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沈行佐 沈行佑 編輯 | 鹿鳴 對錯論 作為知行合一要求的太極拳總有不少人求助對架式鑒別的對錯,無奈也無辜。不是鑒別有困難而是諸多表達上的不便……。 不同的拳路,各別的傳承,習慣的不同,理解的差異,側重點亦不同,欲求得一種的評判顯然是不公平的。 于是只能看其對拳路的熟練程度,對勁的解析方法,對拳理的表達能力來稍作評論,既浮光掠影,又缺真實指導。因為學識粗陋實在也談不深,不好談,甚至羞于談。 對勁很外露的談勁要隱,不一定合時宜,是傳承緣由吧。對勁軟而不顯者又該如何談呢,四兩勁唄……。對腿的出步也是各有千秋,只能看其腰腿有沒有功底。對手法的評判看其拳意明不明,一致勁如何,拳架,掌形,虛實如何。身形上的中正,架型上的開闔,運行中的吞吐,攻守上的法度上略窺一二,僅此而已……。 人無完人,拳無完拳,主要看熟練程度,修練能力,在拳上還是有反映的,這種反映在氣慨上,在意蘊里,在神色中。以上是我鑒別上的些許體會,愿能益于諸位同道。 太極拳這門技藝的對錯判斷我曾經(jīng)講過,“永遠是對的,永遠是不對的'放在時間的節(jié)點里就是可以不斷改進提高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就是“藝無止境”。前提是你遇到了一位真正能引你走上太極拳道路的太極拳老師。走上知行合一的道路。 對松的理解要放在相對的比較上,一味松軟不是太極拳,松的目的是去頂,去呆,去僵,追求的是柔順,圓潤,沉穩(wěn),不丟頂?;谶@個目的就要化,化直為曲,化僵為順,化頂為柔 ,而不是丟掉本身的力道。在這過程中逐漸產(chǎn)生的剛中之柔,柔中蘊剛是自然而然的。 假如字正腔圓是中國戲劇要求的話,太極拳則要求中正安舒,剛柔相濟,綿綿不斷,猶如長軸山水畫,體現(xiàn)如虹氣勢。天,地,人的相得益璋。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體味。 不斷的“知行合一”不斷地精雕細磨探索追求的生靈是太極人生之路的靈魂……。 隨想 太極拳和傳統(tǒng)武術是同根同源的武術品種,需要練架,練勁,練勢,練能,練韻。它有自己特點,但不是異類,有柔的要求,不等于無剛,無整,無一致之勁,是去呆,去滯,去頂?shù)囊蠖?,此次徐——雷之比試就充分說明了這一切,太極拳之技打要融合其它格斗技術才能有所進益,否則亦不容樂觀。格斗需要技巧是綜合的技巧。實際還是需要力量、速度、平衡作基礎。太極拳不是神拳,亦不是玄道,更不是無往不勝。認識太極拳的長處與短處才能更清楚太極之道,運用好拳技,振興中華武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