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屆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論壇暨名師課堂研討會(中學)”上,我聆聽了王岱老師執(zhí)教的《雷雨》一課?!独子辍肥俏覈F(xiàn)當代戲劇的杰出作品,被認為是“中國話劇現(xiàn)實主義的基石”,寫了周魯兩家八個人物由于血緣糾葛和命運巧合而造成的矛盾沖突。課文節(jié)選的部分一共有兩場戲,地點都是周公館的客廳,第一場寫三十多年后周樸園和魯侍萍再次相見,第二場寫周樸園與魯大海、侍萍與周萍相見。戲劇的矛盾沖突緊張激烈,但是,由于作品反映的是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故事,對于今天的中學生來說,是有距離感的,如何通過文學作品的人物對話、舞臺說明等字里行間,明確戲劇的主題,并對中學生思想和人生觀具有積極的啟發(fā)意義,應該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王老師能舉重若輕,師生交流平等順暢,對文本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恰到好處,課堂教學智慧和教學風格凸顯。
一、簡約卻不簡單
王老師的課樸實自然、從容親切,課堂上沒有刻意設置動人情境,沒有制作精美的多媒體課件,甚至連課堂的導語也是言簡意賅,自然切入文本的閱讀。一開始,王老師問學生“看過話劇嗎?看過什么呀?”,了解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引出對話劇的簡單介紹,指出“有了《雷雨》,中國的話劇就有了和小說、散文比肩的地位”,寥寥數(shù)語就點明了《雷雨》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也深深地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文本的好奇心和興致。緊接著,王老師趁熱打鐵讓學生介紹《雷雨》整部戲的主要內(nèi)容,通過學生的介紹,戲中的主要人物悉數(shù)登場,更巧妙的是,王老師用五個“△”揭示人物關(guān)系,使得錯綜復雜的人物關(guān)系變得一目了然,PPT展示出來顯得極為簡潔明了。
不僅于此,王老師巧借“△”順勢讓學生談談“為什么文學作品要寫愛情?”,讓學生明白:文學作品通過描寫愛情來反映社會,愛情會折射社會,折射人性,是文學的永恒主題。簡單的幾次師生交流,問題寥寥,卻清晰明白地梳理了《雷雨》的主要人物、主要矛盾和主題范疇。課上至此,已然牢牢揪住聽課師生學習的欲望和好奇心了,不知不覺沉浸在課堂之中,不得不暗暗感嘆王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和理解之深刻,對學生學習心理理解之透徹,非深諳教學之道,如何能有此神到之筆。
為進一步深入文本,王老師提出“周樸園和魯侍萍到底咋回事?”“周樸園到底愛不愛魯侍萍?”的問題,具體了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重點。但是,王老師并不急于讓學生發(fā)言(盡管有學生躍躍欲試),而是先讓三位同學分角色朗讀第二幕周樸園和魯侍萍的對話,讓全體學生從特定情境中的“人物”的對話,再次回歸到文本中來,聽出、讀出、感受體味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師生討論交流問題,通過學生的討論爭辯、老師的引導啟發(fā),到達既引領思考、啟發(fā)思維,又深讀深挖、升華主題的目的。
可以說,王老師的課堂是樸實的,卻是真切的;是簡約明了的,卻又是步步推進,處處匠心的。
二、對話盡顯魅力
在課堂中,王老師用了很多時間讓師生對“周樸園到底愛不愛魯侍萍?”這一個主要問題進行充分而深入的交流討論??梢哉f,師生在課堂上的對話交流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些精彩深刻而又充滿睿智的話語久久地縈繞在我的腦海之中。
魅力源于文本。日常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課堂也有師生的對話互動,但常常討論的問題空泛,學生泛泛而談,常常會脫離文本,架空解讀,“脫題跑題”,從而導致課堂為討論而討論,實際問題沒能有效解決,到頭來,學生滿頭霧水,不知所云。王老師的課堂,師生始終緊扣文本闡述觀點,始終依據(jù)個性化的語言進行合理推斷,始終基于文本的真實解讀引發(fā)思考、激發(fā)思維、層層推進。比如:學生談到周樸園之前對于侍萍是有愛情的,王老師及時提醒同學一定要從文章中、劇本中來得出自己的觀點;王老師還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多次讓學生思考:魯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關(guān)上窗戶,慢慢地走向中門”等動作,周樸園的“汗涔涔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望侍萍。半晌”等體現(xiàn)人物情態(tài)的詞語。這些也都體現(xiàn)了老師引導學生從讀者的角度,原汁原味地閱讀的教學理念。
魅力源于生成。特級教師李仁甫先生認為,真正的課程應該在教學現(xiàn)場,隨時隨地會出現(xiàn)精彩的生成。王老師營造了親切平等,和諧開放的課堂,促發(fā)性靈,適時助學,學生敢于思考、敢于質(zhì)疑,樂于講、善于辯,大膽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的舞臺,提供了精彩生成的自由與空間,課堂呈現(xiàn)了動態(tài)的行云流水一般的風格。請看其中一個小片段:
生:……我認為周樸園代表的是社會上金錢至上、名譽至上的一類人,這篇文章還對我們有一種呼吁作用,呼吁我們“人性本善”,還是要有一些真感情的
師:侍萍是一進門就認出了周樸園的,為什么不抓緊時間離開或者當場就揭穿他?
生:我(指侍萍)是想看一下,到底他(指周樸園)對我是否還有懷念之情,當時對我是真感情還是欺騙還是僅僅是年少時的一種沖動而已。
師:你很厲害!對呀,三十年了,侍萍是想看看周樸園對自己的愛是不是真的?是嗎?
生:我覺得,周樸園無論是房間的陳設還是就習慣,都是為了追憶自己的年少時光和青春,而不是為了追憶那個人。
師:不是追憶侍萍?
生:對。
師:還有,劇本還有一句話,你當時讀得很有感情,在認出侍萍后,侍萍說:樸園,你找侍萍么?侍萍在這兒。為什么叫他“樸園”,而不是直呼“周樸園”?而且“淚要涌了出來”?
生:魯侍萍是要提醒周樸園,是否還記得三十年前的美好時光,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你還是原來的那個你嗎?
師:原來哪個你?哪個周樸園?
生:沒有這么看重社會名利、金錢的周樸園。
師:那他當時看重什么?
生:年少時光。
師:年少時光的什么?
生:年少時光的感情。……
很顯然,這里老師是時刻關(guān)注學生的回答的,通過學生的回答即刻生成問題,步步追問,引導思考,促使問題的解決,可以說,這些精彩的對話就是教學內(nèi)容和解決方式的現(xiàn)場,而師生之間形成平等的對話,又有力地促進了課堂精彩的生成。
魅力源于合作。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個體在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在沒能解決或完全解決問題的時候,這時就需要其他人的幫助和支持。王老師的課堂體現(xiàn)了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鮮明特征。比如,王老師讓學生概述《雷雨》的主要情節(jié),在學生回答不全面,遺漏了重要人物的重要情節(jié)時,其他同學加以補充,老師也及時進行提示引導。在同學們圍繞“周樸園到底愛不愛魯侍萍?”這一問題展開交流討論時,我們也能看到一個學生闡述之后,其他同學從不同的角度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老師也對每一個同學的發(fā)言進行點評、歸納和提升。尤其值得稱道的是,老師在和學生親切探討交流,合作過程中,始終沒有給學生一個“標準”的答案,沒有正面拋出自己的看法,而是始終不斷的進行引導啟發(fā),始終以一個“平等者”的姿態(tài)參與其中,這也許是王老師的課堂合作順暢有效而又毫無造作之嫌的重要原因。
三、本真直指人性
王岱老師說:“我希望我的課堂是一個正常的課,老師們看課不是去看戲,看這個課能不能和平時的課接上地氣,我們能不能在平時就這樣上,我希望我的課永遠地本真,永遠地貼近課堂,永遠屬于一個正常的課,而不是'肥胖’的課、而不是'涂抹了胭脂’的課”。王老師的課堂實踐了她自己的主張。
本真課堂關(guān)注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課堂中,王老師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他們基于自己的閱讀體驗和對文本的認知,開展與文本對話,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課堂中,學生積極參與,老師重視課堂“布白”, 善于、敢于、樂于給學生留下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以提供學生獨立體驗與思考的機會,關(guān)注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抓住課堂的生成點、“矛盾點”和困惑點,通過層層追問,設疑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看似受到阻滯,其實是在'憤憤悱悱’中進行思考和交鋒,一旦有所突破,必然出現(xiàn)了一個高度的流暢的境界。
本真課堂關(guān)注學生,為學生出彩的個性喝彩。課堂中,王老師對學生的朗讀、對話總能及時給予中肯的評價,對學生的精彩發(fā)言給予由衷的喝彩稱贊,始終沒有給學生一個現(xiàn)成的“標準答案”,始終沒有將自己的判斷和閱讀體驗強加給學生。王老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的需要,細心呵護學生個性的差異,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本真課堂關(guān)注學生,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zhì)。我認為,就語文課堂教學而言,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是密不可分,語文教學要把這兩“性”揉為一體,至于在具體課堂教學處理上,工具性與人文性孰重孰輕的問題,只是基于老師對課設計的需要或者說基于教學目的的選擇,然而,教師無論做出什么樣的選擇都必須考慮學生獲得了什么,是自主獲得或是教師灌注后獲得,是否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是否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zhì)。課堂中,王老師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學生發(fā)言中存在的不足,多次強調(diào)“學習文學作品要從自身感受出發(fā)”,不貼所謂的“道德的標簽”,在學生充分思考交流、思維交鋒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將解決問題的力量聚集在“人性的軟弱”上,可以說,王老師在課堂結(jié)束前的總結(jié),精煉精彩,充滿睿智,毫無給人突兀之感,是課堂的高潮。因為有了前面的思考對話的鋪墊,對學生思維層次的提升,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和人格品質(zhì)的培養(yǎng)的效果自然也是十分顯著的。
行文至此,我不禁想起,陶行知先生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蓖趵蠋煹摹扒笳妗?,就是教師真教、學生真學,做到真讀、真說、真寫,求得語文之“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