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孫子兵法》共十三篇,所以,題目應該改成“孫子兵法,第一篇講什么?”海涵,海涵!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春秋后期大軍事家孫武所撰。其十三篇分別為始計、作戰(zhàn)、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 《孫子兵法》為后世兵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圣典”,乃孫武游歷征戰(zhàn)齊、魯、吳、楚、越等國,實地考察古戰(zhàn)場,承繼姜子牙、田穰苴等前人兵書,經過對戰(zhàn)爭中戰(zhàn)略、戰(zhàn)術、排兵、布陣、用人等方面考量撰寫闡發(fā)而成。 其中的第一篇名為“始計”,論述了在開戰(zhàn)之前和戰(zhàn)爭中怎樣進行謀劃的問題,并論述謀劃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意義。共424字。全文如下: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zhàn)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zhàn)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而況于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第一段開篇即從政治的角度來認識軍事的重要性,指出戰(zhàn)爭是一個國家的頭等大事,關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 第二段從戰(zhàn)略學的高度,指出敵我雙方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基本條件,是“五事”和“七計”?!拔迨隆睘榈?、天、地、將、法?!暗馈敝v政治問題;“天”講陰陽寒暑時制氣候等自然條件;“地”講地理條件;“將”講將領的素質;“法”講軍隊建設。其中政治問題最為重要,所以列為第一?!捌哂嫛笔恰爸魇胗械?,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睂O武指出比較戰(zhàn)爭雙方的“五事” 和“七計”,誰占優(yōu)勢誰就將獲得戰(zhàn)爭的勝利。 第三段認為聽從了有利于克敵制勝的計策,還要創(chuàng)造一種勢態(tài),作為協(xié)助我方軍事行動的外部條件。勢,就是按照我方建立優(yōu)勢、掌握戰(zhàn)爭主動權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相應措施。在戰(zhàn)爭進行過程中,必須根據利害關系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時行研究和謀劃,采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末段孫武認為,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zhàn)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以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肯定要失敗的。 最后要說一下,齊國人作戰(zhàn)講究斗智不斗力,故齊國才成為兵學發(fā)源地。自姜太公奠基之后,司馬穰苴、孫武薪火相傳,潤澤天下,但自從有了孫武,有了孫武十三篇,兵家才在當今亂世中自成一家,可以說,孫武十三篇乃千古兵家第一書?!秾O子兵法》為后世兵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圣典”,不無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