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魏延,我們最關(guān)心的焦點是魏延到底有沒有謀反。我本人雖然不太喜歡魏延,但是如果實事求是的說,說魏延謀反太牽強。因為你說人家謀反,得符合兩條標準:其一是魏延想把劉禪從皇帝的座位上拉下來,其二是魏延反對蜀漢政權(quán),想重打鼓,另開張。這兩條魏延都不符合。魏延他只不過是集團內(nèi)斗的犧牲品。
你要說魏延在諸葛亮死后,想成為北伐的領(lǐng)導核心,或者說蜀漢的二把手,這或許還靠譜。但這不等同于造反。你不能說國家的二把手諸葛亮能當,魏延就不能當。我有個朋友,在青年政治學院求學,他就說了,我有志向,我要在五十五歲以后,當上部長,六十歲以后當上總理。那你充其量說人家好高騖遠,或者志大才疏。你不能說人家這是心懷不軌,或者蓄意謀反。有志向、有理想是好事。
接過北伐的接力棒,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yè),安漢興劉——也可以看作是魏延的志向和理想。
但是話得說回來,魏延之死雖然有些冤枉,魏延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說實話,魏延有點咎由自取。
下面我們談五點:
一,魏延本人桀驁不馴,傲視同儕,看不起任何人,尤其是知識分子,這個是他招致禍端的一個重要原因
平心而論,魏延作為一個獨當一面的大將,對待士卒還是很夠義氣的,基本上懂得“公賞罰、嚴紀律、同甘苦”這些大道理,故而其所部多愿為其出生入死。這也是魏延軍團長期以來戰(zhàn)功赫赫的主要原因。但是魏延這個人性子粗獷,對那些只懂步韻唱酬的知識分子一向是懶于結(jié)交,甚至是瞧不上的。這也就間接導致,魏延和楊儀兩個人黨爭內(nèi)斗的時候,侍中董允、長史蔣琬等文人全都無一例外的站在楊儀這一方。
之后,楊儀指責魏延謀反,蜀漢政權(quán)那幫文人,也就是知識分子,全都深信不疑。然后都勸諫劉禪,趕緊把魏延做掉。三人成虎嘛,劉禪被說動了。
看到這兒,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歷史上像廉頗、藺相如那種“將相和”的事情太少了。大多數(shù)文人和武將之間還是互相敵視的。魏延死后,楊儀曾經(jīng)起身用腳踏踩他的頭顱說:“庸奴!還能干壞事嗎?”由此可以反證,魏延這個人平時跟知識分子也就是士人階層,積怨太深。
為什么會有積怨?原因是楊儀這幫知識分子和魏延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別人都是菜鳥。作為武將,魏延就會想,我身先士卒,血灑疆場,把腦袋別在褲腰帶里,才換來今天的江山。我有今天這個位置是靠真本事啊!你們這幫知識分子,就會寫文章,動嘴皮子,就當那么大的官,憑什么?!知識分子也會想,一個國家,你想要興旺發(fā)達,就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你魏延瞧不起我們,就是罪該萬死!
雙方雖然都互相瞧不起,但我覺得楊儀他們未必會主動招惹魏延。應該是魏延去招惹人家,這種招惹是無意識的,魏延脾氣不太好,經(jīng)常對身邊的知識分子又打又罵。
陳壽對他評價說:“延既善養(yǎng)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應該是恰如其分的。
在那個時代,你去招惹知識分子,你不是找死?!中國的知識分子有一種能力,他們不僅能夠出個壞主意,讓你死無葬身之地,還能編個罪名,讓你死了以后臭名昭著、身敗名裂。
二,魏延本人直言無忌,口無遮攔,說話不經(jīng)過大腦
豪邁與直爽是魏延自取禍咎的兩把利劍,前者遭疑,后者毀身。劉備沔陽稱王,定治所于成都之后,拔魏延為漢中太守。一日,劉備大宴群臣,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要職,你打算說點什么嗎?”
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并了他?!薄度龂尽酚涊d的原話是“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蔽覀兦也徽f魏延這段答話根本不符合將官授任的規(guī)范,單就內(nèi)容而言,也完全是在“秀自己”??梢哉f絲毫沒有考慮到先前早已視漢中為己任的張飛和其他將領(lǐng)的感受。在這點上,他與同一時期的呂蒙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呂蒙即將西駐陸口,接任漢昌太守時,孫權(quán)也問他想說些什么,他是這樣對答的:“關(guān)羽君臣,玩弄權(quán)謀,不可待以腹心?,F(xiàn)在關(guān)羽之所以沒有領(lǐng)兵東向,一是因為您明察燭照,二是因為東吳虎踞龍盤?,F(xiàn)在不趁我們兵強馬壯謀取他們,一旦情見勢竭,想再陳兵出力,恐怕難上加難。鄰敵既覆,可讓征虜將軍孫皎駐守南郡,潘璋駐守白帝城,蔣欽率領(lǐng)游擊部隊一萬人,沿長江上下行動,隨時應對敵方,我為主公前去占據(jù)襄陽,這樣即使不用孫劉聯(lián)盟,也可以獨力拒曹!”
呂蒙的答話就不僅言之有物,方針明確,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他的話凸顯出了東吳集團是一個團隊,團隊里面人才濟濟,不止我一個人!
而魏延的做法,除了能讓群臣在表面上為他這番話而贊其雄豪,復有何益?
劉備深通帝王之術(shù),復有容人雅量,自然不會計較。但先主去后,魏延之所恃既無,便當自取韜晦之計,以求存身。他卻愈加張狂無忌!在孔明尸骨未寒、費祎等人拔寨回還,準備國殤之時,魏延竟脫口言道:“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意思是丞相雖然死了,我還在嘛,府中的親屬和官員可發(fā)喪還葬,我自然應當率領(lǐng)各軍去進擊敵人,怎么可以因為死了一個人而耽擱國家大事呢?
我們雖然不得不承認,魏延作為蜀國石柱,的確忠公體國,句句直言鯁議。但是這種經(jīng)常不分場合、不講方式的直言鯁議,諸葛亮生前能喜歡嗎?
就算諸葛亮有容人之量。姜維他們能看得過去嗎?諸葛亮一死,人家還不找你茬子?!
三,魏延特立獨行,不善拉幫結(jié)派
劉備謀定天下,建立蜀漢,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荊州士族、益州土著、東州集團、西涼夷狄四大幫派。魏延本人卻跟任何一幫的關(guān)系都不熟絡,跟文臣生分一些,那還罷了,跟馬超、趙云、黃忠等等武將的相處,也并不融洽。除了楊戲稍微夸贊了魏延幾句,說他“臨難受命,折沖外御,鎮(zhèn)保國境”,其余文武,似乎對于魏延這個人,都視為異類。
這一切,應該都跟他特立獨行、不善權(quán)謀、剛烈耿介的性格不無關(guān)系。
在蜀國,諸葛亮的確很難擢升一個跟四大集團都扯不上關(guān)系的人來繼承衣缽。
四,魏延本人功勛卓著,功蓋丞相,卻不知道謙虛謹慎,這也是招禍的原因
稍觀《魏略》與《漢晉春秋》,就不難發(fā)現(xiàn)魏延功勛卓著,在蜀漢集團,其軍功僅次于關(guān)、張,甚至在馬、黃、趙之上。
公元212年,魏延平克劉璋所部劉璝等九位將領(lǐng)的精銳部隊,平定廣漢郡。
公元214年,魏延攻克重鎮(zhèn)雒城,并于雁橋之戰(zhàn)中擊敗生擒劉璋麾下名將張任,并率軍包圍成都。
公元230年,魏延率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qū),連敗郭淮、費瑤等十余將,名霸武威。
公元231年,魏延奉命引兵逆襲,魏兵大敗,魏延軍團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退還保營。
以上四個案例,還都是抽選自魏延平生中極為尋常的幾次戰(zhàn)役。如果魏延單單同張苞、關(guān)平等人一樣,只不過是有“犬馬之勞”,那還不足以攝人眼目。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魏延軍團還參加了劉備定鼎蜀漢的核心戰(zhàn)役,隨著“三虎將”的去世,魏延的元老地位顯得愈發(fā)的突出。
另外,諸葛亮經(jīng)年北伐,所帶主將不過是關(guān)、張、趙的后輩,而魏延的輩分雖略遜三人,比之于其他少將堪為“叔伯”了。如此特殊的身份和功勞,確令蜀漢丞相心生疑忌。不僅諸葛亮心里嘀咕,劉禪心里也嘀咕。
這個時候魏延本應該把架子稍微放低一些,對上級領(lǐng)導恭敬一點,以打消疑慮,但是魏延恰恰相反。他經(jīng)常炫耀,我本事大,我作戰(zhàn)能力強!問題是人家怕得就是你本事大,作戰(zhàn)能力強!
五,魏延對于北伐戰(zhàn)略,獨持異議
諸葛亮每戰(zhàn)必經(jīng)祁山,要取堂堂正正、穩(wěn)扎穩(wěn)打的策略;魏延卻主張西充、下辨、略陽、駱谷、沈嶺、子午谷均可出兵,當以奇襲為勝。其實二人若能互補不足,真正做到“以正合,以奇勝”,那是再好不過??墒侵T葛亮受托孤之重,不敢妄自行險,以負先帝重托。雖然魏延想“與亮異道會于潼關(guān),如韓信故事”,但諸葛亮心中卻不以為然,認定“關(guān)羽不能當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陰”。
魏延一生忠肝義膽,不失大節(jié),卻疏于權(quán)略,未免要背上“不能理微”的帽子。此外,“古來材大難為用”或許是其終身未能被諸葛亮誠心容納的原因吧!
從魏延的這個例子,我們得出兩方面的教訓:其一,要學會做人。一個人死在強大的敵人手里,那不丟人,也不可惜。最倒霉的是死在自己人手里。在這里我要給有些八零后、九零后、甚至零零后提些忠告:看看你們身上有沒有魏延那些毛病,譬如特立獨行,譬如我行我素,再譬如個性張揚、脾氣火爆,說話不分場合。如果有,趕緊改掉,以免將來步入商場或者官場,死在自己人手里。《菜根譚》里有句話,說的不錯,分享給大家: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記住這話,即使將來沒什么作為,也不至于在商?;蛘呋潞3链?。
當然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大力營造保護人才的環(huán)境。像魏延這種人才,他只知道一心一意干事,不懂得明哲保身,也不懂厚黑學,比較一根筋。所以很容易被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那我們就要用政策、用法律、用制度把他這類人保護起來,讓他們健康發(fā)展。如果到了二十一世紀,魏延這種人還是逃脫不了被人扣帽子或者被人害死的結(jié)局,那將是時代的悲哀。
作者 趙丹陽
文史作家,時評人。微信公號:wuleihua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