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演徐童 前陣子在各大電影公眾號上,陸續(xù)看到幾部紀錄片的推薦,稍微注意下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出自于同一個導(dǎo)演——徐童。
這些講述底層社會游民生存狀態(tài)的紀錄片,因為內(nèi)容敏感,無法在國內(nèi)公映,如今只能通過小型現(xiàn)場放映和口碑推薦進行小范圍地傳播。
《麥收》、《算命》、《老唐頭》、《四哥》、《挖眼睛》……用徐童的話來講,這些紀錄片都是他自己的孩子,沒法偏心說哪一部更好,都有遺憾,也都有閃光的地方。 但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講,他們第一次接觸徐童的紀錄片,是從《算命》開始的。 一部《算命》里,看蕓蕓眾生微賤命
《算命》的主角是個身患殘疾的算命先生——厲百程。
他就像這部紀錄片里的“題眼”,由他不斷牽扯出各種身處底層的游民:唐小雁、尤小云、乞丐…… 厲百程孤獨半生,在40多歲的時候碰到石珍珠,彼時她因為殘障,在老家倍受虐待,厲百程以130塊的價格從石珍珠大哥手里買回了這個“代售”的婦女,兩人從此開始一起生活。 房子是租來的,又小又破,家里也沒什么值錢的東西,厲百程白天就在街邊擺攤算命,晚上再回到那個出租房里,洗洗涮涮,照顧石珍珠。 然而生意并不好做,上面的每一次“除四舊”、“破迷信”的政策都可能對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庭造成致命打擊,后來警察來家里直接把招牌扯了。恰好那年又是嚴冬,無奈之下,厲百程帶著石珍珠坐汽車回了老家。想等到開春的時候,趕些廟會,再掙些口糧。 石珍珠除了撿破爛衣服和傻笑,其他的什么也不會,但對厲百程來說,貧不擇妻,石珍珠最起碼有個陪伴作用。 片子的拍攝地點在河北燕郊,早在京津冀一體化方案出臺前,燕郊就承接了北京的外溢人口,超過30萬“北漂”在這里安家,厲百程此時已是個六十多歲的老頭,背井離鄉(xiāng)來到這里,只能靠著算命討些生活。 而前來找厲百程算命的人,大部分也都是生活在底層的人,比如,開按摩房混社會的唐小雁。 十六歲就離開家里獨自出來闖蕩的唐小雁前半生磨難多多,摸爬滾打十多年在城鄉(xiāng)結(jié)合部開了一間按摩房,混得還算可以,她來找厲百程算命,最終將名字改為“唐小雁”,希望化解自己一直孤單的宿命。
對著鏡頭,她毫不避諱地講出了自己兩次被人強暴的經(jīng)歷。
有一次是黑社會把她拖進了野地里,還有一次在她17歲,遇到了一個通緝犯,男的拿著刀讓她脫衣服,為了活命,她百依百順配合完成了一切。 說著說著她就哭了,她其實特別害怕,也希望身邊有個人能抱著她安慰她,可是她只能自己死扛。
鏡頭里的她坦蕩真誠,言語粗鄙卻又至情至性。
覺得店里干活的小妹可憐,在除夕那天收了她做干女兒,一上來就給了4千塊的改口費。
面對來按摩房找事兒的無賴漢,也不懼怕,讓對方的腦袋開了瓢兒,縫了五針,二百塊了了事。
片子最后,她的按摩房被仇人舉報,信任的干女兒也離她而去,在看守所拘留十四天后,從此下落不明。 還有一個22歲的年輕姑娘,尤小云。她來找厲百程算命,因為自己想在年底前辦一件事兒,問問能不能辦成。 聽見厲百程說問題不大之后,她笑了。她說,只要這件事兒能辦成,比什么都強。 這件事就是找人把她丈夫從監(jiān)獄里弄出來,為了籌到這救人的4萬塊錢,她把女兒扔給母親照顧,自己一個人來到燕郊做小姐,此前她從未做過這一行。 完成一次幾十塊錢,每天掰著指頭算日子還有多久可以湊齊錢。在常人眼里,她或許是一個用肉體賺錢的骯臟的小姐,可在鏡頭里,她是一位善良有擔當?shù)膯紊韹寢尅,F(xiàn)實逼她為娼,可她仍為生活中的一絲希望心存感激。
游民是什么?是脫離社會秩序的一群人,是沒有任何生活保障的人。底層的游民,是無論走到哪兒,經(jīng)歷過什么,都無法改變在生活里掙扎的現(xiàn)實。正像片子最后徐童總結(jié)的那句話,“算不盡蕓蕓眾生微賤命,回頭看五味雜陳奈何天!”
廢墟中的雜草,想活著只能生猛
縱然厲百程們活得如此艱辛,但導(dǎo)演徐童透過鏡頭向我們傳達的,并不是同情和憐憫,正如很多看過這部紀錄片的人,從中感受到更多的是溫暖和希望。
生活對這些人無疑是苛刻的,然而他們依然像廢墟中的雜草一樣生猛地活著。
《算命》的最后,尤小云的丈夫提前出獄,為了表達自己的感謝,她帶著老厲兩口子去天安門前逛了一圈。
三人臉上均是笑意,絲毫不見生活給予他們的風霜。 厲百程后來帶著石珍珠回了山里的老家,徐童去年下半年跟他們通過電話,說了些家長里短,兩口子身體照舊。 而“下落不明”的唐小雁也重新出現(xiàn),跟著導(dǎo)演徐童,繼續(xù)在鏡頭下勇敢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2011年,第八屆中國獨立電影年度展的組委會首次頒發(fā)了“年度真實人物”獎,第一個獲獎的人就是唐小雁。
為了她的勇敢,也肯定了她對中國紀錄片做出的貢獻。 2011年,唐小雁獲得CIFF首個真實人物獎 記得在《算命》里,徐童曾問過厲百程這樣一個問題,“這種沒有任何樂趣的生活,活著還有意義嗎?”因為他看到厲百程的乞丐朋友們大冬天的就睡在馬路上,一動不動。
老厲反問道,沒樂趣就不活了,你這話說的太無情了。
徐童后來反思說,“我的發(fā)問其實還是站在一個觀察者,換句話說一個知識分子角度認為人生應(yīng)當有意義,比如我要做一個記者,我要做一個攝影師都是有一個意義在里面,我要表達一個什么樣的東西,這都是我們活著的意義,或者哪怕我就是為了愛情,為了一種非常好的生活在努力,這都是意義?!?/span> “而老厲說的意思是這些人不是你想的這些意義,而是他們自己有他們自己的樂趣,而且這種樂趣,佛爺給他摘了怕凍的筋兒了,他們能這么活著,就是意義。我們想的人生的意義是獲取這個獲取那個,或者說我們把人生活著定義為要有意義才活著,對他們來講是奢求。對他們來講根本不去考慮活著的意義是什么,而是活著本身就是意義?!?/strong>
老厲這種對人生的理解,給了他一個非常大的觸動。
其實,如果把徐童的“游民三部曲”(《麥收》、《算命》、《老唐頭》)全都看一遍,你會發(fā)現(xiàn),他拍的不是邊緣,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江湖。這是屬于底層的江湖,它不在浪漫奇幻的武林中,而是就在馬路邊、窩棚里、集市上、洗頭房里面,它或許有些不堪入目,但卻熱鬧非凡,無比真實。
它讓你看到,即便在最低的生存限度下,依然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是生命最本質(zhì)的光芒。 導(dǎo)演徐童和石珍珠 經(jīng)歷過起落的人生,才能擔起有情的鏡頭 1965年出生的徐童,畢業(yè)于中國傳媒大學(xué)新聞攝影專業(yè)。但其實,他并沒有順利取得畢業(yè)證書。
一向品學(xué)兼優(yōu)的他因為臨畢業(yè)的一次替考風波,被同學(xué)舉報,捎帶著,進中央電視臺工作的事情也泡湯了。
那時他在外面拍片子,實在無法趕回來考試,才讓低年級的學(xué)弟幫忙代考,卻沒想到會有如此嚴重的后果。 徐童年輕時的照片 “那是一個人生最大的打擊,關(guān)鍵是無言回家見父母,父母都是希望大學(xué)四年念下來了,首先能拿一證回來,能夠安身立命,就想著給父母一個交代,供你上了四年,家里也沒少花錢沒少心血,最后連一個證都沒拿回來,你說這怎么交代啊?!?/span>
好在父母十分開明,沒有過多的責問,徐童自己雖然感到羞恥又悲憤,但年輕氣盛有骨氣的他還是沒有去和學(xué)校死磨爛纏,申請第二年補考。
當然,最后還是給他安排了單位,是在衛(wèi)生系統(tǒng)里面的一個科室拍一些宣傳片。
“我一看整個就一老爺單位,就是那種標準的半截豆綠的墻圍,一去之后先領(lǐng)一盒文具,兩根圓珠筆、毛巾、肥皂,發(fā)一辦公桌。行了,你這一生從此就釘在這兒了?!?/span>
雖然是正規(guī)單位,也有編制,徐童覺得這是對自己人生的第二個毀滅。畢不了業(yè)的事情已經(jīng)無法改變,但關(guān)于工作的事情,他是可以自己來掌控命運的。 然后他辭去了所謂的“鐵飯碗”,投身到當時普遍人人都有固定單位的社會中,成了一個“游民”。 當時的徐童一窮二白,也不愿意去花父母的錢,他回憶起自己剛租房子的光景,“三環(huán)路以外就是農(nóng)田,會種水稻會種麥子,我們那地方肯定都是菜地、田地,租農(nóng)民的房子,很便宜。冬天奇冷也不會生爐子,生爐子又怕煤氣熏死不敢生,北京那時候冬天也非常冷,都是窗戶房檐上下了雪,雪再化了之后會掛冰溜兒的,掛得很長,太陽曬一天之后呢,化了'啪嗒'掉在地上砸在院子里,都能聽見響聲。”
在徐童畢業(yè)十幾年之后,2000年左右,各種做小買賣的、個體戶已經(jīng)蓬勃發(fā)展了起來。
“北京的東部像東郊就有幾個特別大的批發(fā)市場也開了,什么服裝、鞋帽,什么五金家電,反正就是魚龍混雜那樣的地方,高碑店、雙橋,北京的北邊亞運村那邊我也住過,在北京周邊的城鄉(xiāng)交接地帶,一邊接一些戲,散活兒,就是變成了一個自由職業(yè)者。所以能體會到各種各樣的生活。” 燕郊,紀錄片《算命》拍攝地點 在這樣的生活環(huán)境當中,徐童接觸到了很多生活在底層的人,有的是他的鄰居,有的也成了朋友。
而與此同時,他自己經(jīng)歷了拍廣告、拍電視節(jié)目、搞藝術(shù)、自己開公司等各種折騰,人生“唰”地過了40歲之后,他突然覺得,是時候為過往的歲月尋找一個表達的出口了。
07年的時候,他開始創(chuàng)作小說《珍寶島》,“《珍寶島》就基于這些生活,寫城鄉(xiāng)交接地段,當然《珍寶島》的故事還要更廣闊,時間軸線要更長,它是從60年代寫起,主要重心是80年代,一直寫到上個世紀末,人的這種宿命,這種生命的沒有依托、沒有出路?!?/span>
但寫完小說后,他感覺并不過癮,基于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也因為強烈的表達欲望,徐童開始拍紀錄片。
“對這種撲面而來的生活,不拍都覺得對不起它?!?/span>
導(dǎo)演徐童和老厲 或許大學(xué)的新聞攝影專業(yè)讓他更傾向于去記錄故事,而不是創(chuàng)作故事,也或許長期與各色游民一起生活的經(jīng)驗,讓他對底層社會有強烈的感同身受。
他的第一部紀錄片是《麥收》,主人公苗苗的父親因為腦血管疾病需長期治療,她賣身所得全部花在了醫(yī)藥費上。在市醫(yī)院的病房里她把一沓錢交給母親,自己只剩一百塊。母親似乎有點內(nèi)疚地從那沓錢中抽出三張,又放回了她的包里。 弟弟還小,姐姐早早嫁人,自顧不暇,她一個人擔起家庭的擔子,只能收起自己的敏感和脆弱,用一腔孤勇回應(yīng)這艱辛的世界。 徐童認為,在他最低谷最迷茫的時刻,恰恰是這群人給了他力量和理解人生的契機?!懊總€人都會遇到坎兒,可能我的坎兒是畢業(yè)問題,是工作沒有著落的問題,她的坎兒呢,是要擺平家里的事”
當人遇到能讓自己感情共鳴的東西,就會特別想把它們傳達出來?!白鳛橐粋€導(dǎo)演也好一個拍攝者也好,首先你自己會有這種感受,然后你才能把自己的感受推己及人,借別人相同的感受來說出自己對生活對生命的感悟?!?/span>
至今在聊到苗苗的生活時,徐童沉默地克制著自己的激動,“歷歷在目”。 而與徐童同期的那撥兒同學(xué),如今至少都是頻道級的道長了,當臺長的,走仕途的……從生活保障來說,這些人收入都要比他高。
“我們拍獨立紀錄片永遠是到處去借錢到處去化緣,能夠得到一點投資了就相當不錯了,能夠財務(wù)上收支平衡,能把以前欠的錢還了,讓我把新片子拍了然后拿出來放映就非常好了?!?/span>
至于這些物質(zhì)生活,徐童并不羨慕,也許畢業(yè)時被舉報的事情確實是人生對他的一個暴擊,但他卻也因禍得福,從此走上了“宿命”中的江湖。
如果沒有40歲之前的各種折騰,沒有經(jīng)歷過這些人生的起起落落,徐童就不是今天的徐童,這些觸動人心的紀錄片也不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視野當中。 導(dǎo)演徐童在拍攝紀錄片《挖眼睛》 忠于內(nèi)心,做時代的記錄者 記得在《鏘鏘三人行》里,竇文濤問徐童,有沒有想過去改變這些底層游民的生存狀況?徐童說,當然想,但改變的前提是他們得被看到,看到是改變的開始。
然而由于這些紀錄片的內(nèi)容敏感,審查制度又很嚴格,所以無法公映,只能小范圍地去傳播。
但徐童說,不會因為暫時比較少的人看到而放棄,“因為它拍下來就是有價值的,這個價值不一定是作用于今天,也可能將來,總會有一天人們要更多了解的時候,我們有這么一個備忘,就是我們這個年代據(jù)我可以觀察到的一個備忘錄?!?/span>
比如《麥收》里面,因為當時是2008年,就有一個在天安門廣場為5.12大地震默哀的畫面。 “所以說,至少讓我們知道在那個時間點上,汶川地震的時間點,與此同時,在北京的郊區(qū)在發(fā)生這樣的人生故事,這就是對時代進行的一個注解,哪怕是只寫了一句話幾個字的注解,它也是有它的意義的?!?/span>
如今,距離徐童拍攝第一部紀錄片已經(jīng)快十年了。在底層的江湖里,仍然有很多身處旋渦中的人,仍然有很多人掙扎在生存邊緣,然而他們當中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會被注意到,且常常是在一些聳人聽聞的社會新聞里。
更多的時候,他們只能在屬于自己的灰暗天地里,坦然而勇敢地活著。
人都是受困于自己所在的階層的,看到的世界很難完整。而若你所在的階層恰好是無法主動發(fā)聲的群體,可能就注定會被這個時代所遺忘。
所以,徐童說,他是永遠不會放棄拍紀錄片的,“我需要表達這些在主流媒體上被屏蔽的東西,這樣才能讓人們對他所置身的社會有一個更全面的了解?!?/span>
這大概是徐童拍攝的紀錄片帶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意義,生存,是值得被記錄的。(完) 徐童導(dǎo)演代表作品:《麥收》《算命》《老唐頭》《四哥》《挖眼睛》《赤腳醫(yī)生》 編輯:朝歌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進入購買頁面↓↓↓
|
|