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第二十二回里,賈環(huán)作了個燈謎: 大哥有角只八個, 二哥有角只兩根。 大哥只在床上坐, 二哥愛在房上蹲。 這個“愛在房上蹲”的“二哥”謎底是獸頭。 傳說龍生九子,不成龍而成九種怪獸,清代翟灝《通俗編》里說道:“(九子)二曰螭吻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斌の牵置|吻、鴟尾等,傳說這位龍子慣興風(fēng)作浪,善吞火,又喜歡登高遠(yuǎn)眺,因此古人將它的形象放在高高的屋頂上,張開大吻,吞住屋脊,用來防范火災(zāi),所以它又得名“吞脊獸”。 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多是易燃的木質(zhì)結(jié)構(gòu),防火顯得十分重要,鴟吻也因此在我國古代建筑中具有重要地位。據(jù)考證: 漢代以前宮殿正脊兩端高高翹起,其形狀像鳳鳥翅膀,后來演變成魚尾狀,被稱為“鴟尾”。 在南北朝至隋唐的石窟壁畫中,受到印度“摩羯”形象的影響,鴟尾造型呈月牙形。 到唐代,鴟尾造型逐漸突出吻部,張開大嘴吞住屋脊,因此多被叫做“鴟吻”。至于鴟吻龍頭魚尾巴、張口吞脊的形象是在宋代被固定下來的,遼、西夏等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也多用這種形象。 金元時期,鴟吻又有變化,它的尾巴不再向屋脊的中央卷,開始向后向上卷,到明清時期就完全向后卷,同時又怕它擅離職守,跑回大海嬉戲,在它背后殘忍地插上一把仙人的“寶劍”,將它牢牢釘在屋脊上。當(dāng)然這只是傳說,從建筑構(gòu)造來講,由于龍嘴張得太大,插上這把“寶劍”有助于固定鴟吻,以保證建筑物的穩(wěn)固。 唐·琉璃鴟吻 殘長81厘米、寬36厘米 這件折扇形的鴟吻出土于上京東城寺院遺址(黑龍江省寧安縣)周圍,或為殿頂正脊兩端的飾物。 西夏·綠釉鴟吻 高152厘米,寬92厘米,厚32厘米 1974年寧夏銀川西夏皇陵西碑亭遺址出土 西夏陵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西郊約30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方圓50多平方公里,埋葬了西夏十代帝王中的九位。西夏滅亡后,帝陵遭到嚴(yán)重破壞。從20世紀(jì)70年代開始,考古學(xué)家對王陵進(jìn)行了幾次考古發(fā)掘,出土了大批建筑構(gòu)件。 西夏陵出土的鴟吻有琉璃和灰陶兩種,造型均呈龍首魚身、張口吞脊?fàn)睿c同一時期河北薊縣獨樂寺遼代山門鴟吻、山西大同華嚴(yán)寺金代薄伽教藏殿鴟吻均屬同一類型,與宋代鴟吻造型相同。除鴟吻外,西夏陵出土的脊飾構(gòu)件還有摩羯、吼獅、四足獸、立鴿、套獸、迦陵頻伽等。 明·鴟吻 江蘇南京市出土 通高82厘米,長30厘米,寬17厘米 唐·綠琉璃釉獸頭 殘高26.5厘米 黑龍江寧安渤海上京龍泉府城遺址出土 唐·綠琉璃釉獸頭(與上圖為同一件) 中國古代建筑中起脊的硬山式、懸山式有五條脊,分別為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正脊兩端有龍吻,又叫吞獸;四條垂脊排列著五個蹲獸,統(tǒng)稱“五脊六獸”。 渤海國在發(fā)展過程中,吸取唐朝先進(jìn)文化并仿照唐長安城建造上京龍泉府。上京城宮殿、廊廡、門樓、廳閣、大族邸宅以及寺院的建筑,屋頂均鋪設(shè)光亮的黃色和綠色琉璃瓦,也有普通的灰色瓦。殿堂屋脊的兩端有翹起的巨大的五彩絢麗的琉璃釉鴟吻,垂脊前頭配有獸頭。屋檐上垂掛著沿瓦和美麗勻稱的蓮瓣紋瓦當(dāng),墻壁和地面上鑲鋪著有楚花、壯月、萱草紋的磚。其形制與做法都具有濃郁的唐風(fēng)。 (本文內(nèi)容根據(jù)中國國家博物館編《文物里的古代中國》、《中華文明——<古代中國陳列>文物精粹》編輯而成,有刪減)古代中國陳列> (編輯 / 李秀娜) (圖文版權(quán)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