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文化
第一節(jié) 族譜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之一,族譜史料可以補充歷代官方正史的不足,印證史家論斷。國家檔案局是國內較早發(fā)起收藏研究和利用族譜的部門,浙江省檔案局主動積極地征集收藏族譜檔案,在全省范圍內搶救與發(fā)掘譜牒資料,用科學的態(tài)度加以分析運用,有助于史學研究。譜牒是姓族內部典籍資料之文書,一般在二十至三十年重修一次,為避免丟失和篡改,復印幾套,分房保管,直線表世系,橫線表親兄弟伯叔而且詳細記錄,生婚卒葬,是一部歷史記載。 譜牒:俗稱家譜、家乘、族譜、宗譜,各地叫發(fā)不同但本質內容一樣。《辭?!丰屃x是:它與玉牒用途不同,玉牒是帝王通關文牒,是帝王用籍,譜牒是家族用書,歷代記述氏族世系書籍。它是中華先民血緣相親、守望相助的實錄,是以文字形式出現(xiàn)的按輩份排列的血緣宗族內的人際關系網;是記載以父系為主體的家族的族緣,繁衍生息的圖籍;是家史和宗族文化重要載體。 譜牒屬于史學范疇,是中國歷史典籍和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和正史、方志共同構成了中國史學大廈,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國史,是記載國家大事,法律、政策等?!胺街尽笔堑胤绞芳?,只記載一方水土、人文及經濟等資料,“譜牒”則記載家族歷史等情況,如國無史,國家興衰勝敗無從參考,族無譜世系源流無從是辨。正史極難囊括地方特有的內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攬一族一家的具體情況,正史不足才有方志,家譜有些資料可補正史和方志之不足。從史料角度看,譜牒資料內容極為豐富,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側面,它的價值越來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視和關注。 在中國的史書中,由朝廷史官編纂記錄一個朝代的盛衰興亡的是國史,由地方官主纂記錄。一個地區(qū)沿革風土的地方志,而家譜纂修記錄一個家族遷徙發(fā)展歷史,便是家譜。水有源,樹有根,中華民族向來珍重“木本水源”,尤為重視自己的祖根。家譜就是人們尋找祖根可靠依據(jù),也是記錄中國歷史的私家檔案。 在中國長期歷史進程中,作為家族記載的譜牒,曾在宗法制度、為官銓選、婚姻制度等方面起過重要作用,并且影響甚廣,意義甚大的證明。 家譜是家族發(fā)展歷史、人物風云變幻、官海沉浮、家族興衰、流轉遷徙盡收其中。家族的發(fā)展枝葉茂盛,瓜瓞綿長,子孫分散四方,星羅棋布、縱然天涯海角,代遠宗長,優(yōu)良家譜譯細完備,同宗血緣親情永遠隔不斷也。 譜牒文獻的最初記載,始于西漢劉向的《別錄》和班固的《漢書,文藝志》。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政治、社會、婚姻等方面注重門等,強調血緣關系尊卑,修譜之風十分盛行。所以人們到現(xiàn)在還是遵歐蘇二先生式,即“先圖后甲”或“圖甲相連”二種制譜形式。五代后修譜之風日益盛行,從官方流行于民間,宋代以后逐步成為各姓自修家譜,且要求續(xù)修一般不 超過三十年就要重修,到了清代中葉,家譜多達汗牛充棟,并被奉為傳家至寶。 由于歷史原因,譜牒曾經經遭受過打劫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時期,隨著舊宗法關系打破,那些被認為代表“族權”的譜牒面臨著一場滅頂之災,很多譜牒被扔進火堆焚燒,也不敢喘聲,僅有少數(shù)老輩拼命搶存。到了文革時期的“十年動亂”中國譜牒又一次面臨深入,一度把譜牒視為封建東西,一概否定。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認識不斷提高,“解凍了家譜文化”。隨世代的進步,人民對譜牒文化重要性呼聲日益高漲,人民應該把譜牒作為一種歷史文化加以發(fā)掘整理,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加以研究,取其精華,棄之糟粕,使之為社會主義的“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第二節(jié) 在中國有各種各樣的記述形式,大約可分為以下幾種: 1.口述家譜:它是在文字未產生前最古老、流傳最久、影響最廣的一種家譜記述形式。是通過人們口耳相傳本家族的譜系,代代傳承下來,一般傳記幾十代,多者幾百代。 2.結繩家譜:它是文字未產生前記述家譜又一種古老形式。用各種色素的繩來記大大小小的事,其中也包括記載世系和家族又一種古老形式。用各種各色素的繩來記大大小小的事,其中也包括記載世系和家庭歷代成員的狀況。 3.甲骨家譜:就是有了象形文字后,把世系記錄刻在龜甲獸骨上。商朝甲骨文存北京檔案館案庫1506號詳載“兜”字姓的家譜。是中國所存家譜最早。 4.青銅家譜:先秦時期稱銅為金,所以也稱金文家譜,就是把譜牒內容鑄刻在銅器上。 5.石碑譜:就是譜的內容刻在石碑上“以垂永久”。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上為常見,早在漢代,這樣刻碑的較流行,把碑上刻有家庭成員、世系、繁衍情況、官位、封地等。 6.石砌塔譜:古代較有名望的家族,建一座寶塔,以鎮(zhèn)風水,塔中心立有家譜內容,如成員姓名、世系排輩、軼事和機遇,都修在塔頂內。 7.絹帛布譜:就是絲絹、棉織布上書寫家譜,多數(shù)以紅布上寫明家族人員、世系以及先人畫像,逢年過節(jié),祭典時掛起祭拜,事畢后收存起來。這種流行民間的一種簡單家譜,也稱“神軸”、軸子。 8.手抄家譜:明、清世代,印刷資金昂貴,民間修譜請書寫較工整的,文學較好的先生進行手抄。這種方法現(xiàn)在在山區(qū)還有人采用這種法辦。 9.木板印刷家譜:清代至今普遍以木質或沿子手工印制。開始要梨棗樹木輯梓函印。后因木質快損,改鋁字梓印刷。 10.電腦制版家譜:根據(jù)當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飛船能帶人遨游太空,手工印譜已不適應,開始采用電腦制版。從修譜過程看出歷史在前進,科學技術在發(fā)展,今人用電腦光碟操作,要幾套印幾套,而且文字清晰簡明對增補也容易。 宗譜作用:由于譜牒是伴隨封建社會發(fā)展而不斷演變,必然帶有封建社會的色彩,有其歷史道德局限性。譜牒以父系為主體,成為社會共識。所以舊譜只記錄男性,不記女性,婚配的女性也僅記其姓氏,明顯地反映了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陳舊觀念等等,應該摒棄。 譜牒中追溯姓源,彰顯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變,記錄傳承脈胳,也是中華文化尊重生命、尊重歷史、尊重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譜牒蘊藏著大量的有關社會學、人口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史、宗教史、地方志等資料,具有很多重要的學術價值,在學術研究中可補正史之不足,對弄清國情、縣情、鄉(xiāng)情等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譜牒又是聯(lián)系國內外炎黃子孫的紐帶,改革開放以來,國內興起了“尋根”旅游熱,數(shù)以百萬計的海外華人,華裔回祖國大陸尋根問祖,他無不把自己的姓氏和譜牒視為自己的命根,這是他們慎終追遠,尋根謁祖,證明自己血緣最科學、最可靠、最永遠的依據(jù)。與譜牒文化聯(lián)結在一起的海外華人,對“尋根祭祖”活動和認宗紀念也表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為了適應海外華人“尋根問祖”的需要,全國成立了許多研究譜牒文化中心。 關于譜牒文化上所說,譜牒作用,加以總結幾點: 1.通過譜牒,知道本族多少人,分徙到什么地方,曾出現(xiàn)多少名人,有什么事跡,后裔在什么地方,刊出他們的偉績,供后人學習。 2.利用譜牒研究人口變化、鄉(xiāng)土人情,提供考古文物資料以供參考。 3.譜牒可以幫助海外華人尋根謁祖依據(jù),經過譜牒勘查血緣關系,進一步加強團結,特別有些失散多年親人能認祖歸宗,互相問好,感到無比親切。 4.以修譜之機會,理順宗支源流,辨清世系,達到昭穆有序的延續(xù)下來,對現(xiàn)代族中要事、優(yōu)秀人物事跡、社會風貌、經濟發(fā)展成就、地方積存資料。 5.避免近親結婚、促進優(yōu)生優(yōu)育、提高人口素質、增強生命力。 6.譜牒還可以佐證某些社會遺留問題,民事糾紛引起起訴書有關權屬問題,如山林、房產等共有權屬或其他建筑物所屬等。 所以說宗譜是姓氏歷史典章,族人的紐帶,在姓族中起到橋梁的作用。當前國家引起重視譜牒作用,我們乘此東風,鼓足干勁,復蘇姓氏譜版工作。
第七節(jié) 源流:記述本姓氏遷徙年代、地點及經過情況以及重要支派蕃衍,主要記載本姓族起源,迄今時間等之記載。是宗譜中重要一環(huán)要理清本姓的源流。 世系:是用豎線,用以表示分子祖孫等直系關系,用橫線,用以表示兄弟、伯叔、姐妹系等連帶關系,本著男女平等,不分男女按出生順序、行次由右到左而列。是宗譜制作的體例和方法。 序:一般寫在正文之前的文章,說明宗旨,經過、內容、評論等,以古文撰寫,今改為白話文使人易懂易讀。照宗譜序言:看起來十分重要,序言是表達本姓族先輩從何時何處遷此,經歷幾度繕修,今由誰主持重修宗譜,而且也介紹名人何處。對本族情況研究很有價值。由于持譜的各屆首事,為了表示自己能耐和程度,歷屆都有如此相同內容的譜序。譜序重復沒有必要,以簡端而序。至于如何選編語序,應以白話文為主體,讓族人易懂易讀。 跛:一般寫在本書前短文,內容大都屬于評介、鑒定、考釋、稱跛文。與序文統(tǒng)同。 詩:是一種韻文形式文章,由五言、七言或民間歌謠發(fā)展而成,與詩文大體同。 祠:指祠堂,在舊社會宗法制度下,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房屋。 傳略:是記載世系中有名之人的一生行事,一般放在譜序后,內容大致包括、號、生婚卒葬籍貫遷徙、學歷功業(yè),以簡明起見,通稱傳略。 雜記:記載家族塋地、祠宇堂廟、社會公益、古董文獻等記錄于雜記之中,以作永留為資料可鑒用。 伯仲叔季:故嗲兄弟排行的次序,伯老大,仲為老二,叔為老三,季為最小的。 排行:中國古代創(chuàng)譜牒時以次世分別排行第幾世,后稱行第,就是字行第幾之意。本地方方言叫字蕓,就是名上姓下加一位排行字輩,蕓與紜同出雨層層之解解。 昭穆:中國古代昭為左,穆為右,有稱文為昭武為穆,所以上有昭穆兩邊分,文昭武穆的說法。舊時亦泛稱宗族輩分。
族、三族、九族之分:族的本義是集矢成束,因有聚集義引申為親屬。《白虎通義 “三族”有不同典籍有不同說法。如父母、兄弟、妻子稱三族;有父族、母族、妻族關系;有父、子、孫、三階之旅;有父之昆弟、自己的昆弟、兒子的昆弟也稱三族。 “九族”古籍中說九族指同姓親族高祖、曾祖、父、自己、兒子、孫、曾孫、玄孫。 始祖及始遷祖,是最早第一代祖先。鄭玄經“太祖,始封之君;”始祖者,感神靈而生,如已知先人何代之經歷,其再上去不詳,那就已詳哪一代始祖。 始遷祖:指從一地遷徙另一地長期居住的實在遷徙者,也稱肇遷祖或肇基始祖。 大宗小宗:古代宗法制度規(guī)定,同一位始祖之嫡系長房,繼承系統(tǒng)稱大宗,其余之子稱小宗。大宗之子嫡傳,代表始祖整體,一直下傳不變,除去子外,還有其他幾位子,即庶子庶孫繼稱者為小宗。小宗起過五世,不再是原來小宗。現(xiàn)在這種規(guī)定已廢除了。 浣:即稱旬,出自古代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沐一次。。后因稱每一個月,頭十天稱上旬,中十天稱中旬,后十天稱下旬。古代不稱旬,稱浣,也是上、中、下三浣。 碑、碣:碑之屬,上方者為碑;上園者為碣;所以說,一般建筑物或有色魔事,都稱碑記。如園頂?shù)氖Q碣。 什么叫考、妣:已故的父親曰顯考,已故的母親稱顯妣,凡是男性稱考,女性稱妣。 還有對子輩:分別生子、生女、抱養(yǎng)叫養(yǎng)子、族侄入嗣稱嗣子、過繼陳繼子、女婿為贅子、前夫帶來的叫授子、街坊嬰兒抱養(yǎng)稱撫子、姐妹過繼稱甥男、結義過繼稱義子、朋友之子送入紹稱誼子、有他姓半紹稱兼承子等等不同稱呼。 常見嗣子、兼嗣、奉祀、承祧:嗣是接續(xù),在譜內嗣是繼承之意,如繼承人。有后嗣、繼嗣、承嗣、子嗣等。 嗣子:指同位支脈之內過繼而來稱嗣子或嗣令;如兼嗣“指不能全身過繼,只能稱兼嗣;待下輩有多位人丁可以分出,如果傳下僅單位人丁,就此為止,不再分支。奉祀“就是嗣不能接位,只能奉祀香頭。兼祧:祧也是承嗣之意與兼嗣之意同。 生庚:因譜牒是仿古,年辰指舊歷之時間,與公元歷可以對照。 用字:全國雖然通用簡體字,宗譜是仿古一般古體字為準,在大書寫統(tǒng)一輩,稱譜輩,習慣用名字,可在小書,以便對身份證銜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