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強大的兩漢王朝,不斷地被破壞,不斷地被削弱,不斷地衰落,最后滅亡,分析它的原因,除了來自外部(主要是匈奴)的巨大 威脅,除了主要統(tǒng)治者即歷任皇帝的各種問題(如專制獨裁、奢華糜費、窮兵黷武、昏庸無能、沒有作為等,導致政局動蕩不安,百姓賦役繁重,不堪重負,起來反 抗)外,在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西漢初期先后主要是異姓諸侯王、同姓諸侯王之亂,前者已在高祖劉邦和呂后手里解決,后者也先后在文、景、武帝三代陸續(xù)得到處理; 但兩漢朝廷最大的政治隱患,導致劉家江山不斷被損害、最終被葬送的最重要因素,主要還是這兩個,一是外戚專權,一是宦官干政,此兩大問題一直貫穿著兩漢始 終。 首先說外戚專權。外戚者,主要指皇帝老婆(即皇后)或母親(即太后)的父母叔伯兄弟姐妹之類直系親屬。兩 漢的外戚政治,在中國歷朝中是最有特色也最嚴重的。其始作俑者、后繼者們的“榜樣”,自然是高祖之妻、有大漢“國母”之稱的呂雉呂后了。前文已有詳細講 解。她剛毅而殘酷,殺死趙王如意,斷戚夫人手足為“人彘”,在惠帝時期“垂簾聽政”,此后少帝劉恭、常山王劉弘時期更是由她“東朝”專權,并壓抑同姓諸 王,排擠元老重臣,打破“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禁令,大封呂氏子弟為王候,以鞏固其權力和地位。呂后先后封呂臺等6人為王,呂種等10余人為候,培 植起一個呂氏外戚集團。外戚雖已出現(xiàn),但由于元老級大臣的約束,使得他們?nèi)圆桓以嚼壮匾徊?。呂后死后,諸呂欲圖發(fā)動叛亂篡奪劉家江山,遭周勃、陳平、劉章 等誅平(一陣刀光劍影、驚心動魄,卻很快消弭于無形,進一步說明那時外戚政治還在最初狀態(tài),底氣不足,力量有限),擁立代王劉桓為帝,即文帝。但外戚與劉 姓諸王已勢不兩立,為后世的外戚專權與宦官勾結、王莽改制埋下了伏筆。畢竟,你殺得完呂氏,卻殺不完所有戚族,這是那個時代無法解開的結。自此后,西漢歷 代皇后,除昭帝生母鉤弋夫人被其父武帝賜死(就是擔心外戚專權而為)外,如文帝母薄皇后、景帝母竇皇后、武帝母王皇后、成帝母王政君等,均以太后身份居長 樂宮垂簾聽政。 兩漢歷代皇帝時期,外戚均權傾朝廷,炙手可熱,只是具體其作為好壞、利弊大小的不同而已。如文帝劉恒之妻、景帝劉啟生 母竇太后的侄兒竇嬰,景帝時任大將軍,武帝剛登基時任丞相,不久被劉徹罷黜,他曾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中立下汗馬功勞;景帝之妻、武帝生母王太后的同母異父 弟弟、劉徹的舅舅田蚡,武帝時期先后任太尉、丞相,后因私怨殺竇嬰,權勢赫赫,但對漢武初政有較大輔佐作用;武帝第二個皇后衛(wèi)子夫的弟弟衛(wèi)青、外甥霍去 病,分別任大將軍、驃騎將軍,是兩漢乃至中國古代的兩大名將、軍事家,對抗擊匈奴、穩(wěn)定邊境,建立了莫大功勛;昭帝皇后上官氏的父親、劉弗陵的岳父上官 杰,昭帝之初也曾高居廟堂,盛極一時;而上官氏的外祖父、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弟霍光,在昭宣二帝時期更是列諸輔政大臣之首,集大司馬與大將軍于一身,把持 朝政,為所欲為,但他對延續(xù)漢武盛世,執(zhí)行休養(yǎng)生息,實現(xiàn)昭宣中興,保證國家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后,宣帝劉詢后期的史高(宣帝祖母、昭帝 母親、武帝之妃史良娣的弟弟)、許延壽(宣帝皇后許氏的叔叔),元帝劉奭時期的許嘉(劉奭的舅舅)等,也先后曾高官厚祿,權凌眾臣,威脅皇權;元帝時期還 另有宦官干政。成帝劉驁時期,其生母皇太后王政君之弟、他的幾位王氏舅父王鳳、王音、王商、王根等,皆封為侯,且次第任大司馬兼大將軍、車騎將軍、衛(wèi)將 軍、驃騎將軍,王氏勢力左右著西漢后期整個朝廷。最后才有王政君之侄(后為漢平帝皇后王氏之父、劉衎岳父)、大野心家王莽的粉墨登場,從代叔父王根為大司 馬領尚書事起,一步一步控制政局,而終于取劉家天子而代之。其間只有哀帝劉欣登基之初數(shù)年,重用其舅父、生母丁太后之弟丁明和祖母傅太后之弟傅喜(也都是 戚族),而讓王莽郁悶、收斂、等待、蓄養(yǎng)了一段時間。 再說宦官干政?;鹿伲ê罅砻O(jiān)、閹人)是一種由于后天因素,被制造和改變得非 男非女的怪物(雖說是迫于無奈),孳生于中國古代封建宮廷里的一個既可憐又可悲、但有時又非??膳驴珊蘅蓯嚎蓯u的群體。根據(jù)柏楊的總結,宦官們“一是自 卑,因為他們沒有生育能力和性交能力;二是沒有高深知識,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受高等教育;三是多少都懷著對常人的仇恨和報復心理,因為他們曾因貧苦而被閹 割;四是缺少遠見和偉大抱負,因為宮廷生活極度狹窄和現(xiàn)實;五是缺少節(jié)操,因為宮廷輕視節(jié)操,有節(jié)操的人在宮廷中不能生存”,所以能指望他們做出什么好事 呢?前文已提到秦朝大宦官趙高,由于他的好使陰謀、貪戀權術,導致嬴氏政權覆亡,他要負很大責任。秦漢時期,由于“百官之首”丞相位高權重,皇帝與丞相之 間必然產(chǎn)生矛盾;特別是那些叱咤風云、喜歡獨斷專行的強硬帝君,對此尤其不滿。于是,精明、英武的漢武帝便開始選用身邊的宦官位列中書,掌尚書之職,出納 文書,以削弱丞相權力。這些人與皇帝極為親近,儼然已成為決策機構,稱之為“內(nèi)朝”;而與之相對應的以丞相為首的行政機關則淪為“外朝”。外朝機構雖并未 做調整,但權力的重心明顯已偏向內(nèi)朝一邊,外朝只是一般的執(zhí)行機構而已。這也就在制度上為宦官擁有參與行政決策權提供了保證。特別是在元帝時期,宦官干政 最為猖獗。劉奭與其說是個皇帝,倒不如說更像個文人。他多才多藝,感情豐富,溫文爾雅,淡泊無為;但優(yōu)柔寡斷,執(zhí)政不力,而使宦官弘恭、石顯等趁虛而入, 參與朝事,開后世宦官外戚迭相為政之局(尤其發(fā)展到東漢時為甚)。 漢武帝晚期,西漢王朝已呈衰敗之勢,昭宣中興雖有所緩和,但內(nèi)在的 激烈矛盾只是沒暴露出來而已,至元帝、成帝便開始走下坡路?;实塾H近宦官和外戚,與百官產(chǎn)生矛盾,皇權削弱,朝局動搖,政策難施。元帝統(tǒng)治時期,天子猶豫 不決、疏于理政,而宦官、戚族相互勾結、一片混亂,且放棄漢初以來遷關東豪強充實關中之制,中央集權受到威脅,社會危機日益加深,農(nóng)民生活困苦,不得不起 為“盜賊”。成帝統(tǒng)治時期,政治腐敗、國事廢弛,皇帝縱情聲色、淫欲無度,嗜酒貪杯、癖好微行,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土地,導致銅車起義等大規(guī)模農(nóng)民起義爆 發(fā),漢朝就此衰落,病入膏肓。 |
|
來自: liuhuirong > 《秦漢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