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書法:契之精而字之美 契之爽而形之妙 李建春 原標題:甲骨文書法
甲骨文,即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是商朝(約公元前1250年)的文化產(chǎn)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它也是目前我們所見到的最早、最系統(tǒng)、最集中的文字。19世紀末,晚清學者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文,肯定其珍貴研究價值,轟動學術界。后經(jīng)劉鶚、孫詒讓、羅振玉、王國維、葉玉森等諸家的先后收集研究,奠定了“甲骨文”的地位。 《周易》云:“是興神物以前民用”。甲骨文字可謂當時巫術活動的記錄。凡涉及祭祀、征伐、田獵、年成、疾病、旅行、天氣、生娩等都要先求神鬼天命。占卜的內(nèi)容謂“卜辭”,“貞人”將占卜的記錄鐫刻甲骨上,因此也叫占卜文字、甲骨卜辭、殷墟書契、殷墟文字、殷契。如果說這些書刻者為當時的書法家,甲骨文字跡算是最早的“書法作品”。
釋文:夢得秋蟬多情趣,雨中游魚能自樂。西曲麓鹿集草邊,青峰幽鳥鳴相和。
我以為,學習與欣賞甲骨文書法,應著眼三點: 一是契之精而字之美。對于甲骨文書法,1937年郭沫若在其《殷契粹編》的自序中做了精辟的闡述:“卜辭契于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shù)千載后人神往?!阒媸榔跷模瑢嵰淮〞?,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span lang="EN-US"> 我認為甲骨文書法有五美或五個特征:其一,雄偉壯麗,鐫刻剛勁。主要指自盤庚至武丁時期,歷經(jīng)二世四王,至武丁盛世,把甲骨文書法藝術帶向繁榮鼎盛。其書風雄偉壯麗,鐫刻有力,單刀側鋒,筆勢婉轉,曲直相錯,起筆多圓,收筆多尖,富有變化。其二,謹飭守法,嚴整一致。主要指自祖庚至祖甲時期,國泰民安,庶政精簡。書風謹飭守法,嚴整一致,行款整齊,字畫平行對稱,充分顯現(xiàn)甲骨文作者嫻熟的契刻功底。其三,橫斜率直,隨意所適。主要指自廩辛至康丁時期,干戈動蕩,連年混亂,帶來了書度自由化。其書風自由開放,靈活變動,橫斜率直,圓曲彎卷,隨意所適。其四,鐫刻粗獷,如鏟如鑿。主要指自武丁至文丁時期,武丁好武喜獵,書風勁峭挺拔,渾厚雄健,行款奔放,鐫刻粗獷,如鏟如鑿,剛勁有力,氣勢逼人。其五,工整謹慎,端莊威嚴。主要指自帝乙至帝辛時期,由于外患內(nèi)叛加劇,對內(nèi)苛政嚴刑。其書風尤見工整,謹慎,端莊,威嚴,然而恭而不浮,契意甚濃。 二是契之爽而形之妙。通過刀法看筆法,這些字由于用尖銳的工具契刻,也有用類似毛筆所寫的墨書或朱書。其用刀用筆爽利勁拔,如鬼斧神刀,故筆畫瘦硬方直,線條挺拔遒勁,體現(xiàn)了先民運刀如筆的藝術技巧。 劉鶚先生第一個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編印《鐵云藏龜》,首倡甲骨文書法。故甲骨文書法基本的特有的藝術特色是“刀筆味”,核心是爽利,失去刀筆味就失去了甲骨文的“神韻”。從“刀刻”上看,甲骨文線條剛勁有力,有直線、曲線;有單刀,或者雙刀。呈端尖中粗之狀,點畫起止方圓結合,直畫中略有曲意,字形為長方,以對稱、橫豎、斜角線居多,妙趣橫生,美不可言。從“筆書”的墨跡上看,線條自然流暢,寫得非常爽利,曲張富有彈性,生動活潑。殷商的考古,至今還未發(fā)現(xiàn)毛筆,但我們通過這些墨跡可以領略到書寫者的動作和運筆節(jié)奏,推知當時已經(jīng)有了毛筆之類的書寫工具。 甲骨文充分展示了古漢字象形文字“以形表意”的特性。按照《說文解字》許慎說法:“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出”。可見象形字是先民思維概念的“外化”產(chǎn)品,是一種“以形表意”和“依類象形”文字。如卜辭中山、水、火、鹿、馬、虎、象等字,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以身臨其境之藝術體驗。 三是契之文而法之天。文當然是辭章,法即章法布局,天即自然天成。甲骨文書法的構篇,基本依據(jù)書寫材料的形狀結構確定,故多隨形就勢。整體給人的感受是隨意、錯落、稚拙、有力,仿佛把先人草創(chuàng)文明時那種拙而有力的精神都融入字里行間,盡管它還沒有后代書法那樣的優(yōu)美、圓熟、俊逸、對稱,但其中蘊含著先民追求大自然的稚拙之美與探索精神,這是后來任何成熟的書法都不可能替代的。 甲骨文書法,一般是先“筆書”后“刀刻”,也有刻好后填朱,個別有朱、墨所寫。我們要歸納甲骨文書法章法,總的情況是:形式不規(guī)則,整版排列無序。但基本形式是直書,有右行,也有左行。自上而下書寫,自右而左排列。殷商人立下的這個章法規(guī)矩,至今已延續(xù)了三千多年。 對于甲骨文書法的創(chuàng)作,我認為主要應汲取先民刻辭的刀法、筆法和章法的精神實質,而不在于形式。甲骨文書法要有古意、古氣和古韻。既要“刀筆”特色,又要彰顯出筆情墨趣。字形結體可巧妙地、恰如其分地移位、夸張與變形,也可適當采用裝飾性手段,使甲骨文的造型更生動、活潑、遒勁、爽美,通篇透露出神秘詭異、瀟散浪漫、古穆空靈的藝術氛圍。我創(chuàng)作的一幅甲骨文書法作品七言古風《問梅亭微吟·田園風情》,就是依托甲骨文字形,運用甲骨文的契刻方法,融入金文大篆筆法,做了一次既符合“刀筆”特色,又體現(xiàn)筆墨情趣的嘗試(如上圖)。
《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21日 16版)
釋文:夢得秋蟬多情趣,雨中游魚能自樂。西曲麓鹿集草邊,青峰幽鳥鳴相和。
我以為,學習與欣賞甲骨文書法,應著眼三點:
一是契之精而字之美。對于甲骨文書法,1937年郭沫若在其《殷契粹編》的自序中做了精辟的闡述:“卜辭契于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shù)千載后人神往。……足知存世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span lang="EN-US">
我認為甲骨文書法有五美或五個特征:其一,雄偉壯麗,鐫刻剛勁。主要指自盤庚至武丁時期,歷經(jīng)二世四王,至武丁盛世,把甲骨文書法藝術帶向繁榮鼎盛。其書風雄偉壯麗,鐫刻有力,單刀側鋒,筆勢婉轉,曲直相錯,起筆多圓,收筆多尖,富有變化。其二,謹飭守法,嚴整一致。主要指自祖庚至祖甲時期,國泰民安,庶政精簡。書風謹飭守法,嚴整一致,行款整齊,字畫平行對稱,充分顯現(xiàn)甲骨文作者嫻熟的契刻功底。其三,橫斜率直,隨意所適。主要指自廩辛至康丁時期,干戈動蕩,連年混亂,帶來了書度自由化。其書風自由開放,靈活變動,橫斜率直,圓曲彎卷,隨意所適。其四,鐫刻粗獷,如鏟如鑿。主要指自武丁至文丁時期,武丁好武喜獵,書風勁峭挺拔,渾厚雄健,行款奔放,鐫刻粗獷,如鏟如鑿,剛勁有力,氣勢逼人。其五,工整謹慎,端莊威嚴。主要指自帝乙至帝辛時期,由于外患內(nèi)叛加劇,對內(nèi)苛政嚴刑。其書風尤見工整,謹慎,端莊,威嚴,然而恭而不浮,契意甚濃。
二是契之爽而形之妙。通過刀法看筆法,這些字由于用尖銳的工具契刻,也有用類似毛筆所寫的墨書或朱書。其用刀用筆爽利勁拔,如鬼斧神刀,故筆畫瘦硬方直,線條挺拔遒勁,體現(xiàn)了先民運刀如筆的藝術技巧。
劉鶚先生第一個提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編印《鐵云藏龜》,首倡甲骨文書法。故甲骨文書法基本的特有的藝術特色是“刀筆味”,核心是爽利,失去刀筆味就失去了甲骨文的“神韻”。從“刀刻”上看,甲骨文線條剛勁有力,有直線、曲線;有單刀,或者雙刀。呈端尖中粗之狀,點畫起止方圓結合,直畫中略有曲意,字形為長方,以對稱、橫豎、斜角線居多,妙趣橫生,美不可言。從“筆書”的墨跡上看,線條自然流暢,寫得非常爽利,曲張富有彈性,生動活潑。殷商的考古,至今還未發(fā)現(xiàn)毛筆,但我們通過這些墨跡可以領略到書寫者的動作和運筆節(jié)奏,推知當時已經(jīng)有了毛筆之類的書寫工具。
甲骨文充分展示了古漢字象形文字“以形表意”的特性。按照《說文解字》許慎說法:“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出”??梢娤笮巫质窍让袼季S概念的“外化”產(chǎn)品,是一種“以形表意”和“依類象形”文字。如卜辭中山、水、火、鹿、馬、虎、象等字,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以身臨其境之藝術體驗。
三是契之文而法之天。文當然是辭章,法即章法布局,天即自然天成。甲骨文書法的構篇,基本依據(jù)書寫材料的形狀結構確定,故多隨形就勢。整體給人的感受是隨意、錯落、稚拙、有力,仿佛把先人草創(chuàng)文明時那種拙而有力的精神都融入字里行間,盡管它還沒有后代書法那樣的優(yōu)美、圓熟、俊逸、對稱,但其中蘊含著先民追求大自然的稚拙之美與探索精神,這是后來任何成熟的書法都不可能替代的。
甲骨文書法,一般是先“筆書”后“刀刻”,也有刻好后填朱,個別有朱、墨所寫。我們要歸納甲骨文書法章法,總的情況是:形式不規(guī)則,整版排列無序。但基本形式是直書,有右行,也有左行。自上而下書寫,自右而左排列。殷商人立下的這個章法規(guī)矩,至今已延續(xù)了三千多年。
對于甲骨文書法的創(chuàng)作,我認為主要應汲取先民刻辭的刀法、筆法和章法的精神實質,而不在于形式。甲骨文書法要有古意、古氣和古韻。既要“刀筆”特色,又要彰顯出筆情墨趣。字形結體可巧妙地、恰如其分地移位、夸張與變形,也可適當采用裝飾性手段,使甲骨文的造型更生動、活潑、遒勁、爽美,通篇透露出神秘詭異、瀟散浪漫、古穆空靈的藝術氛圍。我創(chuàng)作的一幅甲骨文書法作品七言古風《問梅亭微吟·田園風情》,就是依托甲骨文字形,運用甲骨文的契刻方法,融入金文大篆筆法,做了一次既符合“刀筆”特色,又體現(xiàn)筆墨情趣的嘗試(如上圖)。
《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21日 16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