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
《醫(yī)學心悟》
【組成】
明天麻、川貝母、半夏、茯苓、茯神、膽南星、石菖蒲、全蝎、甘草、僵蠶、真琥珀、燈草、陳皮、遠志、丹參、麥冬、辰砂
【功用】
滌痰熄風。
【主治】
痰熱癇證。忽然發(fā)作,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則抽搐,目斜口歪,痰涎直流,叫喊作聲。亦可用于癲狂。
【方解】
本方為治療癇證的常用方劑。癇證的發(fā)作,每因情志失調,驚恐恚怒,郁結生痰,或因飲食不節(jié),勞力過度,脾濕生痰,一俟肝氣失和,肝風挾痰隨氣上逆,壅閉經絡,阻塞清竅,以致突然發(fā)癇。治宜滌痰熄風之法。
方中以竹瀝善能清熱滑痰,鎮(zhèn)驚利竅,《本草備要》謂其“治痰迷大熱,風痙癲狂”。配以膽南星清火化痰,鎮(zhèn)驚定癇,《藥品化義》言其“治一切中風、風癇、驚風”。半夏、陳皮、貝母、茯苓、麥冬祛痰降逆而開痰氣之結;全蝎、僵蠶、天麻熄風定搐而解癲癇之痙;丹參、菖蒲、遠志開心利竅,琥珀、辰砂、茯神鎮(zhèn)驚安神,皆有助醒神與定癇之功。甘草調和諸藥。用姜汁少許,開痰而通神明。綜合全方,共奏豁痰開竅,熄風定癇之效。
癇證的發(fā)作有輕有重,來勢有急有緩,病程有短有長。一般初起較輕,反復發(fā)作則正氣漸衰,痰結日深,愈發(fā)愈頻,證情逐漸加重。其發(fā)作期間,應著重滌痰熄風,先治其標。發(fā)作之后,則宜健脾養(yǎng)心,補益肝腎,調補氣血,緩治其本。本方乃滌痰熄風之劑,故適用于由痰熱上擾而致病證發(fā)作者。待其癇證緩解,則須化痰與培本兼顧,并應注意飲食,調攝精神,扶其正氣,以收全功。尤其對久病頻發(fā)者,更須注重調補正氣,原方后有“方內加人參三錢尤佳”一語,即是此意。
【運用】
1、本方用于癇證發(fā)作之時,證屬痰熱者為宜。以舌苔白膩微黃,或脈滑略數為證治要點。
2、若大便秘結者,可加大黃二芒硝以瀉熱通便;抽搐不止者,可加鉤藤、羚羊角以清熱熄風。原書在定癇丸之后,附有河車丸一方,并曰:“既愈之后,則用河車丸以斷其后”。
【歌訣】
定癇二茯貝天麻,丹麥陳遠菖蒲夏,膽星蝎蠶草竹瀝,姜汁琥珀與朱砂。
【來源】
《方劑學》 主編:段富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