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魚外殼的斜頂端有一個不起眼的小螺旋,這就是它們的螺塔。相比含蓄內斂的螺塔,最外一圈的螺層就顯得寬大粗獷。鮑螺的種類數不勝數,我們平時最常食用的一種是皺紋盤鮑,它的外殼通常為深綠色伴有紅棕色,外殼顏色取決于它們攝食的海藻種類,螺殼像盤子一般扁平,因此屬于盤鮑屬。皺紋盤鮑的螺口沒有厴[yǎn],通俗來說,就是螺螄殼口的那個蓋子。它的腹足依靠中間圓圓的那塊類似閉殼肌的部位和螺殼牢牢粘在一起。
鮑魚外殼上有從殼頂向腹面逐漸增大的一列螺旋突起,這些突起在近末端貫穿成小孔,鮑魚平常吸附在巖石上,這些孔洞是它和外界物質交換的通道,孔洞數量因個體大小和種類而異,通常有四到九個孔,于是古人又稱鮑魚為“九孔螺”。但鮑魚殼的層高顯然不足以保護它厚實的身軀,于是它依靠寬大而平展的腹足跖面緊緊將自己吸附在礁石上,鮑魚腹足的吸附力十分驚人,一個直徑十厘米左右的鮑魚,足部吸著力可重達百公斤,任憑巨浪如何沖襲,也奈何不了它。
在橢圓形腹足長軸一端隱藏著鮑魚的腦袋,上面生有一對細長的觸角,觸角基部凸起的部位就是鮑魚的眼睛(圖2),和鮑魚對視這種超凡脫俗的體驗也只有關注了薩魚的你才能擁有。鮑魚口里的幾丁質齒舌生形如銼刀,它們就利用這些小齒刮取和碾碎食物。鮑魚喜歡棲息在潮間帶礁石區(qū),常在夜間活動,白天則潛藏于礁石縫隙里。它們食性很雜,以海帶、裙帶菜等藻類為食。鮑魚的生長速度在貝類中屬于比較緩慢的,從受精卵長到六七厘米左右的成鮑需要大約三年時間。
我國周邊海域主要出產的鮑魚就是皺紋盤鮑H. discus(圖1),一種北方冷水鮑魚,又稱蝦夷盤鮑エゾアワビ,它通常被看作是日本黑鮑クロアワビ的一個亞種,有4-5個殼孔殼直徑6-10cm。國內市場上出售的皺紋盤鮑幾乎都來自人工養(yǎng)殖,山東、遼寧等地都有著名的鮑魚養(yǎng)殖基地,一年四季有出產且產量巨大,這也使得這種鮑魚得以走入尋常百姓家。
全世界食用鮑螺近百種,太平洋沿岸及其部分島礁周圍分布的種群數量最多,印度洋次之、大西洋相對少些。例如北美人也愛食用鮑魚,他們吃的是紅鮑H. rufescens(圖8),主要分布于加拿大哥倫比亞省至墨西哥沿岸。紅鮑是美國西海岸常見的一種鮑魚,它的外殼呈淺紅褐色,最大的特點就是身形無比碩大,外殼可達30cm,大小像一個臉盆。紅鮑在美洲當地的吃法比較粗放,通常切成牛排大小煎著吃或者裹面粉油炸,肌肉纖維略粗糙一些。
原產于南非沿岸的南非鮑螺H. midae(圖2)也是一種著名的大型鮑魚,它的螺殼表面十分粗糙,可達20cm左右,是一種高品質鮑魚,上世紀末開始大量進口到國內制成高檔干鮑。赤鮑螺H. rubra(圖6)又叫黑唇鮑和平滑鮑螺H. laevigata(圖4)又叫綠唇鮑 是澳大利亞比較常見的商業(yè)鮑種,主要分布塔斯馬尼亞州以及西澳大利亞州。新西蘭鮑螺H.iris(圖7)是新西蘭獨有的著名物產,因為烏黑的腹足又俗稱黑金鮑,在新西蘭土著毛利文化和信仰中,被信奉有避邪和保護種族的神奇力量。經過拋光的新西蘭鮑螺殼煥發(fā)出彩虹一般的炫彩,常常被制成工藝品出售。其實我國古代就有將鮑魚殼拋光后鑲嵌到器物表面的工藝,就是所謂的“螺鈿”。
我國食用鮑魚的歷史悠久,三國時代的梟雄曹操是鮑魚的忠實擁躉,大詩人蘇東坡更在嗜食鮑魚之余,專門為這種美味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佳句。具有數千年飲食文化的中國人,除了懂得食用新鮮鮑魚,還懂得運用極其復雜的烹飪手段,去炮制干鮑魚。鮑魚的等級按“頭”數計,即每司馬斤(約605克)有“2頭”“5頭”“10頭”不等,頭數越少價錢越貴,這里的鮑魚必須是干鮑。高級干鮑猶如古董珍品一樣。干鮑烹飪時需要經過繁復的泡發(fā)工序,再用高湯長時間小火?煮,鮑肉從堅韌直到腹足中心漸漸軟化,鮮味也慢慢滲入,這就是所謂的”溏心鮑”。
@果殼網 @微博科普收起全文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