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郃陽令曹全碑》簡稱《曹全碑》。碑高2.53米,寬1.23米,十九行,每行四十五字,全文共八百四十九字。為東漢王敞等人為郃陽令曹全紀功頌德,在中平二年(185)所建的碑刻?!恫苋钒l(fā)現(xiàn)較晚,明代萬歷初年,在陜西省郃陽縣莘里村出土,后移至郃陽縣孔廟,解放后遷入西安碑林。 清朱彝尊說:“萬歷中郃陽縣民掘得漢《曹全碑》,以其最后出,字跡完好,漢碑之存于今者莫或過焉。”到明末碑石中斷,字跡略有漫漶,但是把《曹全碑》與其他漢碑相比,文字清晰,鋒棱如新,保持了原來書寫文字的風范,從這一點看,《曹全碑》是十分寶貴的。 《曹全碑》可以看到中間明顯的斷裂 《曹全碑》的特點是端莊清秀,恰如文人雅士,雖然正襟危坐,然而靈秀之氣溢于眉宇。 該碑的筆畫每處都是緩入緩出,藏頭護尾,每筆寫得豐潤飽滿,像琢磨過的璞玉,珠圓玉潤。 全碑文字結構工整穩(wěn)定,講究布白均稱。一個字內點畫之間所占的空間相等,在相同的點畫之間,間距亦絕對相等。如“武王秉乾之機”的“秉”字,五橫畫之間作等距離。 武王秉乾之機 “子孫遷于雍州之郊”的“遷”,“走”字旁三點大小一律,距離也相等。 子孫遷于雍州之郊 當然,一個字內相同的部件形體大小是相同的,如“幽”字二個“幺”大小也相等。另外,在一個字的各種不同筆畫之間的疏密關系,《曹全碑》的處理亦非常之好,此隨時可見,不在贅述。 此碑的文字結構有二點引人注目。首先,它采用中心緊縮,四周舒展的結構。從筆畫看,一般筆畫短而密,波筆,挑筆長而舒。波筆伸展很長的如“寺”、“民”、“七”、“荊”都很突出。又如“史”字中間的“口”居于中心,故意把它寫得小一些,這一方面可以形成緊密的中心,形成挑筆與波筆的開張之勢,另一方面,它讓出地方使挑筆波筆從容鋪毫。 注意“史”字的寫法 中心部分僅僅收縮的,還有“母”字,也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注意“母”字的寫法 挑筆與波筆如鳳展雙翼,《曹全碑》挑筆伸展的幅度很大,或者單獨使用,如“角”、“身”、“分”、“功”、“父”等字,伸展的波筆與挑筆給靜穆穩(wěn)定的結構帶來生氣,仿佛有飛動之感。 其次,《曹全碑》結構精巧,點畫安排獨具匠心,文字的每個部件,它的大小、上下、背向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布置。“鳳”字從“鳥”,“凡”聲,與從“蟲”、“凡”聲的“風”字比較,可以看出它們相同“凡”頭的一些不同,“鳳”字“凡”頭上面的二個橫作半圓弧形,而“風”字“凡”頭上面的二個橫作平直形,這是因為“鳳”字“凡”頭包孕的內容比較多。再看“鳳”字“凡”頭左側撇筆不挑,而右側波筆肥碩,二邊輕重不協(xié)。但是“凡”下之“鳥”的下側四點卻微微偏向左側,就是這一處小小的安排,以使“凡”頭右重左輕的狀態(tài),取得了整個字的平衡。當然,這種平衡是通過上下左右力量的變換得來的,是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 “風”和“鳳”的寫法差異 “攻”字給人的印象有點特別,細細一看,這個字七筆竟然沒有一筆是平正的。“工”三畫均帶弧形,右邊的“文”旁一撇直下急挑,一捺波驟然下沉。這種安排顯然是要打破那種過于平穩(wěn)的結構,追求一種富有活力的字形。 注意“攻”字的寫法 《曹全碑》端莊而優(yōu)美,穩(wěn)重而富動感。它的收縮中心伸展左右的結構對后世某些書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