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關于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相信你應該看過不少介紹了。 當然,如果看的素材多,相信應該也知道理查德塞勒不僅是行為金融學大師,而且炒的一手好股票。 是的,理查德塞勒是投資學中反轉因子的提出者。 所謂反轉因子,和EarlETF讀者非常熟悉的動量因子,可以說是一堆鏡像雙胞胎。 動量因子,相信的是強者更強,所以往往會選擇過去一段時間最強的股票、資產繼續(xù)持有。 而反轉因子恰恰相反,相信的是風水輪流轉,往往會選擇過去一段時間表現最差的股票、資產繼續(xù)持有。 這兩個因子,都被證實非常有限。 可不要覺得矛盾,因為動量和反轉這兩個截然相反的現象,是存在于不同的時間周期的。以美國為例,一般12個月內呈現動量效應,而更長的3-5年,則是呈現反轉效應。 查德塞勒搞行為金融學,在主流經濟學界是異類,可能也正是因為沒包袱,所以早早的擁抱業(yè)界。 早在1993年,查德塞勒就和Russell Fuller成立了Fuller&Thaler Asset Management,拳頭產品就是基于反轉效應的基金Undiscovered Managers Behavioral Value Fund(UBVLX)。 從MorningStar的數據來看,過去10年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跑贏S&P 500指數和同類基金2個百分點以上。 這只基金最新的規(guī)模是60億美元,最低投資額3百萬美元,年管理費1.04%,這么算下來一年6000萬美元的管理收入是很輕松的??刂瞥杀镜脑挘榈氯彰磕陜糍崙撌沁h多過這次諾貝爾經濟學獎的。 當然,上面這些,其實都是經濟學界的掌故。 真的要扯,還能扯扯前幾年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發(fā)現三因子模型卻一直甘于做學術的尤金法瑪和他那個不愿意做學術轉行對沖基金用三因子模型賺下幾十億美元身價的博士生阿斯內斯。 不過,掌故扯再多,對讀者賺不了錢也是枉然。 所以,還是關于反轉效應,談點實在的吧。 首先,媒體報道說的什么「炒股新方法」,就不用太當真了。 反轉效應,可能對于普通股民不像價值投資那么耳熟能詳,但是在哪怕相對落后的中國量化投資界,也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了。 隨便找一下庫存的研究報告,就能看到不少早在2011券商就做的研究,這還只是我自己的收藏文件歐,要是放在整個券商研究圈,應該有更多更早的。 所以,期望因為這次查德塞勒得獎,就發(fā)現一個真的新投資方法,就圖樣圖森破了。 畢竟諾貝爾獎從來頒發(fā)就有滯后期,往往要滯后20-30年。 關于反轉模型,其實A股做了不少相關的量化研究。 總體來說,研究員們在A股證實了反轉相應的存在。 比如2011年安信的這篇報告,那個超額收益是相當驚人。 又比如2017年初國信證券的這篇報告,認為反轉比動量更生勐。 雖然許多研究發(fā)現反轉策略很好,但是其實我個人并不推薦個人投資者去使用。 原因有兩點。 第一,個股交易太繁瑣。 這類模型大多數需要同一時段對幾十個甚至上百個股票進行交易,如此工作量,對于散戶而言,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實上每個股票買100股,對普通散戶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需要的資料量太大。 第二,反正效應雖然但也沒極好。 是的,申萬宏源的今年的最新研究發(fā)現,反轉因子雖好,但是其實只使用普通均線的趨勢因子表現會更好。 既然簡單易用的MA均線趨勢因子有更良好的表現,普通散戶何苦去折騰復雜的反轉因子。 反轉因子是個好東西,但不是對所有人。 對于大資金,需要分散模型,來獲得更穩(wěn)定的收益,那么在模型中加入反轉因子是合適的。 但是普通散戶,反轉因子操作復雜,收益又不夠美妙,看看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