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是血緣關系的標志,是表示家族系統(tǒng)的符號,為一人所獨有,陪伴人一生。古人云,有其名必有其實,名為實之寶也。又云,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驗名。 為人父母者,誰都想給孩子取個好名字。然“兒女易生,好名難取”。一些年輕父母,孩子還未出生,就開始為取名“做功課”,翻《康熙字典》,查《說文解字》,搜腸刮肚,絞盡腦汁。本想一“名”驚人,不料煩惱頻至: 作家吳趼人的“趼人”取“百金重而趼不敢息”之意,但人們常將其錯寫或讀作“研人”“妍人”;現代文學家夏丏尊之“丏”字常被誤讀(寫)為“乞丐”之“丐”,讓他們生前身后好尷尬。 湖南某大學女研究生彭A,一個“A”使其有過短暫的與眾不同的快樂,也給她帶來意想不到的麻煩:不能遷戶口,不能買機票,不能辦信用卡……同樣,“畢必A”“陳B”“趙C”及雙胞胎“劉A”“劉B”兄弟,也都曾因姓名使用過程中不斷碰壁打官司。最終,法院判ABC們統(tǒng)統(tǒng)改名。 姓名的社會屬性告訴人們,取名之事,不可太任性。姓名常常兼有勵志、抒情、寄托、興思、描摹、紀實等功能,強調以音、形、義一體化的漢字組成,每一個字都有其含義、寓意。姓名是自己擁有、供自己與他人共同使用的。取名即便不能做到前述“六美”,起碼應該追求讀音好聽,書寫好看,含義豐富,新穎獨特。白如冰、于得水、牛得草,是字與義結合的典范;馬識途、周而復、成方圓,是利用成語的杰作;郭沫若、黃賓虹,是以出生地取名的代表;徐霞村、林蔭梧、郭麟閣,兼具字與形;馬林、常樂、文章,是父母兩姓合一等。 注意禁、限、忌。外國人取名有禁忌。以阿道夫·希特勒、海因希斯·詹尼(納粹黨衛(wèi)隊頭子)做名字,在美國是明令禁止的;撒旦、公爵、國王、主教、將軍、法官等,在新西蘭都在受禁之列;丹麥要求從一個“可被接受的”清單中選取名字;葡萄牙則有被禁止和被接受兩份名單;冰島設有專門仲裁不尋常名字的專家委員會等。我國雖未見禁忌文件,但也有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如:偉人、先賢的名字盡量避開;冷僻字、筆畫太多的字、電腦里沒有的字最好不用;涉及丑陋、惡劣、粗野、怪癖、繁難等字眼兒及異體字、外文字母,應盡量避免。 力避俗、洋、怪。相信年輕的父母給孩子取名,俗如菜花、招弟、狗蛋之類不會再用,但瑪麗、珍妮、安娜、杰克等洋名字有泛濫之勢。洋一點似無礙,但你洋他也洋,保不齊“洋”到一塊,重名難免。還應力避的是“怪”:“賺人”如高干、劉大將、王子殿下;“諧音”如黃尚、甄天子、李天凰;“狂妄”如李白、康熙、武萬歲,等等。 |
|
來自: 少叟3cub0sj34d > 《星期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