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桿秤是我國春秋末年越國大夫 范蠡發(fā)明的。 相傳范蠡在經商中發(fā)現(xiàn),人們買賣東西都是用眼估堆,很難做到公平交易。他決定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做標記,一顆星代表一兩重,十三顆星代表一斤。后來,因為一些心術不正的商人,賣東西時缺斤少兩。 所以范蠡改白木刻黑星為紅木嵌金屬星形,并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上福、祿、壽三星,以十六兩為一斤。 并說:“經商者若欺人一兩,則會失去福氣和幸福。欺人二兩,則后人永遠得不了‘俸祿’。欺人三兩,則會折損‘陽壽’!” 目的是為了告誡商人,必須光明正大。于是,秤這種計量工具便一代代流傳了下來,沿襲了兩千多年。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 淅川縣 滔河鄉(xiāng) )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后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范蠡第三次遷徙至 陶 (今山東菏澤市定陶區(qū)),在這個居于“天下之中”(陶地東鄰齊、魯;西接秦、鄭;北通晉、燕;南連楚、越,司馬遷稱定陶為天下之中)的最佳經商之地,操計然之術(根據(jù)時節(jié)、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予,順其自然、待機而動)以治產,沒出幾年,經商積資又成巨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