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散文和小說的區(qū)別——
最近,大家都問散文和小說的區(qū)別到底在哪?呵呵,散文就是散文,小說就是小說,這沒錯,二者不能混淆。但是疑惑的產(chǎn)生也很自然,出現(xiàn)這個問題比較突出的是劉獻民、羅一手、曹玉鳳,特別是玉鳳最近分別發(fā)了《那年秋天》、《小鎮(zhèn)女人》,引起了很大的爭論。
確實,我也認為文體出現(xiàn)了變奏,讓人覺得陌生和驚喜,但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一是要分析,二是看發(fā)展。
怎么分析?當然是看特點,那么他們最主要的特點是什么呢?
從寫作意圖說小說是要編織人類的生活圖景,因此人物、環(huán)境、故事情節(jié)和細節(jié)描寫就成了小說的要素,而故事情節(jié)是一個綜合體,包括了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性格發(fā)展及矛盾沖突,這是小說的主體,也是小說吸引人的要素。我們所說的小說和單純的故事不一樣,這就是小說要制造懸念,要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畫,單純的故事只有事件而人物形象淡化。這里所說的編織,實際上就說了虛構(gòu),虛構(gòu)是支撐小說展開的重要手段。
散文的寫作意圖我們也講過,散文是個人的人生情感體驗,這個體驗包括作者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是作者以自己為觀照對象,不管是敘事、抒情,最后都指向自己。因此,散文基本不能虛構(gòu)。另外,散文的題材廣泛,結(jié)構(gòu)布局和行文方式都很靈活,而且因為是情感體驗,無需刻意去制造懸念,刻畫人物。
這樣說來,語言上就會有區(qū)別,下面大家看:
1、不知是讓誰推了一下,他徑直朝樓下跌了下去。
2、他伸手摸了摸冰冷的星星,然后縱身向太空一躍。
3、他坦然地回頭看了看,然后跳了下去。
一看就知道,第一個是小說的語言,因為有懸念;第二個是詩歌的語言,因為空靈;第三個才是散文的語言,因為平實。平實是散文的基本敘事語言。
另外,散文與小說相比,有情節(jié),但是不曲折,而且對情節(jié)的取舍余地很大;散文有人物,但是不是刻意去刻畫人物,而是為了某種情感宣泄的需要。
散文和小說出現(xiàn)文體變奏的原因,我看主要是一些前沿探索的模糊,小說散文化,散文小說化,互相擠占空間。好不好?目前看雖然混淆了兩種界限,但只要寫得感人,那就先這樣寫去唄。
其實這種情況以前就有,只不過很少,比如魯迅的《一件小事》,孫犁的《荷花淀》,一直就難以分清是小說還是散文。當然,我是當敘事散文看待的。
以后這方面的情況(文體模糊或稱文體變奏)我看還會更多,我個人的意見是走著看,確實寫得不錯的文章,我還是持贊成態(tài)度的。再說,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文體也不應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報告文學、議論文等,就是從散文中分離出去的。
現(xiàn)在說玉鳳的兩篇文章,發(fā)出來后有人就說哪部分情節(jié)需要加強,哪部分表現(xiàn)不夠,人物刻畫需要再細致,等等。這是當做小說來看的。我指出的是玉鳳的整個寫作思路還是具有散文的特征,這已經(jīng)在跟帖里說得很明確。玉鳳是我的學生,我就要對玉鳳今后的寫作方向負責,因此,我希望玉鳳目前就沿著自己的想法寫,不要去管別人怎么說,對別人提出來的要做具體分析。至于別人提出來的需要加強情節(jié),刻畫人物等意見暫且不要考慮,特別是說你已經(jīng)顯出寫小說的能力,更不要考慮,因為你寫的東西還都是生活中的事情,目前還并沒有發(fā)展到虛構(gòu)小說也就是編故事的程度。
應該說,一個作者在有了創(chuàng)作沖動后,需要找到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需要找到屬于自己的語言(比如亞榮的《密碼》),這顯示了作者的一步步成熟。
任何作家的作品,都免不了瑕瑜互見;我們寫文章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瑕疵不可怕,但是如果做到了寫一篇超出自己一篇,做到了題材挖掘得深,確實具有新意,那就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