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瓜,是鄉(xiāng)下人對越瓜的俗稱。小瓜有青、白兩色,長約兩揸左右,皮薄肉厚,口感爽脆。 來自光明日報 小時候,家家戶戶的菜園子都少不了種上一兩分地小瓜,一是生食清熱止渴,二是生腌涼拌佐餐,三是腌漬曬成瓜干,收藏備用。 “谷雨前后種瓜點豆”,長輩們適時種下小瓜,待到農(nóng)歷五月前后,頭茬瓜就可采摘了。小孩子總是等不及小瓜長大,一天看幾遍,結(jié)果連“小嫩妞”都被偷摘嘗鮮了。 早晚飯前,母親到菜園摘來一條小瓜,洗凈、辟開、去瓤、切片,放進小盆略加腌漬。我們在一旁剝上幾瓣大蒜,遞給母親用菜刀撲碎,撒入腌漬的小瓜片內(nèi)用筷子攪勻,再拌上自家做的豆醬、甜面醬,就是最美味的佐餐小菜。 吃飯時,全家人圍坐在門前樹蔭下的飯桌,有了脆生生、咸津津、鮮沉沉的小瓜菜佐餐,就連山芋干粥一頓也能吃上幾大碗。 過了酷暑七月,小瓜秧被炎熱的夏季耗去了青春的力量,從盛產(chǎn)期進入尾聲,瓜葉枯萎、葉老面黃、瓜藤枯死,難見新鮮勁兒。這時,小瓜就要拉秧了,砍掉瓜藤扔進豬圈讓豬兒啃食。 摘下的瓜,挑選一些嫩的以備生食和涼拌,其余大肚子、歪尾巴、大瓜背著小瓜的瓜老兒,則全部用作腌漬小瓜干。 腌小瓜干,程序極其簡單,大致步驟為洗瓜、剖瓜、去瓤、腌漬、晾曬、收藏。 晾曬的工具五花八門,少量的就放在菜籃、柳筐等日常用具內(nèi);量大的用板凳、樹棍、柴簾搭制成曬臺;還有的則直接放到低矮的草堆、屋頂上,但都要選擇陽光充足的地方。 從洗瓜到瓜干曬成,時間可長可短——晴天好日,一周半月;若遇陰雨天氣,那就沒個數(shù)了。 洗瓜大多是孩子的事。父母挑好了要曬的小瓜,我們用菜籃或草簍挎到水塘邊,嘩啦一下將瓜倒進水里。小瓜漂浮在水面上,我們也隨即跳進塘內(nèi),邊洗邊玩。只等到大人呼喊,才撈起小瓜,裝進籃(簍)內(nèi)挎回家去。 洗凈的瓜抽干水氣后,母親一刀下去,將整條瓜一剖兩半。我們便找來五分錢硬幣,蹲在地上把小瓜瓤刮下。 去籽去瓤后的瓜片,白天稍加晾曬,晚上就可以一層一層地碼到小壇里。 瓜片凹槽朝上,就像辟開的竹片,碼一層撒一層鹽,以便鹽分浸入瓜肉。經(jīng)過一夜的腌漬,鹽珠大都變成鹽水,脆生生的瓜片也變得塌軟。 早上撈起,擰干鹽水,放到屋前的蘆柴簾上暴曬,晚上收回再放回鹽水中……如此反復幾次,直曬到瓜片薄薄的、硬硬的,表面滲出一層白色的鹽硝,再用細繩穿起掛在墻上,隨吃隨取。 父親切小瓜干絲最拿手,把兩三片小瓜干疊加在一起,急速的手起刀落后,一大把瓜絲就在刀下堆起來。 將瓜絲用開水焯一下,加上青椒絲,拌上醬油或滴幾滴香油,就是一道難得的風味小菜。來了親戚,母親加上蔥、姜、油爆炒,不失為極好的待客下酒菜。 前幾日,因事回趟老家。嫂子問我吃什么,我脫口而出:“夏芋干粥,再切點小瓜干就行。”嫂子歉意地一笑:“這個真吃不到。” 看來,曾經(jīng)的美食只能留在回憶中了。 .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