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注各異的集鎮(zhèn)名稱 現(xiàn)在通州區(qū)有19個建制鎮(zhèn),它們像燦爛的明珠一樣把江海大地裝扮得多姿多彩。然而,現(xiàn)在的通州區(qū)百年前的大地上,它們當中只有平潮、石港、西亭、騎岸、金沙、二甲標注為“鎮(zhèn)”,其余有的是小集市。有的還名不見經(jīng)傳。從西到東看:圖上,平潮鎮(zhèn)的西北,現(xiàn)在平東鎮(zhèn)的附近標的是“五里樹”;再向西北,標的不是劉橋鎮(zhèn),而是“北劉橋”,垂直向南三四里又標了“南劉橋”;沒有四安鎮(zhèn),只有“陳酒店”;沒有興東鎮(zhèn),在其現(xiàn)在方位附近標注的是“雙樓子鎮(zhèn)”,再向西,十總鎮(zhèn)標的是“十總店”,北邊還緊挨著“新河邊”的集鎮(zhèn),在先鋒鎮(zhèn)的方位,標注的是“三圩鎮(zhèn)”。 那時南通縣東北部地區(qū)多為待開墾的處女地。圖上從“十總店”向東,除“二窎鎮(zhèn)”外就見不到集鎮(zhèn)了(實際處于灘涂初期開發(fā)狀態(tài))。在現(xiàn)三余鎮(zhèn)的位置,有一條呈東北、西南向的“龍游溝”,在它的東邊,標注的是“西金陵蕩”“東金陵蕩”。 這張地圖反映了當時的歷史:1913年3月,張謇兄弟等集資購買余東場虧損的鹽商垣產、蕩地等創(chuàng)辦大有晉公司,當時占地4090畝的金陵公蕩亦作股附入,故有“金陵蕩”標注在圖上,而三余鎮(zhèn)的基礎設施是從民國3年(1914)開始營建的,歷經(jīng)六七年才逐步形成集鎮(zhèn)規(guī)模,因此在百年前的地圖上,自然就沒有三余鎮(zhèn)的標注。 其他的集鎮(zhèn)(謹舉現(xiàn)代建制鎮(zhèn)例)名稱標注也與現(xiàn)在有不同,如五接鎮(zhèn)為“五接橋鎮(zhèn)”、川姜鎮(zhèn)為“姜灶港鎮(zhèn)”,東社鎮(zhèn)為“東社橋”,再如五甲鎮(zhèn)在圖上則無標注,其附近方圓幾十里內還無集鎮(zhèn)。 南通地域瀕江臨海.古時,沿海地區(qū)煮鹽業(yè)十分發(fā)達.原秦灶\姜灶\袁灶等,皆為鹽灶.后海岸線北移,為方便管理鹽業(yè),從呂四到掘港的沿海地區(qū),分別設有呂四場\余東場\余中場\余西場\金沙場\西亭場,以及馬墉場\掘港場\豐利場等,每個鹽場再設幾個團,團下再按大體相等的距離(約一里地)設一總(或甲),總與總之間開鑿有界溝.比如呂四場從東到西共三十總.金沙場有東\中\西三團,每團設九個總.從金余(即金沙場與余西場交界處的意思)頭總開始,往西數(shù)九總,為東團,再往西數(shù)九總,為中團,再往西數(shù)九總,就到了金亭村,即金沙場與西亭場交界處的意思.也有連著數(shù)總數(shù)的.于是就有了呂四念一總,金沙十八總之稱謂了. 后來由于海岸線進一步東移或場太小等原因,余中場并入余東場,西亭場并入金沙場,加上前面漏說的石港場,原通州七場變成了五場.同時,呂四\余東\余西三場人說通東話,老金沙場人說金沙話,西亭場及石港場人說通州(即現(xiàn)在的南通)話. 西亭場的"總"的方向,從金亭村開始由西南-東北向,逐步過渡到東西走向,到西亭為九個總,再往北還有九個總,一直到目前與騎岸岸西交界處的頭總河,共計十八個總.從岸西頭總向北就屬于石港場了.向北數(shù)十總到騎岸.以上提到的目前的五總實為原石港場的北五總,現(xiàn)十總,實為原石港場的南十總,即騎岸的東延點.而目前的通州五甲,實為余西場的西五甲跨范公堤的北延點. 總\甲,在金沙場中團,即十八總往東,基本上是南北走向的.但,由于海岸線在現(xiàn)在的同樂鎮(zhèn)附近從東西方向突然拐向北,可能也是為了排水的原因,總的方向,便在此作太陽輻射狀,逐步地由南北方向轉成了東西方向了.這也是人們到了金沙十八總一線及往西北,老是感覺到方向不對的原因. 在五總這個地方根據(jù)老人們的說法,每一總田為一總,所以五總自古以頭總為南北分界,現(xiàn)在的五總街實際為北五總。至于十總和五總沒有必然聯(lián)系。由于地處沖積平原,原來的范公堤(海洋線)就是海堤,人們?yōu)槎惚艹彼鹪S多高墩所以又有了雙墩,潮墩,戲臺墩,等等地名。 據(jù)資料記載,宋代的通州、海門界線在今通州區(qū)的余西(南北)一線,古代通州與海門的分界線就在余西。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海門裁縣為鄉(xiāng)后,海門縣已不存在,所剩土地和人口歸并通洲(州)。由于海門行政區(qū)劃的變化,如今的余西已成為通州二甲鎮(zhèn)的一部分。 元朝余慶場1分為3:余西場,余中場,余東場.。雍正9年(1731年)余中場重又合并到余西場。 余西場的金余鎮(zhèn)以西分總,以東分甲,每甲(總)東西寬約1華里,北至范公堤(黃岸)南至海界河,南北長10里,2丶310里不等?!凹住?自海邊向西數(shù)起,10甲1重復。因地形不不得統(tǒng)1,亦可變通取名,例如余西龍游溝畔之“小頭甲”。 因甲而得地名有之,如6甲(在呂泗西邊),4甲壩,2甲鎮(zhèn),5甲苴(屬余西場,現(xiàn)并入3余鎮(zhèn)),5甲鄉(xiāng)(白龍廟-屬余西場,現(xiàn)并入東社鎮(zhèn).)因總得名如頭總橋(通州市中在此)。 北宋之前都稱總,王安石變法,推行保甲制,1總編為1甲,相沿成習,自金余以東就稱“總”為“甲”了。 余東鎮(zhèn):余東鎮(zhèn)在海門的東北部,是一座有1300多年文字記載的古城。很早以前余東那里是一片汪洋,后來海中漲起了一條沙洲,叫做余中沙,唐朝初年余中沙兩側,又逐漸形成了新沙,人們把這東西兩側的新沙稱為余西和余東。余西和金沙相連,余東向東又漲起五里墩、包場等地。余東初成,沼澤遍地,蘆葦連綿,人跡罕至,是唐代官府流放犯人的場所。唐玄宗時(公元722年)開始將余東一帶辟為鹽場。后黃巢起義,黃河流域大批扶老攜幼、舉家南遷的難民,其中一部分選擇了這塊未開墾的土地,從事漁鹽業(yè),可兼搞些農業(yè)。唐大歷年間(763-766年),遣黜陟使李承實到余東地區(qū)視察,提倡圍墾筑堤,設灶煮鹽。以后,余東一帶移民增多,逐漸成為產鹽區(qū)。人們把李承實在此設鹽煮灶的地方稱為李灶。并傳有八仙中的呂洞賓與鐵拐李在此幫助設灶燒鹽的神話而稱為呂灶或李灶?!坝鄸|,在北宋時還稱過呂灶、李灶港”。(《南通地區(qū)成陸過程初探》)余東,從古至今,人們還一直稱它為"鳳城"。除民間傳說有鳳凰落過余東城外,還因整個余東的地形,貌似如生的鳳凰。傳說在太空凌霄殿上有一只鳳凰,久居天空感到寂寞,有一回趁看守神童打磕睡的時候偷偷地逃出南天門,飛降凡間。它來到海門,見余東是個好地方,就安居在那里。由于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因此人們又把余東稱為“鳳城”。 ================================= 南通地名中的灶、總、甲的來歷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載體之一,是一種特定的文化象征,是一種牽動鄉(xiāng)土情懷的稱謂。作為江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通地名體現(xiàn)了先民堅韌不屈的性格,造就了江海兒女艱苦自立、開拓進取的文化性格。 地名中的總、甲、灶,是如何產生的? 南通地名中,有二甲、三甲、四甲,有秦灶、姜灶、東灶,還有五總、十總等。這些甲、總、灶是什么意思?在本地論壇上,曾引起不少網(wǎng)友的討論。有人說,“灶”是古代祭祀的地方。有人說,“總”是海邊新長出來的陸地。 “解答這些疑問,首先要了解南通的歷史?!蹦贤ɡ蠄笕速Z濤根一直關注研究地名文化,也是南通地名專家組成員之一。他說,南通濱江臨海,5000年來,斗轉星移,海漸東去,在江海平原不斷向東向南滋長延伸的過程中,江海大地有著多次的海陸變遷。鹽業(yè)是古代南通的主要產業(yè),22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南通先民已經(jīng)會制鹽。而鹽場隨著陸地的延伸,也向著東南遷徙而去。 “我們說如皋場,其實就是位于如皋的鹽場?!辟Z濤根介紹,南通最早的有漢代的如皋場,唐代有豐利場、掘港場,石港場等,宋代有西亭場、金沙場、呂四場、永興場等,呈現(xiàn)了東去的態(tài)勢。僅志書記載的清嘉慶年間,南通境內有鹽場近10個,灶戶逾4萬戶、鹽丁12萬多人。 南通地區(qū)自古有魚鹽之利,曾是淮南主要海鹽產地,古代的地名與海鹽生產就有了緊密聯(lián)系,因此,流傳至今的場、灶、總、甲等都是鹽業(yè)編制的遺存。“場”即亭場,制鹽生產場所;“總”即鹽場內生產區(qū)域名,類似現(xiàn)今的村;“甲”即鹽場內按灶丁人戶劃分的行政組織,相當于現(xiàn)今村下面的組;“灶”原是燃火燒鹽的設備,后來演變基層組織名,級別低于現(xiàn)今村以下的組。 南通作為運鹽河起點,官鹽的鹽倉在哪兒? 2000多年來,連接揚州、泰州、南通三市的通揚運河一直流淌不息,但很多現(xiàn)代人不了解的是,通揚運河古代稱作上官運鹽河,始建于西漢文景年間(公元前179年~前141年),由吳王劉濞主持開鑿,用以運鹽。經(jīng)歷代改建和延伸而達南通。 唐宋以來,南黃海沿海地區(qū)鹽業(yè)生產進入鼎盛時期,淮南三十六鹽場所產優(yōu)質細鹽稱雄天下,其中通州如皋地區(qū)上十場、東臺安豐地區(qū)中十場、鹽城射陽地區(qū)下十場向泰州鹽倉所繳納鹽包,均經(jīng)海安進入運鹽河西去,復經(jīng)揚州經(jīng)邗溝北上行銷中原。 當時運鹽河上運鹽的船到底有多壯觀?日本僧人圓仁大師在《大唐求法記》中這樣記載運鹽河見聞:“見官船積鹽,或三四船,或四五船,雙結續(xù)編不絕,數(shù)十里相隨而行?!?/font> 據(jù)文獻記載:北宋初年,凡鹽之入官,置倉以受之。那么,您知道南通境內官鹽的鹽倉在哪里么? 賈濤根介紹,南通境內設有通州倉,在通州城西門外,即鹽倉壩。“就在今天的花園角、將軍園一帶?!彼f,該處向北經(jīng)運鹽河到揚州,向東可以到濠河,向西到任港河而可以外通長江,是個交通要津。自宋元至民國的980年間,通州鹽倉皆設于此。鹽倉附近的運鹽河與任港河相接的水壩,就叫鹽倉壩。 林林總總的地名,體現(xiàn)怎樣的江海文化? 地名是地域文化的一個載體,是一種特定的文化象征,是一種牽動鄉(xiāng)土情懷的稱謂。 一個地方的地名,看似五花八門、雜亂無章,但認真梳理和分析起來可以看出,地名的由來、地名的原則、內中的含義等,都蘊含著這個地域的人文底蘊和歷史文化。 賈濤根介紹,從南通的地名形成和變遷來看,有的是傳承了地方歷史,如場、亭、總、甲、灶、墩等;有的是記載了歷史名人,如范公堤、馬家府、胡家園、將軍巷、揚中街等;有的是指出了抵御功能,比如濠河、望江樓、洗馬池、西南營等;有的是以附近重要設置和標志性建筑而命名,如南關帝廟巷、紅廟子、寶塔河、木排巷等;還有的是以地域形象命名,如鉤子巷、筷兒橋、一人巷、二溝頭等?!澳贤ǖ牡孛簧俣纪ㄋ滓锥?、朗朗上口,形象生動、易記好找,體現(xiàn)了南通先民的高尚情操和卓越智慧,也反映了江海兒女開拓進取、敢于創(chuàng)新的文化品格。” 地名文化是江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江海文化的重要載體。從南通的地名文化來看,重視歷史傳承、適應時代變遷、反映當?shù)靥厣M足人民需求、推動社會進步的特征,正是江海文化的精髓。 “地名與人、與物、與事都會有一定的因果關系。”賈濤根說,南通地區(qū)有林林總總的地名,它們的形成都有其江海歷史文化的背景。所以,在江海文化研究中,重視和加強地名文化的傳承與研究,有著深遠的意義。 江海晚報記者盧兆欣 ================================ 總,是軍事編制,古代召募來的士兵一般都編入營伍,編制時各朝代都有有一定的形式,如明朝以伍、什、隊、哨、總、營等,在我國,以軍事編制為地名的比比皆是,像什么衛(wèi)、所、營、屯、旗、官、莊、牌。還有一些是以軍事設施為地名的,像什么關、口、哨、堡、壘等等。 甲,元明時期的戶籍編制。 ================================ 南通這些地名的來源,你知道嗎?桃塢路。桃塢路始建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舊名為桃花塢。民國14年將此路規(guī)劃為新的市中心,建設新式馬路。解放后,街道幾經(jīng)拓寬,1969年改建為瀝青路,為繁榮的商業(yè)街道。解放前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是南通的核心地段。這里曾經(jīng)商戶云集,桃塢路食品店、南通百貨站、桃塢路文具店、南通桃之華大酒店、聞名全國的更俗劇院等等都在這條路上。 孩兒巷。端平橋附近有一條巷子叫“孩兒巷”,是不是因為這里的孩子特別多而起名的呢?不是的。據(jù)說,清朝末年間,每逢農歷七月初七,這條巷內擺滿了出售無錫泥人的攤子,那些泥人制作精巧,選用金珠牙翠裝飾,盛以紅碧紗籠。泥人大者尺余,小著僅二、三寸,故又名“土稚”,很名貴,一對至值十縑,一床(即一套,約五只到七只)三十千。達官貴人爭以高價收買。南通狀元張謇也很欣賞這種精致雅麗、千姿百態(tài)的“土稚”,曾多次購藏無錫泥人。這條巷子因此名氣越來越大。各地來南通敬香的人,回去時總要買幾尊泥人,作為菩薩敬奉。后人便把這條專賣“泥孩兒”的巷子稱為“孩兒巷” 郭里頭。據(jù)說二百多年前,通州城外周圍二里的范圍內稱之為“郭”。城里有位書生學士,厭棄鬧市的煩躁環(huán)境,到城北“郭”處建屋。當時人們慣稱“城里建屋為'住宅’,郭處建屋為'里居’”。書生在郭處的房屋落成完畢,隨即遷入居住,借以迎朋會友。數(shù)月之后,諸多文人雅士、高才學者、技術大師等紛至“里居”聚會,還常有畫家蒞臨作畫。不久,有不同行業(yè)、不同收入、不同智商、不同生活習慣的各色人等均來“郭”地建屋居住。隨之,房屋增多、人口增多,人多則主意多,各行其業(yè),逐漸形成了集市。開集之日,大家為起地名爭相發(fā)言,歸結為“郭地建里居,書生學士創(chuàng)的'頭’,飲水思源不能忘記'頭’,此處起名應稱'郭里頭’?!?“郭里頭”的地名便由此產生。 三里墩。郭里頭向外,也就是由城向東三華里,叫三里墩。再向東三華里則叫六里墩。這些多為傳說防御倭寇侵犯,而設之墩,如遇有緊急戰(zhàn)事,便在墩上舉火為號依次傳遞,類似于古代烽火臺。 段家壩。崇川屬于沖擊平原,地勢平坦,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大致分為老岸、中沙、圩塘三類地區(qū)。內河外江連通,晝夜受潮汐影響,因此人們有趣的發(fā)現(xiàn)老岸地區(qū)大都叫什么店什么莊,中沙與圩塘交界處大都叫壩,而圩塘地區(qū)大都叫什么圩。而這里水系發(fā)達,河溝縱橫,各處由橋梁連結。所以誰打的壩,誰造的橋,誰住在圩塘附近就用誰的名字命名。 曹公祠、陸洪閘。在崇川大地上以紀念個人而命名的地方也比比皆是。如曹公祠,這個地名就是為了紀念明代抗倭民族英雄而出。陸洪閘則是為了紀念治水英雄陸洪而命名。 ============================== 南通地名特色 橋之鄉(xiāng) 港之城 通州二窯、通州有個地名叫二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