最好的地產。 在此背景下,逐漸出現(xiàn)了比較正規(guī)的房地產市場需求。一些早期的著名洋行如老沙遜、怡和、仁記等紛紛投巨資從事房地產經營,從而產生了第一代“石庫門”住宅,這就是通常所稱的“老式石庫門”。 1876年,葛元煦在《滬游雜記》中就對這種新生的石庫門的形制、租價有所交代: 上海租屋獲利最厚,租界內洋商出賃者十有六七,樓屋上下各一間,俗名一幢,復以披屋設灶,市面租價每月五、六、七兩銀數(shù)不等,僻巷中極廉,每間亦需洋銀三餅,昔人言長安居,大不易,今則上海居,尤不易焉。 至1882年,租界內石庫門住宅的出租規(guī)模越來越大。且看當時《申報》記載的老閘橋以西,廈門路附近石庫門的招租廣告: 今有在老閘西、??道锉?,博經里新造市樓房六十余幢,石庫門樓房四十余幢,曬臺、后披、井,租價起碼每幢二元五角,余者格外公道。倘欲租者,請至博經里口慶記經租賬房訂租可也。 老式石庫門建筑,住宅平面多為三開間二廂或二開間一廂,甚至還有少數(shù)五開間的。房間包括起居室、臥室、浴室、廚房,還有曬臺、天井和貯藏間,可以供兩、三代同堂的一家人居住。 北京東路830弄瑞康里 其建筑結構多為傳統(tǒng)的磚木立帖式,外墻多為石灰粉刷,門框一般也很簡單,為條石砌成,無復雜的門頭裝飾,形式仍留有較強的江南民居的特點。 房子建成后,每隔幾排就在四周建起圍墻,形成一個住宅小區(qū)。出于通行、采光和通風的需要,小區(qū)內每兩排樓房中間都鋪設出一條小巷。這種成排樓房中間有通道隔開的住宅形式,從此被稱作“里弄房子”或者“弄堂房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隨著上海土地價格上漲、城市人口劇增以及家庭漸趨小型化,石庫門里弄樣式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1920年代的蘇州河 住宅平面由原來的三間二廂改變?yōu)閱伍_間和兩間一廂,傳統(tǒng)的2層樓也開始變成3層。結構多為磚承重墻代替?zhèn)鹘y(tǒng)的立帖式,造型上不再采用馬頭墻等傳統(tǒng)裝飾,墻面多為清水磚墻而很少用石灰粉刷 。 建筑的細部,譬如欄桿、門窗、扶梯、柱頭、發(fā)券等,全部采用西方建筑細部裝飾的處理手法。室內生活設施日臻完善,開始裝有衛(wèi)生設備。這種里弄被稱為“新式石庫門”(又稱“改良式石庫門”)。這種里弄在今天的南京東路街區(qū)內仍留存很多。 步高里:陜西南路建國西路弄口 百年前租一間弄堂房子要花多少錢? 清末民初著名報人包天笑在其自傳《釧影樓回憶錄》中說,1906年他從家鄉(xiāng)蘇州來到上海,準備租一處房子住上一段時間。 后來他發(fā)現(xiàn)一張招租廣告,說在北面一點的愛文義路陳家浜(今北京西路成都路)勝業(yè)里一幢石庫門有空房,于是就尋址而去。以下所引,就是包天笑選擇入住勝業(yè)里的情景: 我叩門進去……問她租金若干,那位二房東老太太先不說價,詳詢我家中多少人?是何職業(yè)?何處地方人氏? 我一一告訴她,她似乎很為合意。她自己告訴我:他們家里一共是五人,老夫婦兩人外,一個女兒,便是剛才所見的,還有一子一媳。他們是南京人,但是說得一口蘇州話,因為她的兒媳是蘇州人。 她說:“我們是喜歡清清爽爽的,如果人多嘈雜,我們便謝絕了。你先生是讀書人,又是蘇州人,我們不討虛價,房租每月是七元。”我立刻便答應了,付了兩元定金,請她們把所貼招租,即行扯去。 |
|
來自: 憨癡呆 > 《上海、無錫、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