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最多的就是野草了。田間地頭、門前屋后,走到哪里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住在農(nóng)村,每天耳濡目染,早已經(jīng)習慣了這些“鄰居”的存在,但如果細數(shù)起來,這些野草,每一種還都有著自己的“大作用”。 倒水蓮 學名商陸。先不說它有什么用,它的果實應該更讓人印象深刻,紫黑色的果實,如果弄破了,染在手上洗都洗不掉。商陸有通二便、治水腫、散結的功效,外敷還可以治療癰腫瘡毒。另外,商陸有兩種,一種莖為紫紅色,這種有毒,還有一種莖是綠色的,可以當蔬菜吃。 苦顛茄 學名刺天茄。這種植物渾身都是刺,被扎一下,又癢又疼,非常難受。刺天茄可治療胃痛、牙痛等,但它的全身都含有毒生物堿,特別是未成熟果實毒性較大,誤食可引起中毒。 拉拉藤 學名葎草,在農(nóng)村到處都是。葎草身上帶刺,從它旁邊經(jīng)過的時候,經(jīng)常會被扎一遛刺,小時候特別討厭它。不過葎草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它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可治療肺熱咳嗽、虛熱煩渴等癥。 老虎刺 學名扛板歸。跟葎草一樣,也是渾身帶刺,不過扛板歸的刺可比葎草的刺硬,不然也不會叫它老虎刺了,被它劃上一下,絕對要見血??赴鍤w味苦性和,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治療黃疸、瘧疾、百日咳等癥。 白馬蘭 這小花,看著是不是特別熟悉,小時候還以為這種是野菊花。白馬蘭學名叫做一年蓬,有腸胃炎的人,用它煎水喝,很是見效。但如果不熟悉怎么使用,切忌胡亂嘗試。 小蓬草 記得小時候總喜歡拿根棍子敲這個草,左邊一下,右邊一下,就只剩下一個光桿司令了。嫩的小蓬草可以采回去當豬菜,而老的小蓬草入藥,可以治療肝炎、膽囊炎等癥。 莎草 生命力頑強,很難除去的雜草。不過其根莖可是一個好東西,秋天的時候,把莎草根莖挖回來,燎去毛須,置沸水中略煮或蒸透后曬干,即變成了一味中草藥——香附子。功效:疏肝解郁,理氣寬中,調(diào)經(jīng)止痛。 竊衣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70厘米,全株有貼生短硬毛。竊衣在以前有一項功能用的比較多,那就是給小孩子打蛔蟲,不過具體怎么操作已經(jīng)不記得了。 水蠟燭 多生于河湖岸邊的沼澤地帶,農(nóng)村小孩子的一種玩具。其假莖白嫩部分和地下的草芽可以食用,味道清爽可口。花粉入藥,稱“蒲黃”,能消炎、止血、利尿;雌花當作“蒲絨”,可填床枕。 狗尾巴草 狗尾巴草最惹人注意的就是它那圓錐花序了。小時候,聽大人們說這里面住著一種很小很小的“小狗”,小孩子經(jīng)常會把它的花序拔下來放在掌心,另一只手一邊轉花序,嘴巴還要默念咒語“小狗喔喔,吃來吃飯了”,據(jù)說這樣就能把小狗喚出來。有的時候,真的會喚出來一種黑色的小蟲子,小時候總以為這就是小狗了。 野紅花 學名大薊,紫紅色的花,在一片綠色里顯得特別的鮮艷。大薊有快速止血的作用,用于吐血,咯血,外傷出血等出血疾病。 蒼耳 農(nóng)村孩子的“常規(guī)武器”之一,把蒼耳的種子揉進女孩子的頭發(fā)里,扯半天都扯不下來。蒼耳的莖皮制成的纖維可作麻袋、麻繩,而蒼耳子油是一種高級香料的原料,并可作油漆、油墨及肥皂硬化油等,還可代替桐油。 地膚草 一大團,毛茸茸的,所以又叫它掃帚菜。說它是菜,可不是說著玩的,地膚草是真的可以吃的,地膚草炒肉絲,味道非常好。除此之外,地膚草還是一種草藥,可治療腎虛浮腫、小便不利。 驢兒草 學名旋復花,也有點像野菊花,經(jīng)常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很能妝點農(nóng)村的色彩。記得在我們老家,如果誰家小孩子耳后生瘡,大人們會用旋復花燒過后研磨,用羊油調(diào)涂患處。 鵝不食 據(jù)說是因為鵝都不吃這種草,故而得名。鵝不食是一味非常常見的中藥,鮮用和曬干用均可,可治療風寒感冒,鼻塞不通。特別是對鼻炎有很好的療效。 野茼蒿 別名野青菜、野木耳菜、安南菜。一年生直立草本,常生荒地、路旁、林下和水溝邊。 野苘蒿質地細嫩、清脆可口,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野菜。它不但好吃,而且植株高大、容易采收、生長較快,在以前革命年代,食物匱乏的時候大家都會去采集這種菜吃,所以又被稱為革命菜。 農(nóng)村的野草,是草也是鄰居,雖然這些“鄰居”一直都很不顯眼,但多年未見后,猛的在網(wǎng)絡上見到它們,還是倍感親切。另外,草藥草藥,是草也是藥,如果你不懂得其藥性,切忌胡亂服用,以免對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損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