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譜寫孝道 ——記我的妻子關靈秀 文/李旭東 打開歷史的篇章,拂去歲月的風塵,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幾千年來,薪火相傳,代代不忘,涌現出一大批人文孝子,感天動地,其中《二十四孝》流傳千古,成為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光輝典范,至今是人們學習的好榜樣。 我的妻子關靈秀既是孝順女兒、兒媳,又是一個好心人。她的父母一生多病,我母親患有風濕病,不能下床行走,妻子為了治好他們的病痛,經常買藥,買營養(yǎng)品、衣服鞋帽。每年收麥子,她都要從割到打碾完為止。 1977年3月我父親去世后,8月份她和我結了婚,可惜父親去世過早,沒有看到他那孝順公婆的好媳婦,無緣享受兒媳對他的孝心。當時我耄耋奶奶年齡大,母親體弱多病,妹妹下鄉(xiāng)勞動鍛煉,沒有出嫁,弟弟上學,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我在學校上班,忙的不可開交,妻子既做生意又養(yǎng)家糊口,還要拉扯一對兒女,雖然經濟條件不好,盡管多忙,但她對我奶奶、母親十分孝敬,無微不至的關懷。母親一生性格慢,做飯很細心,我妻子性子急,順從母親,婆媳從不發(fā)生矛盾,妻子對兩位老人體貼入微,有病時請醫(yī)送藥,做飯,喂飯。當我母親病重快要離開人世時,為了不影響我上班,她自告奮勇照顧母親,母親大小便失禁,她不嫌臟,一個人收拾打掃衛(wèi)生,請有經驗的鄰居老人來看情況,幫她出主意,想辦法。直到將父母,婆婆,奶奶四位老人送了終,盡了孝。 我姑父母家在固原,妻子除經常打電話問候外,每年都抽時間去看望,并為他們做鞋,做飯,幫助表弟妹們伺候兩位老人。2014年農歷九月一日得知姑夫去世消息后,失聲痛哭,流淚不止,前去送葬,陪伴姑母。以后,我姑母家搬到銀川,雖然離得遠,現在快到耄耋之年,她經常用手機,微信聯系,每年看一次,一住就是一個多月,為姑母洗衣、做飯,陪伴攙扶游轉散心。每去一次,兒女們都笑著說“娘家人來了,我母親精神好了許多,希望你們常來多住幾天”。妻子笑著說:“就是兒女們離不開,如果能離開的話,我為姑母當保姆,不要錢”。說實在話,如果我妻子當保姆,不經過組織培訓,是個十分合格的好保姆。 妻子她不但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而且是個好心人。對她二媽、三媽也十分關心,有病經常去看望,買營養(yǎng)品、衣服鞋襪,給錢。住院到醫(yī)院看望,陪伴守望在病床前,我三岳母耄耋之年,多次在平涼醫(yī)院住院,她常前去看望。三岳母過世后,她提前幾天去在棺材前守喪數日,一直到埋葬穿三后回家。盡七,百日都去參加悼念,近日,我二岳母在縣中醫(yī)醫(yī)院住院,她前去看望,得知兒女們忙,她主動到醫(yī)院陪伴,伺候,買飯,洗頭洗腳,就像對待她的親生母親一般,二岳母每次來家里住時,妻子想方設法為她調劑生活,讓她吃好喝好,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妻子無論住在什么地方,和鄰居相處十分融洽,和諧,特別對老年人十分體貼關心,當我們在錦校家屬院住時,對史曉霞老師的母親和她們夫妻很關心,做的好飯菜,給送去,請來吃,幫助他們做針線活。當我們家搬到東街家屬院時,她對楊修文夫妻關心不止,后來我家搬到西南路錦山隊自己住處時,他對周圍老人秦敬修、朱啟會夫婦等有求必應,現在我們搬到幸福家園, 有時間或者節(jié)日就去看朱啟會夫婦。同時對同樓住的牛鴻先夫婦等許多孤寡老人進行無微不至地關懷和照顧,經常送吃喝,受到老人們的好評和稱贊,都夸他是個大孝子,好心人。 妻子不是大家閨秀,她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因家境困難,只上了個初中,但她賢淑達理,心靈手巧,聰敏能干。她不但心好,是個賢妻良母,而且待人講文明,有禮貌,路上遇到老年熟人,關女的叫娘或者姨,男的叫叔,遇到行走困難老人主動攙扶,在她的影響下,我的一對兒女也孝敬老人,兒子雖然性格倔強,以打工維生,但待人心好,尤其是對有困難的老年人賦有同情心,不惜錢。二十紀農民作家王鳳儀老先生說的好“孩子是吃母親氣血長大的,在懷嬰期間,母親怎么做,孩子在肚子里看,所以,生下孩子像母親”。的確,有其母必有其子女,這話一點不假。常言說的好“婆婆跳下炕,媳婦子緊跟上”。同時在她的影響下,兒媳、女婿都孝敬父母,公婆,岳父母,每年買衣服鞋襪,給錢,回家看望等。 我這個人一輩子實在,實話實說,妻子對老人的孝心、好心,有時我都做不到。但愿妻子一生平安!開心快樂!與我白頭偕老,使她的孝心,好心代代相傳,寫成文章發(fā)出來教育更多的年輕人和后人,使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到孝敬父母的行列, 使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繼續(xù)發(fā)揚廣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