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翅雞,體長32-41厘米,體重600-700克。因其翅膀上的初級飛羽呈鐮刀狀而得名,鐮翅雞的上體橄欖褐色而帶黑斑;腹白而具黑斑。中央尾羽褐色,外側尾羽黑色帶較寬的白色羽尖。紅色的眉瘤凸顯。典型的森林鳥類,棲息的海拔高度范圍一般在700-1600米。食物主要是植物的種子,吃一些鱗翅目的昆蟲、甲蟲、蝸牛和螞蟻。繁殖期是4-7月,4月下旬就開始出現(xiàn)發(fā)情和求偶行為。在中國主要分布于東北部黑龍江的下游。 沙丘鶴,為鶴科鶴屬的鳥類。沙丘鶴又叫棕鶴或加拿大鶴,是大型涉禽,體長100-110厘米。通體的羽色均為灰色而綴有褐色,下體稍淡。前額、眼先和頭頂?shù)那安慷加新懵兜钠つw,呈鮮紅色,被有稀疏的象頭發(fā)一樣的剛毛。頦部和喉部為白色。長腿幾乎為黑色。主要以各種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葉、芽、草籽和谷粒等為食。 銅翅水雉,小型涉禽,體長28—31厘米。體形與水雉相似,但前額有一鉛灰紅色的額甲;飛羽先端不變狹細;翅上無白色。頭部、頸部為黑色,并帶有綠色的金屬光澤,到上背和兩肩逐漸變?yōu)榘底仙?,也具有金屬光。一條寬闊而長的白色眉紋從眼睛的上方已知的枕后的兩側。背部、翅膀上的覆羽和內(nèi)側的飛羽為橄欖青銅色,腰和尾上覆羽為栗色,具紫色的光澤。尾羽和尾下覆羽為栗色。 黑嘴端鳳頭燕鷗,是中型水鳥,體長38-42厘米。羽色與黃嘴河燕鷗較為相似,夏羽自前額經(jīng)眼睛到枕部的頭頂部分,以及頭頂上的冠羽均為黑色,背部、肩部和翅上覆羽為淡灰色,幾乎呈白色,而黃嘴河燕鷗的羽色較深。主要棲息于海岸島嶼,繁殖于中國山東海岸,遷徙和越冬于廣東、福建。 鵑鳩,主要分布于東南部沿海的臺灣省境內(nèi)。烏鵑鳩體長36~38厘米。頭部及頸后部呈栗褐色,并雜有黑色的細紋。烏鵑鳩體長36~38厘米。頭部及頸后部呈栗褐色,并雜有黑色的細紋。上體其余部分為微有金屬光澤的黑褐色。背上部為閃亮的綠色,兩翅和尾羽與背部顏色相同,外側尾羽具有不明顯的黑色橫斑。下體呈銹褐色,并具有黑褐色的細斑,兩脅及腹部顏色較暗。烏鵑鳩通常棲息于稠密的森林地帶,喜二、三只集成小群 藍耳翠鳥是小型攀禽。全長約15厘米。頭頂和頸黑色,具藍紫色橫斑;耳羽紫藍色;喉部淡棕色;頸側各有一黃白色斑點。藍耳翠鳥有林棲的水棲兩大類型。林棲類藍耳翠鳥遠離水域,以昆蟲為主食。水棲的一類主要生活在各地的淡水域中,喜在池塘、沼澤、溪邊生活覓食,食物以魚蝦昆蟲為主。常常靜棲于水中蓬葉上,水邊巖石上的樹技上。藍耳翠鳥僅分布于云南勐臘。 黑鹮,鸛形目鹮科動物。體大的黑色鹮,特征為頭裸出,肩部具白色斑塊,腿紅色,頸背具淺藍色斑塊。通體體羽深褐,兩翼及尾黑色具光澤,下體無栗色。 虹膜暗色;嘴黑色;腳紅色。黑鹮喜在較干燥的平原耕地、殘茬地、干河堤等處活動,偶然也到沼澤地。主食昆蟲,兼食蛇和青蛙,也啄食多種成熟的農(nóng)作物。曾在中國西南及東南亞有分布,現(xiàn)僅存于印度支那及婆羅洲。 八色鶇科(所有物種)是雀形目八色鶇科的鳥類,共有1屬32種91亞種。分布于從非洲至澳大利亞。中國有8種。體色鮮艷,棲于地面。體型圓胖,尾短,腿長,主要棲息于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壩和丘陵落葉很厚的各種類型的樹林中,也見于林緣溪流邊的灌叢和小樹上,田壩區(qū)的榕樹和村寨邊的小樹上,以及竹林等環(huán)境。常在森林底層或低植被中找食無脊椎動物。叫聲簡單哀婉。主要以甲蟲、白蟻、鱗翅目為食。 黑頸鸕鶿,中型水鳥,體長50~51厘米。繁殖期通體黑色,綴有深藍色和藍綠色光澤;肩、內(nèi)側次級飛羽及翅覆羽暗銀灰色,羽緣黑色;頭頂、頭的兩邊和頸綴有少許白色絲狀羽;枕部和后頸有輕微的短的羽冠。主要以魚為食。繁殖于各種適合于營巢而又富有食物的湖泊、池塘和沼澤地上,也營巢于比較小的水塘。常成5~6對的小群在一起營巢,偶爾也見有多至50~60對的大群在一起。 白鷴,屬于大型雞類。雄鳥全長100-119厘米,雌鳥58-67厘米。頭頂具冠。嘴粗短而強壯,上嘴先端微向下曲,但不具鉤;鼻孔不為羽毛所掩蓋著。翅稍短圓。尾長。跗蹠裸出,雄性具距,但有時雌雄均有;趾完全裸出,后趾位置較高于他趾。雌雄異色;雄鳥上體白色而密布以黑紋,頭上具長而厚密、狀如發(fā)絲的藍黑色羽冠披于頭后;臉裸露,赤紅色;尾長、白色,兩翅亦為白色。 彩鹮,鹮科彩鹮屬的鳥類。體長48-66厘米,翼展80-95厘米,體重485-580克。是深栗色帶閃光的鹮,看似大型的深色杓鷸,上體具綠色及紫色光澤;虹膜褐色;嘴近黑色;腳綠褐色;臉部裸露,裸皮及眼圈鉛色;頸、上背、肩和最內(nèi)側翼上覆羽色深。頭部除面部裸出外皆被羽,體羽大部為青銅栗色。叫聲是帶鼻音的咕噥聲,于巢區(qū)發(fā)出咩咩及咕咕的叫聲。分布于中國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 黃嘴白鷺,也叫白老、唐白鷺,珍稀水禽,中型涉禽。體長46-65厘米,體重320-650克。雌雄羽色相似,通體白色。嘴、頸、腳均長。夏季嘴橙黃色,眼先藍色,腳黑色,頭頂至枕部有多枚細長白羽組成的叢狀羽冠;背部、兩戶生有蓑狀長羽,向后延伸超出尾端,前頸基部的蓑羽垂至下胸。棲息于海岸峭壁樹叢、潮間帶、鹽田以及內(nèi)陸的樹林、河岸、稻田,以魚、蝦和蛙等為食,有結群營巢、修建舊巢。主要繁殖在中國的東部地區(qū), 花尾榛雞,屬于走禽。體結實,喙短,呈圓錐形,適于啄食植物種子;翼短圓,不善飛;腳強健,具銳爪,善于行走和掘地尋食;鼻孔和腳均有被羽,以適應嚴寒。雄鳥頭上有短羽冠;上體大都棕灰,具栗褐色橫斑;頦和喉黑,下體暗棕褐而雜以白色;外側尾羽呈花斑狀,而具一條寬闊的黑褐色次端斑。雌鳥略同,但頦和喉大都棕白。棲息于林下植被繁茂,漿果豐富的松林、云杉、冷杉等針葉林中。 白枕鶴,體形與丹頂鶴相似,略小于丹頂鶴,而大于白頭鶴。上體為石板灰色。尾羽為暗灰色,末端具有寬闊的黑色橫斑。取食時主要用喙啄食,或用喙先撥開表層土壤,然后啄食埋藏在下面的種子和根莖,邊走邊啄食。該鳥為稀有的籠養(yǎng)觀賞鳥類,主要繁殖在黑龍江、吉林等省或更北的廣大地區(qū),冬天部分遷徙到江蘇、安徽、江西等省的濕地越冬。 小杓鷸是鸻形目鷸科的涉禽,體長30厘米左右,體重100-250克。是體型最小的杓鷸。頭頂黑褐色,具較細的中央冠紋。穿眼紋黑褐色,眉紋淡黃色。背、肩羽黑色,密布淡黃色羽緣斑。前頸、胸皮黃色,具細的黑褐色條紋。腹白色,兩脅具黑褐色斑。嘴峰略微向下彎曲,下喙基部肉色。棲息地在湖邊、沼澤、河岸及附近的草地和農(nóng)田。冬季出現(xiàn)在沿海地區(qū)。食物有昆蟲(如大螞蟻)、蟹類、 三寶鳥,為佛法僧目三寶鳥屬下的一種中小型攀禽,共有10個亞種,體長26-29cm,體重107-194g。通體藍綠色,頭和翅較暗,呈黑褐色,初級飛羽基部具淡藍色斑,飛翔時甚明顯。虹膜暗褐色,嘴、腳紅色。常長時間地站在林緣路邊高大喬木頂端枯枝上,或在空中成圈飛翔和上下飛翔,邊飛邊“嘎嘎”地鳴叫。如發(fā)現(xiàn)飛行中昆蟲,則追趕捕食,如果在地上發(fā)現(xiàn)蜥蝪或昆蟲。 黑啄木鳥,屬鴷形目、啄木鳥科,是一種大型的啄木鳥,體長45-47厘米,翼展64-68厘米,體重300-350克,壽命11年。是啄木鳥中最大的一種。通體幾純黑色;雄鳥額、頭頂和枕全為血紅色;雌鳥僅后頭有血紅色。 生長于古北界北部的茂密森林內(nèi),在歐亞大陸上不同地區(qū)都發(fā)現(xiàn)其蹤影。此鳥不會進行遷徙。飛行不平穩(wěn),但不如其他啄木鳥起伏大。主食螞蟻,進食時挖洞很大。 綠喉蜂虎,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小型鳥類,共有9個亞種。身長22-25厘米,翼展29-30厘米,體重15-20克。喉綠色,額部、頭頂至上背為銹紅色,其余上體均為亮綠色。中央尾羽延長且端段狹細,超過側尾的長度為跗蹠的2倍長度以上;嘴細長而向下彎曲,為黑色。鼻孔裸露;初級飛羽10片;尾羽12片;體羽質(zhì)密、正常且無縱紋;尾凸形,中央尾羽特形延長且端部形狹或尖削。 橙胸咬鵑,全長約28厘米。雄鳥頭、頸橄欖綠色,上體及中央尾羽栗色;中央尾羽具黑色端,其外側的2對尾羽黑色,最外3對尾羽基部黑色具白端;翼覆羽有密的黑、白相間橫,飛羽黑褐;頦、喉橄欖色,胸橄欖黃,下體余部橙黃色。嘴鉛色,腳黃褐色。雌鳥羽色似雄鳥,但上體羽色較暗,翼覆羽具黑、棕相間橫斑。棲息于海拔600-1500米之間的低山常綠闊葉林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