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出發(fā),引導學生回答一個復雜的問題,由此,讓學生在一個真實的、貼近生活經(jīng)歷和體驗中的進行持續(xù)的探究和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習得新知識與新技能并加以應用。(注) 注:Project-Based Learning. Joseph S. Krajcik and Phyllis C. Blumenfeld. In: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006). R. Keith. Sawyer (ed). 項目式學習是我們長久使用并持續(xù)探索更廣泛的實踐的可能性的教學方法,在《教師支持 | 項目式學習與傳統(tǒng)英語課堂的結(jié)合》中,我們探討了項目式學習在英語課堂的運用,最終,在湖南長沙縣七中、城步一中、婁底六中三個學校開展了英國議會制辯論賽。 后來,我們繼續(xù)探索項目式學習在語文課堂的應用,學生們將學習語文課程“戲劇”單元,最終完成話劇《雷雨》的公演。 那么,首先面的問題是, 項目式學習能與語文課相結(jié)合嗎? 如何從項目式學習的成果展示倒推,來設計它的引入環(huán)節(jié)?
語文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語言、學會閱讀,同時促進其學會思考和表達。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中閱讀和提問的方式,有時候難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興趣。以高一語文課本中“戲劇”單元為例,課文《哈姆雷特》、《雷雨》等和同學們生活的環(huán)境和年代都相差甚遠,如果教師采用純文本賞析方式,有利于帶領學生深入從文本中了解人物和背景,但因為和生活聯(lián)系較少,較難引起學生共鳴和思考;也有一些教師讓學生自導自演片段來提高課堂參與度,這樣的方式能使課堂熱鬧有趣,但也容易忽略文本深度,僅呈現(xiàn)淺薄的鬧劇表演。
近日,長沙縣第七中學致遠1601班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學習了“戲劇”單元,并完成了《雷雨》全劇目的三次公演,每場公演時長兩小時,55位同學分為四組,分別演繹了《雷雨》的四幕,邀請了學生、教師、家長,以及感興趣的公益伙伴。 本項目由PEER課程組徐昕、PEER義工許丹瑩和長沙縣第七中學陳燦老師共同完成,歷時一個月。 (項目式學習流程圖)
按此流程圖,4月17日至21日,在前期討論制定時間安排后,徐昕和許丹瑩去往長沙和陳燦老師一起完成了項目式學習的前兩步,即引入課程和知識授課。在學生自主排練《雷雨》兩周后,丹瑩在最后一周回到班里,對學生的成果進行指導和修改。下圖為整體課時安排。 本次項目中最先確立的是展示方式,即學生學習完本單元后,需完成劇目《雷雨》的話劇演出。因此,引入事件要達到兩個目標: 1.學生對戲劇表演產(chǎn)生興趣; 2.學生需要意識到好的表演是基于對劇本和人物有深刻的思考。
那么在本次項目中,如何設計引入環(huán)節(jié)來提高學生積極性并保證教學目標呢?
驅(qū)動問題設計 當項目有一個確定的產(chǎn)品展示方式時,可以用如何完成這個產(chǎn)品來驅(qū)動項目的學習。但是要注意,驅(qū)動問題不應該僅僅指向產(chǎn)品,還應包含學習的目標。經(jīng)過討論,設定這次的驅(qū)動問題為:如何用戲劇表達情感?
一個好的驅(qū)動問題應該兼具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它的提出需要提起學生的好奇心和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因此,選擇用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戲劇入手,否決了“雷雨的時代背景有什么特征”等聽上去較為枯燥的問題。 另外,驅(qū)動問題需要引導整個項目式學習的進行,包含最終的產(chǎn)品和前期的知識授課。好的驅(qū)動問題還可以拆分為幾個小驅(qū)動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探索。 本次項目將“如何用戲劇表達情感”拆分為”如何用形體表達情感”、“如何用聲音表達情感”、“劇本是如何表達出情感的”,并在知識授課環(huán)節(jié)對應幾個問題進行了形體、聲音、劇本討論的工作坊。 (發(fā)聲練習) 課前準備:創(chuàng)造課堂內(nèi)容和學生的聯(lián)結(jié) 引入課開始前就以隨機均分的方式將55個學生分成四個劇組,并告知這個單元的授課后他們就可以完成一場完整的戲劇表演,使學生更有目標性地學習。 隨后,分發(fā)GARSP表,講解劇組內(nèi)分工和職位職能,學生自我代入劇組角色的過程即加深自己與課堂內(nèi)容的聯(lián)結(jié)。(GARSP表,又叫“五要素表”,幫助教師營造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更好地代入場景,本例中的GARSP表格請見文末。)
引入課一:先實踐再授課 以劇組為單位的實踐使學生感受戲劇的集體創(chuàng)作和排演過程,拉近與戲劇的距離。 引入課二:強調(diào)劇本重要性 通過展示話劇獨白,讓學生猜測這個人是誰以及發(fā)生了什么,引導學生注意到表演的過程是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人的展現(xiàn),表演前必須先深入了解角色、了解劇本。 “對于話劇角色的扮演,應該時刻將角色看作一個活生生的人來對待,不僅僅要突出外表,更重要的演出任務內(nèi)心中最真實的情感和行為習慣,這也要我考驗演員的能力了,看好我們這一組的表現(xiàn)!” ——學生在引入課二后的反思 (學生討論劇本) 另外,在課堂話劇排演練習中發(fā)現(xiàn),劇組表演往往容易由最活躍的學生主導。因此,我們決定將《雷雨》劇組導演的選擇放在引入課程后。在組織學生思考、辯論劇中人物形象后,再引導劇組選擇了解劇本、能引導組內(nèi)成員分析人物的同學擔任劇組導演和舞臺督導。
結(jié)尾 本片文章分享了本次語文項目式學習的引入環(huán)節(jié),稍后將分享展示環(huán)節(jié),以及來自教師、學生和觀眾的真實反饋,以更全面了解語文課堂與項目式學習的應用效果。
附錄:GARSP表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